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導讀
-- 涅槃的北二高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作者:護法法師(Dharmagupta)、陳水淵(已出家,法名-- 觀淨)。
前言
序論
第一部份:戒學
第一章:戒學。
第一節:戒學的一般教導。
第二節:頭陀行。
第二部分:定學
第二章:定學的一般教導。
第一節:定學的基礎知識。
第二節:修定的注意事項。
第叁節:修定的共通方法。
第一項:修行至初禅的叁階段。
第二項:四種禅。
第叁章:修行四十種業處的方法。
第一節:十遍。
第二節:十不淨。
第叁節:十隨念。
第四節:四無量心
第五節:一食厭想。
第六節:一界差別
第七節:四無色。
第八節:結語。
第四章:修定的功德。
第一項:修定的五種功德。
第二項:神通。
第叁部分:慧學
第五章:慧學的一般教導。
第六章:五蘊─慧地之一。
第一節:色蘊。
第二節:識蘊。
第一項:解釋八十九心。
第二項:八十九心的不同分類。
第叁項: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
第四項:心路曆程。
第叁節:受蘊想蘊行蘊。
第一項:解釋五十二心所。
第二項:心與心所的相應。
第四節:余論。
第七章:處界根谛緣起─慧地之二。
第一節:處。
第二節:界。
第叁節:根。
第四節:谛
第五節:緣起。
第八章:修觀的五清淨。
第一節:修止與修觀的不同。
第二節:見清淨。
第叁節:度疑清淨。
第四節:道非道智見清淨
第一項:引論
第二項:思維叁相
第叁項:生滅隨觀智
第五節:行道智見清淨。
第六節:智見清淨。
第七節:修智慧的功德。
結論。
附表
表一:本書解釋<<清淨道論>>的結構。
表二:八十九心的分類表。
表叁: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
表四:五十二心所的分類表。
表五:叁學七清淨十六階智的對照表。
清淨道論導讀--前言[Preface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臺灣現今的修行風氣極其昌盛,海外的華語系教區也有繁榮的景象。今日華人英姿勃發,正以豪爽有力的姿態活躍在世界的舞臺上。修行方法五花八門,有夠熱鬧,這就是臺灣創新的生命力。有依古不依今的,古說今唱的,有的自創品牌,有的自創宗派,有的製造新佛,還有超越佛陀的。讀者享受自由選擇,但也面臨選擇的迷惑,特別是宗教亂像不斷,也讓空虛的人們猶豫不前。禅修,活現了生命的自在,多麼迷人,但又那麼令人不解。朋友們,嘗嘗真理的滋味吧。<<清淨道論>>是古今中外共認的禅修寶典,佛法的百科全書。作者的原意就是爲了鋪陳清淨的生活之道,破除真理的迷障,在漸次升進的曆程指引修行。它以戒定慧叁學總攝一切佛法,也以叁學的階梯帶領修行,指明各環節的關卡,破除各環節的障礙。「來!看看法」,來驗證一下「清淨道」,走看看。特別是今日臺灣的佛教已成華語系佛教的心髒,試試原味的佛法吧。
《清淨道論》的作者覺音尊者,約五世紀人,遍注經律論,奠定南傳佛教(上座部)的方向與內容。<<清淨道論>>就是他批注叁藏的核心,最生動、體系的傑作。學習<<清淨道論>>就可通達佛法,清楚禅修的各種技巧,確認持戒、修止、修觀的分際與升進,可以破除修習止觀的障礙。既可選定適合自己個性的修行法門,也懂得如何選擇、親近禅師,它也可以當作禅師的教學手冊。禅修,而沒有受用<<清淨道論>>之類的修行教導,真是可惜。戒學的部分未提示教團運作的原理,覺音尊者或許另有安排,但對有心建立清淨教團的人可說是美中不足。
本書的寫作原則,力求簡明清晰。不涉入該論百科全書式的征引、討論。以明確的綱骨,帶領血肉,方便大家品嘗精髓。爲易于通覽閱讀,盡可能不放入任何外文,不另作注,適度地作現代诠釋。對于古今的禅修法門,也在相關脈胳厘清其分際。<<清淨道論>>已有葉均的中譯本,嘉惠中文世界,本書也有引用。但譯文質樸,加以<<清淨道論>>本文的敘述繁雜,非常不易讀。我們就分層次,以論題的方式,逐項解釋,並編號依序說明。請讀者循線貫穿,慢慢地延路拾寶。有些段落若覺陌生,可以先略過。體認戒學與定學的要義之後,就可進入「修定的注意事項」(第二章第二節」。
撰寫本書,再次體認法的尊貴與超越。懷著修智慧波羅蜜的喜悅,引介本論與國人分享。感謝提供意見、協助校稿的法友,助印的善友,更感謝杜婷婷小姐爲本書插圖。願以此書獻給臺灣人,與廣大的華人分享殊勝的佛法。
清淨道論導讀--序論[Introduction to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1:<<清淨道論>>全書是爲了回答下面的問題:
內結與外結,人被結綁住,瞿昙我問汝,誰當解此結?
