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假名而起之種種法相爲緣起。
次頌後叁句
外道對于緣起因認爲不成,彼以自在天等爲一切生因故。內道唯識以下諸宗 于緣起理未徹底了知,雖許緣起而不承認性空,故有相違過患;如以苗芽如何而 生,問諸經部有部,必答曰依緣而生,又必曰依緣而生即有自性,若以訊諸外道, 則必答根本自性生,(夙因)或必答曰,大自在天生。唯識家亦謂正爲依緣,所 以有自性;其意以緣起爲實有。但亡中略般若經皆謂佛以所證清淨智照見一切法 本無自性,故中觀天清派依此立一切法無自性宗。唯識家駁之,謂般若經系中轉 *輪,爲不了義教;于是依解深密經成立叁法性,以圓成依他爲有自性,遍計爲 無自性,而以中觀人說依他起無自性爲不合理;其意謂依他如無自性,則蘊亦無 自性,如蘊無自性,則蘊非安立補特伽羅名字處乎。中觀人則必答曰然。唯識家 複曰,不但不然,如許應理,則蘊即爲無蘊,無自性即無蘊體,如有本體與汝中 觀無自性相違,如無本體即是無法,則汝中觀人墮于斷見,故依他起必有自性, 如無自性即無依他起,如無依他起,則遍計之處亦無,又若無依他起,則能空之 處既無,所空之圓成實亦無,汝中觀人是謗叁性者。此說見于無著所著菩薩地品 及律儀品。藏文敦則二字,在印度文則爲紮這打、桑墨八打雅,紮這打,譯雲, 有牽引、憑籍、依倚叁義,桑墨八打雅,譯之爲生起義,並含有成就義。唯識家 據名譯義,以爲此語意謂諸法由因與緣牽引生起,故此語诠有力法,非诠無爲法。 中觀自續派則以爲紮這打,不但有牽引義,尚有憑籍義,此語意謂諸法由因緣牽 引自支分,一人與一個相憑藉而生起,故包有爲無爲二法在內。天請派則以爲紮 這打尚有依倚一義,此語意謂諸法不但因緣牽引自支分相憑籍,且須依分別心安 立假名而始生起,如是解釋緣起方爲完足,故天清派設立二義:一、一切法緣起 爲無自性二、一切法唯由分別依假名而起爲無自性。宗喀大師則許第二義,以謂 能通此義,則一切相違義悉能摧毀,頗邦喀大師亦宗此義。雲何一切法唯因假名 而起耶,如瓶,瓶如瓶口,瓶頸、瓶腹、瓶底,分而尋之無瓶可得,如瓶口、頸、 腹、底悉合,是否即名爲瓶,須知如是悉合尚不得虛名爲瓶,此不過一安名之處 所而已,安名處所與名原系各別,先當了知如是離口、頸、腹、底,不得爲瓶, 合之亦不得爲瓶,完全無瓶乎,曰有,如何而有,必須能安名字之分別心安立瓶 名于口、頸、腹、底和合處,而後瓶法生起。瓶喻亦非天清派獨造,經雲,譬如 諸支分和合、依之而立車名字,如是依諸蘊法者,是則名爲世俗谛。此頌意謂僅 僅輪、軸諸支分和合,尚不得爲車,即支分和合起用運載行動亦尚不得爲車,必 俟安立名言分別于諸支和合處安立車名,然後車法始成,故所謂車者,唯有分別 心所成立之假名支分和合。已經運行未安車名不得爲車,聞者或不信入則以常人 先有車名薰習在心,故一見車相(相支分和合者)車名立起之故。頗邦喀大師雲, 如有人建屋叁間,一作臥室,一作廚房,一作客堂,工人受命建成,未立名時有 人見之,問爲何屋,工人不能舉名,主人亦未定名,不能答也。隨經思索東宜爲 廚房,西宜爲臥室,中宜爲客堂,由其分別心內原有廚房、臥室、客堂諸名,故 廚房、臥室、客堂等名安于東西中叁間之後,廚房、臥室、客堂叁法以起。故廚 房、臥室、客堂等雲者,完全建于分別心,唯有假名而已。如是色受想行識和合, 本來尚未得成爲補特伽羅,而中觀自續派認第六識爲補特伽羅,唯識家以第八識 爲補恃伽羅。天清派不特不承認第八識,即對于第六識亦不承認爲補特伽羅,而 僅承認其爲安立補特伽羅名字之一外,其余色受等亦複如是,惟于五蘊和合處所 之上,依分別心安立補特伽羅之名,而後成爲補特伽羅。又如盤繩其上本無蛇之 支分,由分別心中原有蛇名習氣,忽于繩上安立蛇名,一經安立之後,由蛇名習 氣自心生起蛇懼,以語其友,其友亦生蛇懼,若細觀之繩上繩中何有蛇分,僅有 心中蛇名之執,誤安其上而已。如此譬喻以反叁隅,上至佛陀,下至地獄,皆屬 假名安立。知此理已,凡與空性相違應當遮止,諸法即了解,即易遮止,遮止相 違法後,對于空性即易認識,即易證入,故所應遮止之法錯誤不得。若妄揣一種 遮止法,即如法遮止,亦不能入正理究竟。所應遮止者爲何法,即與空性相違之 法,是即與安立假名理相違之法,是于是諸蘊和合上依分別心安立我名即是我法, 如認爲我法,不由分別心假名安立而起,而自性成立者,此即我執,即是賊魁, 應當遮止。如在最苦痛時,忽然生起我受痛苦之我想,此時之我想,覺其不由分 別假名安立而起、而自性成立者即是我執,應當遮止。(或謂我雖由諸蘊和合假 名安立而起,而此知覺分別總算不空,則當知知覺分別屬識,識亦假名安立處, 故分別亦由假名而起。)如車依車名義,以真谛理智去加抉擇,何者爲車?