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起贊五十八頌▪P3

  ..續本文上一頁別示種種方便,俟其知解接近,始示要法,而悟 之曰,吾前種種皆爲此耳。佛爲善說者,種種說法不外曲示直示二種,或直示以 空性,或曲示以空性,故一切教法雖皆爲究竟無我空義而說,但以對機不同之故, 有時反說有我,如外道或于人上起斷見,或于法上起斷見,則必說依蘊有我,或 依法有我,蓋恐其撥無因果,而引之識因果故,如其不識因果,必不知修福,福 且不修,如何能承受人無我法無我之深法。必使之知因果,修福業,而後漸漸引 人空義。故說有我者,其意亦正爲引入無我。四百頌有雲,初斷不善業,中問斷 蘊執,最終斷我執,而入解脫道。乃至說無常苦等,亦無非爲成熟某種有情,使 先知無常,先知其苦,而後引入無我。入行論亦雲,佛說一切法,爲說性空義, 如何不了知者,意謂當如理了知也。應當了知緣起甚深空義,離斷常二邊,以解 脫生死也。證教二種心要皆爲甚深空義,乃至八萬四千直接問接一切總法,最終 皆歸結于空義一點,故大般若爲經中王,以說甚深空義故。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 于世,爲度衆生轉大*輪,不外顯示空義。寶積經雲,空性寂靜無生理,衆生不 知墮流轉,佛爲悲攝衆生故,以種種門說空義,一切有力法皆非實有,其理完全 包括于性空、寂靜、無生叁法之內。

  叁頌

  如是者,如上文所說一切稱贊門中以贊說,緣起爲希有贊,舍此而贊佛四禅, 四無色定,五智,乃至身語意諸功德,皆非希有,禅定外道所共,不爲希有,自 不待論,叁十二相八十隨好身功德,乃至慈無量等意功德,亦非希有,轉輪至王 亦具叁十二相,八地以上菩薩亦昙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及慈無量等功德,然不 能作衆生皈依處,以此諸德尚非解脫衆生生死法要故。諸佛菩提分可謂希有,而 非究竟希有,以非衆生究竟皈依處,惟甚深空義爲佛究竟心境,贊歎空義即究竟 贊,不通甚深空義,即不能通達佛之究竟心境,經論雲,佛說一切法,全爲示無 我,一切具慧者,應當知空義,如知空性義,即知一切法,能知一切法,亦即知 佛心,總言之,甚深空義能解脫衆生生死根本,故爲佛教心要,從心要贊佛爲希 有。

  稱贊贊因相竟。

  乙二、正稱贊分叁 丙一、由聖教無染門贊無過大師 丙二、贊佛爲解脫道大師 丙叁、隨念佛恩

  丙一、由聖教無染門贊無過大師 分叁 丁一、說緣起空義法 丁二、斷相違法 丁叁、正贊無過大師

  丁一、說緣起空義法複分略廣

  戊一、略中四頌

  由彼彼依緣說彼彼性空離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誨。 愚者執何法堅固邊執縛智善彼即是戲綱盡斷門。 此教于余未能見故唯稱尊爲大師外道竊名以飾贊 如于野牛呼獅子曰 希有大師希有依希有勝說希有怙極善宣說緣起教 于彼大師我敬禮。

  初頌正說緣起性空理,彼彼指有爲無爲法,有爲無爲皆依緣起,故皆性空, 即此二句已能使人離斷常二見,此處彼彼依緣仍以有爲法爲主,有爲法虛妄如幻, 唯識家亦能知之,所謂以有爲法爲主者,就有爲法粗相抉擇其無自性,則對于無 爲法之無自性亦易了知,龍王請問經雲,緣生即無生,彼無生性故,依緣故說空, 依空解諸苦。本頌即本此處經義而開演者,例如茶杯,訊其如何而生,則知由因 緣生,非自性生故,說茶杯是無生,彼無生性一語,即答上句彼無自性生意。叁 句以其依緣故說爲空,而非實有,此偈系就空義谛說緣起理。再譬之如苗芽等依 水土日光種于諸緣而生,即非自性生,如爲自性生,則苗芽不待水土諸緣直由苗 芽而生苗芽,而實不能,故知自性之中,原無生性,再簡捷言之,凡法依他力而 始有生,即非自性生,如不依他力而生,則爲自性生,苗芽非自性生理征尚多, 專就非自性生一點,尚不能遠離斷常二邊,必知其依緣起,故非自性生,始能斷 除二邊執著,經偈首二句有緣生即性空、性空即緣生義,凡有爲法皆由與緣牽引 和合而後生,故曰緣生,亦曰緣起,藏文爲敦則,敦即依義,所依爲佝,即因與 緣,依賴因緣即無自性,如鍾擺動必依發條人工諸緣和合而後擺動,原非自性擺 動。如電發光必依機器水火力諸緣和合而後發光,非自性發光,但恒人往往不加 分析,誤爲自性擺動,自性發光,心中暗起一種自性執著,必經人教授,加以分 析乃能悟入緣生無自性理。通常一切耳目所接,一切諸法莫不如是,若不分析即 皆執爲各有自性,加以分析則知皆依緣起,緣複依緣一切皆無自性,因此之故, 內外諸法有雖是有,但爲依緣之有,而非自性之有。知其爲依緣有故,則斷見之 過可遮,知其非自性有故,則常見之過可遮,由遮二邊,故得二種定知,由依緣 義生起估谛定知,由無自性義生起真谛定知。入中論有雲,任何一法,皆依緣有, 由此之故,即離四邊,以此智慧斷盡戲綱,緣生無生之理,略說如是。

