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項:八十九心的不同分類
八十九心可以作不同的分類說明,以助認識它們的特點。修見清淨的不同方法就基于這裏的基礎知識。
1:八十九心與一百二十一心。四道心(18-21)與四果心(69-69)共有八心,若將這八心分屬于五禅,則有四十出世間心。八十一世間心加上八世間心成八十九心,加上四十出世間心成一百二十一心。這兩種方式<<清淨道論>>都有提到,但以前者爲主,以下我們作說明都是按八十九心。
2:世間與出世間。世間心共八十一種,分屬叁界,欲界心五十四個,色界心十五個,無色界心十二個;出世間心共八個,四道心和的四果心。這就是<<攝阿毗達摩義論>>的分類順序。見清淨修名色分別智,世間心屬于名。第叁清淨到第六清淨都是以名色爲直接對像;出世間心則爲第七清淨的階段。
3:七識界。十二處和十八界可基于此作進一步的說明。眼識界有二心,善異熟(34)和不善異熟(50)。耳識界有二心,善異熟(35)和不善異熟(51)。鼻識界有二心,善異熟(36)和不善異熟(52)。舌識界有二心,善異熟(37)和不善異熟(53)。身識界有二心,善異熟(38)和不善異熟(54)。意界有叁心,善異熟的舍俱領受作用意界(39)、不善異熟的舍俱領受作用意界(55)、唯作的舍俱意界(70)。意識界有七十六心,分成叁類,無因意識界的五心爲善異熟二心(40-41)、不善異熟(56)、唯作心二心(71-72),不善的十二心(22-33),其余五十九個爲善淨心;若簡分爲二,世間心六十八個,出世間心八個。
4:主動、被動、唯作。善心(1-21)與不善心(22-33)都是屬于主動的,能造現在業並招感未來果。無記中的異熟心(34-69)是被動的,乃過去的業所招感而成熟的。無記中的唯作心(70-89)是中性的,既非主動又非被動,唯只是心的作用卻不再招感未來的果,佛、獨覺、阿羅漢的世間心都屬于此。
5:由受區分,這就是<<清淨道論>>解釋受蘊的部分。受是遍相應相隨于一切心的心所,論中以受和一百二十一心的相應關系區分之。受就是感受,可分叁受:苦、樂、不苦不樂;也可分爲五受,將叁受的苦分爲身的苦與心的憂、樂分爲身的樂與心的喜、不苦不樂就是舍。與樂受相應的一心,樂俱身識(38)。與苦受相應的一心,苦俱身識(54)。與喜受相應的六十二心,欲界的共十八個,四欲界善(1-4)、四欲界善的有因異熟(42-45)、4欲界善的無因異熟(40)、四有因唯作(73-76)、一無因唯作(72)、四不善(22-25);色界的是除了第五禅之外的十二個四善心(9-12),四異熟心(57-60)、四唯作心(81-84);第五禅與無色界都沒有喜受;出世間的叁十二個,出世間的八心分別屬于前四禅,共叁十二個。憂受的二心(30-(31)。其余五十五心爲舍受。
6:無因有因。無因是指不含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叁不善根(貪瞋癡),共十八個。八個是無因的善的異熟(34-41),都是舍俱或樂俱或喜俱;七個無因的不善的異熟(50-56)是舍俱或苦俱;叁個欲界唯作心(70-72),也是舍俱或喜俱。其余就是有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