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十隨念
十隨念的內容是1:佛隨念,2:法隨念,3:僧隨念,
4:戒隨念,5:施隨念,6:天隨念,
7:死隨念,8:身至念,9:出入息念,
10:寂止隨念。
隨念(Anusati,Recollection)是跟隨所指向的對像而數數起念,第八、九的念(Sati,Mindfulness)則重于正念所緣。
1:佛隨念的意思是跟隨所憶念的佛功德而起念。修行的方法是一邊默念(或吟唱)佛的九種名號,一邊思維名號所內含的功德。透過持續隨念佛功德的方法而修定,不是只念佛的名字,不是念佛的形相。佛的九種勝德洪名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行、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各德號的內容如下。
1.1:阿羅漢是斷盡一切煩惱賊、值得供養。
2.2:等正覺是圓滿地覺悟,應該知道的已經知道、應該修行的已經修行、
應該斷除的已經斷除。
1.3:明行具足是具備叁明與十五種行,叁明是宿命明、他心明、漏盡明,十五種行是戒律儀、防護六根、飲食知節量、勤修覺悟瑜伽、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色界四種禅。
1.4:善行是世尊的行爲遍淨沒有汙點,就是聖道。
1.5:世間解是了知在生滅的世間中之滅苦道。
1.6:無上調禦丈夫是超越一切應受調伏駕禦的衆生;分開來說,無上是指佛的德行超越一切,調禦丈夫是指佛能善巧調禦一切應受調禦的衆生。
1.7:天人師是教誨天人而導至解脫,就像商隊的首領引導隊員度過險難處。
1.8:佛就覺,自覺覺他。
1.9:世尊就是世界中最值得尊敬的人。
修佛隨念就是透過佛的德號隨念佛陀的功德,心只傾向佛功德,正直安住,不被貪瞋癡所綁住,成就佛隨念。成就佛隨念的人,有諸多功德,懂得敬重師長,得至于廣大的信、念、慧、福,多喜悅,無有恐布,能忍苦,來生得善處。
佛隨念是透過隨念佛功德而修定,屬于升天的善法,不是修智慧的方法。以隨念佛功德爲主,稱念佛名的目的是幫助隨念佛功德,猶如念息法先修數息。稱念佛名而不深切了知佛功德,就不是佛隨念。
2:法隨念的意思是隨念法的六項功德。修習法隨念是默念(或吟唱)「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智者各自證知的」。
2.1:法是世尊善說教人解脫的。
2.2:自見。法是出世間的聖者離貪瞋癡時自見的;法是聖者修證時見到的,不是因信而解脫。
2.3:無時的。法是隨時可修可證的,其結果沒有時限。
2.4:來見的。法是純淨的,真的存在的,值得邀人來看。如說:「來,見證法」。
2.5:引導的,值得以法引導生活,直到解脫,即使頭上著火也都專注于法上。
2.6:智者各自證知的,一切敏捷的智者,都自知修道證果證滅,不能享受佛陀的加持。
3:僧隨念的修法是默念(或吟唱)聖弟子功德,「世尊的聲聞衆是善行道的,世尊的聲聞衆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聲聞衆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聲聞衆是正當行道的,即四雙八輩的聲聞衆,是值得供養者,值得供奉者,值得布施者,值得合掌者,爲世間無上的福田」。不是惡行道,不是縱欲或苦行的,不是違離涅槃道的,是四道與四果的八種人,值得供養禮敬的人,世間上最佳的幸福的種植增長處。
4:戒隨念的修法是默念(或吟唱)自己持戒的功德,即「哈哈!我的戒實無毀、無戳穿、無汙點、無雜染、自在、智者所贊、無所觸、令起于定」。在家人隨念自己圓滿持守在家戒的功德,出家人隨念自己圓滿持守出家戒的功德。戒,實爲佛弟子的真正財産!
