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五蘊─慧地之一 第叁節:受蘊想蘊行蘊 第一項:解釋五十二心所

  

  第叁節:受蘊、想蘊、行蘊

  受、想、行叁蘊就是心所法,「心所」的字面意思就是心所有的,或屬于心的。心由心所的幫助而完成認知,八十九種不同的心各有它相伴的心所,依心的善惡等而有不同的善惡心所。心不能離心所而獨立活動,心所也不能離心而獨立活動。它們之間的主從關系猶如國王與待從。

  <<清淨道論>>對受蘊、想蘊、行蘊的解釋,它是以識蘊爲主來,依八十九心爲線索來分別解釋叁蘊與心法相應。但,這種方式解釋心所法不易瞭解,爲了易學易用,以下我們先依<<攝阿毗達摩義論>>的組識編號,依次解釋五十二種心所法。最後則說明心與心所相應。

  第一項:解釋五十二心所

  五十二種心所法可整理成表四,以下依次解釋。

  

表四:五十二心所的分類表

  

遍一切心

  

共某些心

  

  同他心所

  13個(1-13)

  

  (1)觸 (2)受 (3)想 (4)思(5)心一境性(6)命根 (7)作意

  

  (8)尋(9)伺(10)勝解(11)精進(12)喜(13)欲

  

  不善心所

  14個(14-27)

  

  (14)癡(15)無慚(16)無愧(17)掉舉

  

  (18)貪(19)惡見(20)慢(21)瞋(22)嫉(23)悭(24)惡作 (25)昏沈(26)睡眠 (27)疑

  

  善淨心所

  25個(28-52)

  

  (28)信(29)念(30)慚(31)愧(32)無貪(33)無瞋(34)中舍(35)身輕安(36)心輕安(37)身輕快性(38)心輕快性(39)身柔軟性(40)心柔軟性(41)身適業性(42)心適業性(43)身練達性(44)心練達性(45)身端直性(46)心端直性

  

  (47)正語 (48)正業 (49)正命 (50)悲 (51)喜 (52)慧

  

  

  1:同他心所共十叁個(1-13)。同他心所是指心所本身沒有決定的善惡屬性,隨其余相伴的心所來決定善惡。可分成兩類。

  1.1:遍一切心的心所有七個(1-7),是一切心都必須俱有的心所,完成最基本的認知作用。

  (1)觸,就是接觸,心由接觸的心所而觸接到對像。

  (2)受,就是感受,包含整個受蘊,心感受經驗到對像。

  (3)想,就是想知,包含整個想蘊,心憶念想取對像。

  (4)思,就是意志活動,統攝相應的心所而集中到對像上。

  (5)心一境性,就是心集中在對像上,好人壞人都有心一境性,但發展到

   初禅的心一境性則是善心相伴的。依<<清淨道論>>則稱爲定。

  (6)命根,就是維持心理現像的機能,猶如色法的命根是維持物質現像的機能。

  (7)作意,就是引心指向對像。

  1.2:共某些心的心所有六個(8-13),它們的善惡亦由其余的助伴心所決定,但只是相應于某些心,不是遍相應一切心。

  (8)尋,就是尋找,引心尋思對像,而作意則是引心指心對像,所以作意須遍一切心。

  (9)伺,就是伺察,繼續深細考察對像。

  (10)勝解,就是確認信解對像,不再動搖猶豫。

  (11)精進,就是勇健努力。

  (12)喜,就是喜悅歡喜,使心覺得有興趣,可以發展爲禅的支分。

  (13)欲,就是希望去做,如希望修行的善法欲,不是專指惡法的貪求。

  2:不善心所有十四個(14-27),它們的特性是不善的,伴隨著不善心。也可以分成兩類。

  2.1:遍一切不善心的有四個(14-17),乃十二個不善心都必須俱有的。

  (14)癡,就是愚癡無知,心的暗味,乃一切不善的根本。

  (15)無慚,就是對惡行不感羞恥。

  (16)無愧,就是不怕惡行的結果,無慚無愧都有造作惡行的功能。

  (17)掉舉,就是浮躁不安穩的心態。

  圖十一:遍不善心的四種心所(待補)