  所謂善教海者,即以依緣而生,征明無生之理,遮斷二邊,由遮二邊得二谛 正知,以二谛正知雙修福慧,感得法色二種佛身,故爲善教侮中之希有者。

  次頌愚者,總謂凡夫及初業有情,此處特指執緣起法有自性有情,如苗芽依 水土諸緣而生,而此類有性于諸緣上執有自性生,彼以爲如無自性即不能生,從 唯識家起,以下二部有情皆包在內。彼謂火生煙,火與煙本具有能生力,何以故, 火不能生水,乃至虛空不能生余物,以虛空等本身即無能生余物力故,彼如是于 緣起法上反執自性,執爲實有,墮爲斷常二邊。中現智者善達緣起法即無自性, 即非實有,故對于一切依據緣而生諸法上所起一切戲論綱,皆悉破裂。又愚者墮 于二邊,爲生死縛,智者爲離戲綱,從生死得解脫,故余派皆不了知緣起法與緣 起義,中觀派不特了知緣起法,且了知緣起法上無上之義,所以能遠離二邊,解 脫生死。門宇當作法門解,中觀派以緣起爲征明無自性之方便,將自生、他生、 共生、無因生諸戲綱盡斷無余。月稱菩薩雲,斷盡四生者,其喻無薪即無火。

  叁四頌,此教之教,指說緣起即空之教,言余教皆未見及于此,唯世尊見及, 故唯世尊可你大師。如谟底外道、仙人外道、等六種外道,雖各自立大師之名, 直如野狐冒獅王名,觀彼狐。身實無獅和,據阿奢黎倫敦傑所著印度有四種常見 外道,一種斷見外道,斷見外道又稱遠離外道,彼不承認有過去因緣,問心依何 有,謂依身有,問身依何有,謂依四大有,問死後四大何歸,謂四大還歸四大, 故彼不承認有前生,複不承認有後生,彼謂身死心斷,如汝內道所謂阿羅漢究竟 邊心,無有來去,又如火滅成煙,煙入于空,故無來生,智者以理以量視彼所說 如小兒語,而亦妄稱大師,真如狐竊師名,又西藏所謂谟底外道者,自造有谟底 經,自以所見爲解脫道,亦自有其理智抉擇,自有其所證定境,略似空明定,于 彼擇義所證境,立爲究竟境,解脫而非解脫。複有一種有情,不用理智,不立宗 義者,內道所謂宗義者,不論其爲經部或婆沙部或唯識派或中觀派,皆由皈依叁 寶之門,以其理智抉擇一切性相,而認定生死苦惱根蒂爲何,內外一切法根蒂爲 何,得其決定,始立以爲宗義,但外道之理亦須了知,以外道各有所認爲解脫道 者,或觀 字,或住瓶氣,于禅定中偶得道境,即認爲解脫道,而立種種異名, 或名離一切苦,或名離生死,實則不過一種定,或一種見耳,而即謬許爲究竟道, 以視能仁所示緣起究竟道,相去懸絕,彼等皆未夢見,故由外道思維所見之理, 所立之說,所具之小小功德,至何境界,即知佛爲希有大師,即由佛見無謬甚深 緣起空理,說無謬甚深緣起教,安置衆生于究竟解脫道,故爲衆生真正皈依處, 希有勝說者,以種種理種種方便爲衆生說,調伏衆生,而爲衆生依怙也,兒以一 切外道加以比較,愈益驚歎,惟佛始爲希有大師,惟佛說始爲希有勝說,惟佛始 能作衆生善知識,爲衆生希有依估,如彼外道者,有認爲一切皆大自在天所造, 就認爲一切皆神我所造,此與正淨解脫道不啻相背而馳,皆屬邪見邪說,不能作 衆生真正善知識,如何能如佛稱爲大師,稱爲勝說,稱爲依怙哉,故于世尊應敬 禮。

  戊二廣說分叁 己一,空性即緣起義 己二、一切法無自性說 己叁、無自性成立能作所作說

  己一、空性即緣起義 中一、正說空性即緣起義 二、立空性即緣起量 已一、共六頌

  恒作饒益者 爲益衆空故 說教藏空性 無比決定因 謂緣起道理 見相違不成 于此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尊許若時見 空即緣起義 性空與成立 作所作無違 若見反彼者 空則用不成 有用則無空 墮苦惱險處 是故于尊教 極贊見緣起 彼亦非旨無 及以自性有 無待如空花 故無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 待因緣相違

  初頌至二頌

  首句恒作僥益者指佛,佛爲利益衆生,所說教藏空性之最殊勝決定因,即是 緣起道理,佛爲利益衆生,使衆生解脫生死,所說經教甚多,然解脫生死惟有空 性,能達空性即脫生死,故空性爲藏要,空性理證何在,即在緣起。中觀自續派 所說二無我理,最終仍歸于緣起,惟程序不同,彼雲,何謂法無我,截四邊執, 即法無我之證據何謂人無我,滅第七識執即人無我之證據,故其初雖遠緣起理, 終仍歸于緣起,夫遠緣起者仍必歸于緣起,故緣起之義應當了知。然內外學人有 承認緣起者,有不承認緣起者,一切外道皆不承認緣起,內道婆沙部、經部、唯 識家,皆承認緣起,而程序不同。即于有爲法承認緣起,于無爲法不承認緣起, 唯識家以依因與緣而有者爲緣起法,以其以依緣而有爲緣起,故于有爲法上見其 爲緣起,于無爲法上不見其爲緣起。中觀二派皆以依因依緣與自支分而有者爲緣 起,有爲無爲二法皆屬緣起。自續派對于唯識依因緣而有爲緣起一分自屬相同, 唯以自支分亦屬緣起一分,較唯識略有增廣。應成派則于因緣及支分爲緣起二分 上,更以分別心于立名處安立…

《緣起贊五十八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