5:施隨念是隨念自己歡喜布施的功德,默念(或吟唱)「我實在是有受利,我實善得,我于悭垢所纏的世人中,離悭垢心而住,是放舍者,淨手者,喜舍與者,有求必應者,喜分施者」。歡喜與人廣結善緣,不是一毛不拔的人。
6:天隨念是念自己具有信、戒、聞、施、慧,那時心不被貪瞋癡所纏,死後得生天。
這六隨念特別適合信願強的人,引發增長向于清淨和功德的信願,由此而得定。
7:死隨念是隨念「死將來臨」或「死,死」。修死隨念的「死」是指有情生命的結束,不是指植物或無生物的死,也不是指斷苦阿羅漢的諸行剎那滅。念死的修法是默念「死將來臨」或「死,死」。不適合念喜愛者的死,因爲會難過;不適合念不喜歡的人,因爲會高興;不適合念不關心的人,因爲沒感覺;不宜念自己的死,因爲會害怕。另有八種修念死的方法,如念健康終至于病;如念名人、有錢的人、強壯的人、乃至佛都會死,我也終將會死;念自己是蟲的老板,有八十種蟲吃身體的肉、喝身體的血、在身內大小便,身體被蟲占領,擾亂到死。勤修念死的人常不放逸,不貪著名利資具,乃至可以熟練無常想,隨著亦得生起苦想及無我想。
8:身至念是默念讀頌身體的叁十二個不淨的部分。初修者必須次第讀頌,不過急、不過緩,再次第超越讀頌而僅作意不淨的部位。默念的次第如下。
圖七:身至念
8.1:順逆讀頌頭發等五部分,順讀「頭發、膚毛、指甲、牙齒、皮膚」,逆頌「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發」。
8.2:加入肌肉等五種,順讀「肌肉、筋腱、骨、骨髓、腎髒」,逆頌「腎髒、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發」。
8.3:加心髒等五種,順讀「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逆頌「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發」。
8.4:加入腸等五種,順讀「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腦」,逆頌:「腦、糞便、胃中物、腸間膜、腸、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發」。
8.5:加入膽汁等六種,順讀「膽汁、痰、膿、血、汗、脂肪」,逆頌:「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糞便、胃中物、腸間膜、腸、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發」。
8.6:加入眼淚等六種,順讀「眼淚、膏、口水、鼻涕、關節滑液、尿」,逆頌:「尿、關節滑液、鼻涕、口水、膏、眼淚、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糞便、胃中物、腸間膜、腸、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膚、牙齒、指甲、膚毛、頭發」,共叁十二種。依上述的次第反複默念讀頌,百回,乃至千回,直至純熟,心不散亂,各個部分了如指掌,一目了然。
思維叁十二個部位不淨的方式。這叁十二個部分若離開身體,就産生不淨,令人厭惡的感覺。例如秀麗的頭發看似迷人,但掉下來的話就令人討厭,掉到飯裏就覺得髒,燒的時候惡臭,汗垢都從發根流出來。
9:出入息念。修出入息念是透觀察呼吸的出與入而禅修,將注意力自然地置于鼻端。從開始注意呼吸,直至完全解脫,共有十六個過程(傳統上稱爲十六特勝)。
(1)出息長時知道出息長,入息長時知道入息長;不能出息時不知道出息,不能入息時不知道入息。
(2)出息短時知道出息短,入息短時知道入息短。觀察呼吸有長有短。
(3)學習覺知出息的整個過程,學習覺知入息的整個過程。知道呼吸在身體旅行。
(4)學習平靜安住整個呼吸的出息,學習平靜安住整個呼吸的入息。旅行累了,身體與呼吸休息,平靜下來。
(5)覺知喜。休息之後快樂舒服起來。
(6)覺知樂。更快樂,安享余年。
(7)覺知心行。呼吸中,心攀緣製造各種東西。
(8)覺知安息心行。心不攀緣不製造,躺下來了。
(9)覺知心。發現心的各種樣子,貪、瞋、癡等。
(10)令心喜悅。鼓勵心,令心歡愉。
(11)令心等持。心定下來。
(12)令心解脫。放棄心的各種樣子,想的、製造的、攀緣的等等。
(13)觀無常。看一切都是改變的,無常的,呼吸也是無常的。
(14)觀離欲。離開心的各種狀態。
(15)觀滅。心中風了。
(16)觀舍遣。不執著了,丟掉一切垃圾。
圖八:出入息念
十六個過程是以四個一組,共有四組,這就是身、受、心、法的四念處。出入息念也可以開展爲修智慧的毗婆舍那觀。四十個修世間定的業處,只有出入息念與四界差別觀可以直接開展爲修慧的業處。
10:寂止隨念。默念思維寂滅一切苦的涅槃之功德。了知離欲最勝,破除渴愛,摧毀輪回,寂滅愛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