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五蘊─慧地之一 第二節:識蘊 第一項:解釋八十九心

  第二節:識蘊

  識蘊包含八十九種心,這個部份非常重要。八十九心有十四種作用,十四種作用的不同路徑可以指明各種境界的心路曆程,乃上座部教理的心藏地帶。由之,可以對人作最徹底的觀察。

  第一項:解釋八十九心

  八十九心,<<清淨道論>>是依善心、不善心、無記心分成叁類,可以整理成表二。以下我們先耐心地依表一分類的編號逐次解釋。

  表二:八十九心的分類表(NOTE:待補)

  1:善心有二十一個(1-21),它們的生起是無貪、無瞋、無癡,能造善業而感善果。分成四類,欲界八個、色界五個、無色界五個、出世間四個。

  1.1:欲界善心八個(1-8)。(1)喜俱智相應無行,有歡喜、正見應爲善、沒有行(內不猶豫、外不受他人鼓舞)。「行」在這裏是專指受自己考慮或受他人鼓舞的製約。沒有行是指不受條件製約、當下就做,有行則是受條件製約、內自考慮或外受鼓舞。(2)喜俱智相應有行,有行是指爲善時自己猶豫或受他人鼓舞,例如孩子父母鼓勵才布施。(3)喜俱智不相應無行,智不相應例如小孩看到父母行善而模仿行善、並不是自己正見當行善。(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上來的四個善心都與喜俱,善心的強度是依次遞減。接下來(5)到(8)的四個善心都是舍俱,強度也是依次遞減。舍俱是伴隨舍心,例如不得所施之物和受施之人,或者沒有其它歡喜的原因。(5)舍俱智相應無行,(6)舍俱智相應有行,(7)舍俱智不相應無行,(8)舍俱智不相應有行。這八個心發生在世俗人和前叁果的聖者,會有欲界善的異熟心(42-49)。阿羅漢不再造作有異熟果報的業,即是唯作業而沒有受報,他有八個欲界的唯作心(73-80)。

  1.2:色界善心有五個(9-13),就是色界的五個禅心,已除粗硬的色,變成淨妙的色。(9)尋、伺、喜、樂、定相應初禅,五禅支參見第二章第叁節對初禅的規定。(10)伺、喜、樂、定相應第二禅。(11)喜、樂、定相應第叁禅。(12)樂、定相應第四禅。(13)舍、定相應第五禅。相應地有五個色界的異熟心(57-61),五個唯作心(81-85)。

  1.3:無色界善心有四個(14-17)。(14)空無邊處禅。(15)識無邊處。(16)無所有處禅。(17)非想非非想處禅。這四個心都超越了色界,乃因定心的不同對象而區分;它們都與第五禅相同地俱有舍、定的禅支。有四個無色界的異熟心(62-65),四個唯作心(86-89)。

  1.4:出世間善心四個(18-21)。(18)初道。(19)第二道。(20)第叁道。(21)第四道。(1)到(17)的善心屬于世間善,這四個屬于出世間善,就四道智。相應的出世間異熟果是(66)初果到(69)第四果,就是四果智。這四個道智和四個果智就是八個出世間心,乃智見清淨(第七清淨)的內容,前六清淨都是世間心。

  2:不善心有十二個(22-33),都是屬于欲界,超過欲界的心就超越不善心。不善心依叁不善根分成叁類,能造惡業而感惡果。

  2.1:貪根有八個(22-29)。(22)喜俱邪見相應無行,有歡喜心、邪見相應(如:認爲于諸欲中無過失,認爲淫欲非障道法)、無行而享受貪欲。(23)喜俱邪見相應有行。(24)喜俱邪見不相應無行。(25)喜俱邪見不相應有行。這四個不善心都與喜俱,其不善的強度依次遞減。(26)舍俱邪見相應無行,(27)舍俱邪見相應有行,(28)舍俱邪見不相應無行。(29)舍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2.2:瞋根有二個(30-31)。(30)憂俱瞋恚相應無行。(31)憂俱瞋恚相應有行。憂是心的苦受,不是身受的苦。瞋心雖與邪見不同時相應而起,但于較前的心有邪見相應。

  2.3:癡根有二個(32-33)。(32)舍俱疑相應,疑是懷疑不確定。(33)舍俱掉舉相應,掉舉是不休息擾動不安心。

  3:無記心有五十六個(34-89),不記別爲善心或不善心,分爲異熟無記與唯作無記。

  3.1:異熟心有叁十六個(34-69),它們是無記心(不記別爲善或不善)而「異」于善心與不善心,又是善心或不善心必然引發成「熟」的,所以稱爲異熟心。相對而言,善心與不善心是主動的,異熟心是被動的。它們分成四類,欲界二十叁個、色界五個、無色界四個、出世間四個。