「結」是貪愛的意思,綁住人們的東西。愛有物質方向和內心方面,六根引發的煩惱都是結。結猶如苦行者糾纏的頭發,很難打開。所以,如何打開生死輪回的網結呢?
2:全書的回答可以表達如下:
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住戒」是戒學,「修心」是定學,「修慧」是慧學,這叁學就是本論的全部內容。
3:本論名爲「清淨道」,就是導至涅槃的道路。「清淨」是已淨化垢穢的涅槃,「道」是到達涅槃的方便。本論就是以戒定慧叁學來導引清淨道。叁學可以從九個不同角度解釋。
3.1:叁增上學,戒是增上戒學,定是增上心學,慧是增上慧學。
3.2:叁種善教,戒是闡明初善,定是闡明中善,慧是闡明究竟善。
3.3:成就究竟解脫的原因,戒是叁明的原因,定是六神通的原因,慧是四
無礙解的原因。
3.4:避二邊而行中道,戒是避免欲樂的極端行爲,定是避免自我折磨的極端行爲,慧是中道正行。
3.5:超越叁界的方法,戒是超越惡趣的方法,定是超越欲界的方法,慧是超越一切輪回的方法。
3.6:叁種斷煩惱的層次,戒是以各種善來對治各種煩惱,定是鎮伏壓住煩惱,慧是斷盡煩惱。
3.7:叁種對治的方法,戒是諸惑違犯的對治,定是纏的對治,慧是隨眠的對治。
3.8:叁種雜染的淨化,戒是惡行雜染的淨化,定是愛雜染的淨化,慧是惡見雜染的淨化。
3.9:得到聖果的原因,戒是初果二果的原因,定是叁果的原因,慧是四果阿羅漢的原因。只有初果二果的人圓滿戒,叁果的人才圓滿定,證阿羅漢稱爲慧圓滿。
4:<<清淨道論>>全書的結構可以叁學或七清淨來劃分。
4.1:依叁學分爲叁部分,戒學、定學、慧學。論中以樹爲喻,解釋整體「清淨道」。戒學的持戒與定學的修心是樹根,而戒又爲定的基礎,沒有樹根將沒有樹。慧學須先聽聞思維智慧所要了知的真理(蘊、處、界、根、谛、緣起),這猶如種樹的大地,沒有大地泥土的樹就會枯死。修習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觀,修毗婆舍那觀就像樹幹,樹幹是透過樹根攀穩深入泥土中,在泥土中攝取養分;修觀就是清淨道的骨幹,它的必要對象是「五蘊無常苦無我」的大地,然而這是以戒定爲根基。清淨道的目的地就是涅槃,猶如樹的果實。總之,「清淨道」就像大樹,壯健的骨幹透過清淨有力的根深入大地吸取養分,成熟豐美的果實。
圖一:樹的比較(圖待補)
4.2:<<清淨道論>>就是七種清淨的七階段。一:戒清淨就是戒學,二:心清淨就是定學,其余五清淨就是修慧的骨幹,叁:見清淨、四:度疑清淨、五: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行道智見清淨、七:智見清淨,它們是觀察五蘊無常苦無我。可見,七清淨是對叁學的修行次第進一步的說明。前六階段都只是世間的,第七階段才是出世間的聖道與聖果。
5:本書如何安排解釋<<清淨道論>>?可整理成表一。全論有一個綱要的<序論>,二十叁章的正文,簡潔的結論;本書也有一個<序論>,九章的正文,結論。戒學包含全論的第一、二章,屬于第一部分;戒學也是本書的第一部分,在第一章中解釋。定學包含全論的第叁章到第十叁章,屬于第二部分;定學也是本書的第二部分,在第二、叁、四章中解釋。慧學包含全論的第十四章到第二十叁章,屬于第叁部分;慧學在本書也是第叁部分,在第五到八章中解釋。全論的最後有結論;本書也于最後總結說明。
七清淨
| <<清淨道論>>
| 本書
|
序論
| 序論
| |
一:戒清淨
| 戒學(第一、二章)
| 第一章
|
二:心清淨
| 定學(第叁至十叁章)
| 第二至四章
|
叁:見清淨 四:度疑清淨 五:道非道智見清淨 六:行道智見清淨 七:智見清淨
| 慧學: (慧地:第十四至十七章) 慧體與果: (第十八章至二十叁章)
| 第五至七章
第八章
|
結論
| 結論(十六階智)
|
《清淨道論導讀 目錄 前言 序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