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份:戒學 第一節:戒學的一般教導

  清淨道論導讀--第一章:戒學[Purification of Virtue(Morality)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導論>開始提到,走完「清淨道」必須是「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

  」。戒學教導如何「住戒」,是清淨道最初步的根基。本章第一節通論戒學

  ,第二節討論頭陀行。

  

  第一節:戒學的一般教導

  <<清淨道論>>以七個問題通說戒學。第一:什麼是戒?第二:什麼是戒的語義?第叁:什麼是戒的特點、功能、生起、依因?第四:什麼是戒的利益?第五:戒有幾種?第六:什麼是戒的雜染?第七:什麼是戒的淨化?

  第一:什麼是戒?(1)思戒是遵守身業口業的戒。(2)心所戒是遵守意業的戒。(3)律儀戒是別解脫戒(比丘比丘尼戒)、保護六根的律儀、智律儀、忍耐的律儀、精進的律儀。(4)不犯戒是身口不犯戒。

  第二:什麼是戒的語義?戒就是戒行。分就兩方面來說,正持身口意業而不雜亂,確持而建立一切善法的基礎。

  第叁:什麼是戒的特點、功能、生起、依因?戒的特點是正持叁業和確持善法。功能是摧毀惡行。生起是身口意業清淨。依因(立足處)是慚愧心,有羞恥心。

  第四:什麼是戒的利益?持戒會得大財富,善名遠播,有尊嚴,命終時意識清楚不昏昧,死後生到好地方。持戒的人受到大衆喜愛和尊敬!

  第五:戒有幾種?可分成五重解釋。

  1:以一種解釋的就是自我調整。

  2:以二種解釋有七項。(1)作持是應該作的事,止持是不應該作的事。(2)等正行是身口業的正行,初步的梵行是進一步的道梵行。(3)離戒是離殺生等,不離戒是其余的思等。(4)有條件的戒是祈求生天或清淨,無條件的戒是出世間戒。(5)暫時的戒是一段時限內持守的戒,終身戒是一輩子奉持的戒。(6)有限製的戒是爲求利養、出名、親戚贊美、身體健康、長壽而犯戒,無限製的戒是即使沒有利養等還是持戒。(案:此條巴利文本解釋不盡恰當)(7):世間戒是會輪回的戒,出世間戒是不再輪回的戒。

  3:分成叁種的有五項。(1)下中上叁等。下等爲求生命享受而持戒,中等爲求自己解脫,上等爲一切衆生解脫。(2)叁種增上。我增上是爲了自重而受持,世間增上是尊重世間,法增上是爲了恭敬法。(3)執取、不執取、安息。執取戒是以愛見而執取,不執取戒是與聖道相應與持戒,安息戒是與聖果相應的戒。(4)有疑、不清淨、清淨。有疑是不清楚是否違犯戒而生疑,不清淨是犯了罪而不忏悔,清淨戒是圓具不犯或如法忏悔所犯。(5)非學非無學、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是世俗人的戒,學是與七種學人(四聖道與前叁果)相應的戒,無學戒是與阿羅漢果相應的戒。

  4:分成四種的有四項。(1)退、住、勝進、決擇。退分是違返戒,住分是以戒自滿而不進求修定,勝進分是爲求修定而持戒,決擇分是進求解脫。(2)比丘、比丘尼、未具足、居士。比丘戒是比丘應受持的戒,比丘尼戒是比丘尼應持守的戒,未具足是沙彌、沙彌尼戒,居士戒是在家男女的戒。(3)自然、傳統、超俗、宿因。自然戒是自然而不犯戒,傳統戒是種族、地方、宗教等各自規定的戒,超俗戒是超越一般世俗人的戒,宿因戒是前世的習氣而持戒。(4)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資具依止。別解脫律儀是保護言行的戒,行爲端正,不到易招染煩惱的處所,微細的罪過也見到怖畏;換言之,它維持出家人的水准,是以信而成就的。根律儀是保護六根的戒,確保眼、耳、鼻、舌、身、意正知外境,而不被牽引隨逐。換言之,它可以遮防邪念,是以正念而成就的。活命遍淨戒是以正當方法獲得生活必需品(食、衣、住、醫藥)的戒,它是依精進而成就的。資具依止戒是正當使用生活必需品的戒,它是以智慧成就的。這項解釋,<<清淨道論>>有深刻的闡釋。

  5:分成五種解釋的有兩項。(1)有限製遍淨、無限製遍淨、圓滿遍淨、無執取遍淨、安息遍淨。有限製遍淨戒是指未受貝足戒者受持有限製的戒,無限製遍淨戒是受持一切戒,圓滿遍淨戒是未悟道的善良人盡全力持戒,無執取遍淨戒是有學人的戒,安息遍淨戒是阿羅漢的戒。(2)斷、離、思、律儀、不犯。

  第六:什麼是戒的雜染?毀犯破損戒就是雜染。

  第七:什麼是戒的淨化?善持不犯就是清淨。常思維破戒的過患與具戒的功德,有助成就淨戒。

  結語:持戒之後,就跑在涅槃的高速公路上。過程如下:

  持戒 →→ 律儀行 →→ 不後悔 →→ 愉悅 →→ 歡喜 →→輕安 →→ 快樂 →→ 定 →→ 如實知見 →→ 舍離 →→離欲 →→ 解脫 →→ 解脫知見 →→ 涅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