分觀 之輪爲車乎?軸爲車乎?從一一支分求車不可得,合而求車亦不可得,如是不可 得,即是無自性。中觀自續派以下,以此理推來重視識蘊,認爲識有自性,是其 錯誤,此種錯誤由其不能假名安立之故。惟天清派能善解此,如是假名安立有之 有,是俗谛細分之有。然則一切法皆依分別心假名安立而有乎,曰然。此有經文 爲據,如雲遍開燦爛奪目花,中有悅意黃金屋,如是可樂花與屋,實皆無有造作 者,皆由分別心安立。四百頌雲:由有分別而有有法。此語意謂有法,先有知名 分別安立之則有,無此分別安立之則無。故此處所講緣起法爲不共緣起法。所謂 不共者,即以唯有分別心假名安立而起之法爲緣起法,先明如此緣起理,此理即 一切觀中王,依此理而後抉擇空性。簡言之,如苗芽之生,有因生乎?無因生乎? 苗芽非無因生,其理易明,已如前說。有因生中如爲自生,則不依水土諸緣而苗 芽自生苗芽,如是苗芽複自生苗芽,然實無此事,故自生之理不成。然他生乎? 如系他生,則支可生豆,然實無此,故他生之理亦不成。然則自他共生乎?自生 他生各別有過,理不極成。共生同具二過,其理不成,更屬顯然。不辨有因生無 因生,是爲常人無定見者則然。立無因者、定爲外道,如上所述四邊生者,皆不 合理。于是生出決定正知,知苗芽之生,惟依分別假名安立而有。第二步進而尋 求安立假名事實,複不可得,于是知苗芽無有自性。雖已破除四邊生之不合理, 然欲知苗芽之無自性。終究須歸于緣起道理。依緣起道理,乃能遠離斷常二見入 于中道義谛。如不知緣起道理,而惟用其他理智,則破常或落于斷,破斷或落于 常,惟有緣起乃能同離二邊。常人心中對于一句色聲香味觸相,幾乎隨時隨地皆 起覺爲實有之見,依據經教是爲妄見。何時始爲不妄,直至佛地證入空性乃爲不 妄。有一類善知識以爲諸色等妄相悉應遮止。頗邦喀大師謂此爲謬解,謂色等諸 相,非所應遮。章嘉活怫雲,是諸見相分,境自還境,必欲滅之,如滅兔角,實 多終與空性無緣見面。頗邦喀大師又雲,遮止相見,亦非全不合理,不過初業有 情即依此理,易人斷見,仍以如理抉擇爲宜,即依一異理抉擇自蘊我執之有無, 則知所執實我,依蘊離蘊,皆不可得,因而知人我本無自性,不過于蘊上以分別 心安立假名而已。如是可知人無我道理,推之一切法無非由分別心安立假名而起。 如謂不信,各各法皆各有名,各各法又不能自立其名,非由分別心與之安立,名 從何來。唯識家對緣起上自性不空,所立宗與因相違,以下二部亦然。若凡夫外 道不承認緣起,則于正因更不成立,若輩如是對于中道義谛如何能了知耶。唯識 家以下不了知性空宗與緣起因本來相順,或見相違,或見不成,由其不能安立業 果道理故。其所以不能安立業果道理,由其不了知緣起即性空理故。其所以不了 知緣起即性空理,由其不了知依分別心安立假名不共理據故。
叁 頌
凡諸修甚深空義人,若有一時能見空性即是緣起義,即能遮止苗芽由自性成 立諸邪見,同時即知安立緣起因果之理與性空極爲和順而互相爲用。不解此不共 緣起理者,見善因生樂果、惡因生苦果、苗生芽等,顯然而有一面則對空性,一 面即有半邊麻木不能通達,若解不共緣起理者,能去此半邊麻木,即善安立因果, 又善安立性空,一切能作所作皆悉無違,是緣起即空,空即緣起,果爲一義乎, 答一義。問假如有問何爲人與瓶,答善說善聽即人,圓而大腹即瓶,汝所謂空即 緣起,緣起即空,亦如是否。答,否,必須自證中道義者,始能見空即緣起不二 之義,未修未證者,不能見此,龍樹菩薩雲:緣起、性空、中觀叁者,均爲斷我 執離二邊入中道之正法,須當了知者,有爲即無常,無常即有爲,若以此種語句, 例彼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則又不然,蓋緣起爲俗谛,性空爲真谛,若以緣 起目爲性空,則又有誤認俗谛即真谛之嫌,故所謂緣起即性空,非如常例可以例 知,必真正證入中道人乃能知空有不二之義,即如苗芽由種子諸緣和合經分別心 安立名言而起,修中道人依于緣起,斷除四邊生之邪執,決定了知苗芽之生,無 有自性,複以此種無自性之決定了知,回觀苗芽之生,須賴種子諸緣和合,一一 與其無自性之定知,毫不相違,此類證知緣起人,不但見得因與果之無自性,且 能立種種正量成立因與果,不但見因與果與真谛下違,且見因與果與俗谛不違, 亦即于能作所作作用上,鹹能成立性空道理,而使一切作用與性空不違,此則真 見性空緣起不二時之人所有能事也。
四 頌
若反乎性空即緣起之見者,見得性空一面,即對于緣起有作用一面,認爲不 能成立,見得緣起作用是有一面,則又認爲必有自性而不能空去自性執著,此則 指唯識以下諸部而言…
《緣起贊五十八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