  2.2:共某些不善心的有十個(18-27),只伴隨某些不善心。

  (18)貪,就是渴求愛著對像,乃不善的第一個根。

  (19)惡見,就是錯誤的見解、信念、诠釋,癡則著重于不了知對像的暗味心態。

  (20)慢,就是自我標榜、令心高舉。

  (21)瞋,就是瞋恨,包含所有排斥、生氣等心態,乃不善的第二個根。

  (22)嫉,就是嫉妒,見不得別人好。

  (23)悭,就是吝啬,不分享自己的好處。嫉與悭都是與瞋同伴。

  (24)惡作,就是憂悔所作的惡行。

  (25)昏沈,就是昏昧低沈,不堪努力工作的狀態。

  (26)睡眠,就是想睡、昏昏欲睡的樣子。

  (27)疑,就是懷疑、不確定、猶豫不決。

  3:善淨心所有二十五個(28-52),它們是伴隨善淨心而起。也可以分成兩類。

  3.1:共善淨心所有十九個(28-46),是共一切善淨心。

  (28)信,就是淨信,由信任而淨化的狀態,如信任正覺真理的佛而淨化內心。

  (29)念,就是注意念住當下的對象,不是記憶、回憶過去的事。

  (30)慚,就是心裏羞恥惡行,

  (31)愧,就是會害怕惡行的結果,所謂內慚外愧,它們是無慚無愧的相反。

  (32)無貪,即不貪,乃貪的相反,有布施等積極的善行。

  (33)無瞋,即不瞋,乃瞋的相反,有慈祥友善的德行。

  (34)中舍,即不偏頗的平等態度,平衡心與心所,避免太過與不及。

  (35)到(46)共十二個,依身與心分成六對,這裏的「身」是指心所的總合,心就是泛指八十九種心。

  (35)身輕安、

  (36)心輕安,身心的輕安,消伏心所與心的不安、煩躁,乃掉舉與惡作的相反。

  (37)身輕快性、

  (38)心輕快性,身心的輕快,消伏心所與心的粗重,乃是昏沈與睡眠的相反。

  (39)身柔軟性、

  (40)心柔軟性,身心的柔軟,消伏心所與心的頑強緊繃,乃邪見與慢的相反。

  (41)身適業性、

  (42)心適業性,身心的適業,消伏不適業而成爲堪能作善業,如能于可信樂事中取得信樂。

  (43)身練達性、

  (44)心練達性,身心的練達,消伏心所與心的不健全態度而成爲熟練通達。

  (45)身端直性、

  (46)心端直性,身心的端直,消伏心所與心的屈曲折繞,成爲端莊正直。

  (37)至(42)可與所造色的(17)輕快性、(18)柔軟性、(19)適業性合看。

  3.2:共某些善心的有六個(47-52),最後六個善心所不全共同伴隨善心而起,只伴隨部分的善心。

  (47)正語、

  (48)正業、

  (49)正命,這叁個是離心所,<<清淨道論>>稱爲離語惡行、離身惡行、離邪命,就是遠離惡作的心所。

  正語是離語惡行,正業是離身惡行,如殺、盜、淫,正命是離邪命,如販賣毒品或武器人口、飼養待宰的動物等。

  (50)悲、

  (51)喜,即四無量心的兩個。

  悲是同情他人的苦,止息害就是悲的成就,轉成悲傷是違反悲心。喜是隨喜別人的成就,相反于嫉。慈與無瞋(33)、舍與中舍(34)有關,所以不再獨立地置于無量心的心所。

  (52)慧根,如實正知對像的機能,乃無癡,是癡的相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