  3.1.1:欲界異熟有二十叁個(34-56),相應于善和不善心分成善和不善異熟。

  3.1.1.1:善異熟有十六個(34-49),乃善心所引發的異熟心,分成無因和有因的。

  無因的善異熟有八個(34-41),無因是指不含叁不善根(貪、瞋、癡)和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34)舍俱眼識。(35)舍俱耳識。(36)舍俱鼻識。(37)舍俱舌識。(38)樂俱身識。前五識的功能分別是看、聽、嗅、嘗、觸,前四識的對像在識影響弱,故舍俱,身識的觸強故爲樂。(39)舍俱領受作用意界,前五識的認識作用之後,領受前五識所認識的對像。(40)喜俱推度作用意識界。(41)舍俱推度作用意識界。這兩個心推度前五識所認識的對像及領受心所領受的對像。

  有因的善異熟有八個(42-49),有因是與無貪或無瞋或無癡相應。(42)喜俱智相應無行。(43)喜俱智相應有行。(44)喜俱智不相應無行。(45)喜俱智不相應有行。(46)舍俱智相應無行。(47)舍俱智相應有行。(48)舍俱智相應無行。(49)舍俱智不相應有行。這八個就是八個欲界善心(1-8)的異熟心。

  3.1.1.2:不善異熟有七個(50-56),乃不善心所引發的異熟心,它們也是無因

  的(不伴隨貪瞋癡)。(50)舍俱眼識。(51)舍俱耳識。(52)舍俱鼻識。(53)舍俱

  舌識。(54)苦俱身識。(55)舍俱領受作用意界。(56)舍俱推度作用意識界。

  3.1.2:色界異熟有五個(57-61)。(57)初禅。(58)第二禅。(59)第叁禅。(60)第

  四禅。(61)第五禅。這五個是五個色界善心(9-13)的異熟心。

  3.1.3:無色界異熟有四個(62-65)。(62)空無邊處。(63)識無邊處。(64)無所有

  處。(65)非想非非想處。這四個是四個的無色界善心(14-17)的異熟心。

  3.1.4:出世間異熟有四個(66-69)。(66)初果。(67)第二果。(68)第叁果。(69)第四果。這四個是四個出世間善心(18-21)的異熟心,這八個心就是四道智與四果智,都是以涅槃爲所緣,即是第七清淨(智見清淨)的階段。

  這叁十六個異熟心,有因的善的異熟心二十一個(42-49,57-69),就是分別相應于二十一個善心(1-21)的果。無因的有十五個,無因是指不含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叁不善根(貪瞋癡)。八個是無因的善的異熟(34-41),七個是無因的不善的異熟(50-56)。無因的還有叁個欲界唯作心(70-72)。

  3.2:唯作有二十個(70-89),唯作乃非善心、非不善的、非異熟,只有作用而不再感果。有余依涅槃(已斷盡煩惱但還有五蘊身)的阿羅漢在叁界的活動就只是這二十個唯作心。

  3.2.1:欲界唯作有十一個(70-80)。

  3.2.1.1:無因的叁個(70-72)。(70)舍俱意界,轉向外在對像的作用,它發生于外在對像已刺擊五官而五識未作用前,引轉心向于對像,<<攝阿毗達摩義論>>直接稱爲舍俱五門轉向心。(71)舍俱意識界有二種活動狀況。一是意門轉向心,引轉意識向于對像;二是屬于五門轉向的過程,在推度心之後進行確定、定義、決定對像的作用。(72)喜俱意識界,阿羅漢(含佛、獨覺)向欲界對像微笑的心。阿羅漢也以(73)到(75)的欲界唯作心向對像微笑。

  3.2.1.2:有因的八個(73-80)。(73)喜俱智相應無行。(74)喜俱智相應有行。(75)喜俱智不相應無行。(76)喜俱智不相應有行。(77)舍俱智相應無行。(78)舍俱智相應有行。(79)舍俱智相應無行,(80)舍俱智不相應有行。這八個唯作心,相對于欲界善心(1-8)和欲界善的異熟心(43-49)。

  3.2.2:色界唯作有五個(81-85)。(81)初禅。(82)第二禅。(83)第叁禅。(84)第四禅。(85)第五禅。這五個唯作心相對于的色界善心(9-13)和色界異熟心(57-61)。

  3.2.3:無色界唯作有四個(86-89)。(86)空無邊處。(87)識無邊處。(88)無所有處。(89)非想非非想處。這四個唯作心相對于無色界善心(14-17)和無色界異熟心(62-6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