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一部分 戒 第八章 實相的兩面▪P2

  ..續本文上一頁時,應回頭思惟慈悲與諒解。如此一來,你會變得更平衡,心也會變得更安定。

  (如理思惟不會執著任何東西

  我曾讀過一本關于禅宗的書。如你所知,禅宗強調不立文字。例如,若有個比丘坐禅時昏沈,就會受到禅杖警策,他們會拍打他的背部②。當昏沈的學生被打時,他會對監香者合掌稱謝。禅宗的修行,教導人們對一切有助于心靈提升的事,都要心存感恩。

  有天一群比丘在集會,禅堂外有一面幡在風中飄動。有兩位比丘爭執幡動的原因,一個說是風動,另一個說是幡動,他們各執己見,如此即使吵到死,也無法獲得共識。此時,老師介入說:「你們兩個都不對,正確的看法是:既無幡,也無風。 」

  這才是修行:放下一切,既無幡,也無風。若有幡,就有風;若有風,就有幡。你應徹底思惟與反省這點,直到如實了知,若能如理思惟,就不會執著任何東西。一切皆空——本性空寂,幡是空的,風也是空的。在大空性中,無旗也無風,無生、老、病、死。我們世俗對幡與風的理解都只是概念,事實上一切皆無,如此而已!除了空的假相外,什麼都沒有。

  若以此方式修行,我們就會徹底了解,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在大空性中,死神將永遠找不到你,老、病、死也無法跟隨你。當我們依據實相——正見,去看見與了解時,將只有這個大空性,再也完全沒有「我們」、「他們」和「自我」。  

  (感覺就只是感覺來了又去

  世間無盡地流轉,若我們想要完全理解它,只會被它帶入混亂與迷妄。但若清楚地觀照世間,真實的智慧就會生起。佛陀就是個通達世間法的人——豐富的世間知識,才有偉大的影響力與領導力。他藉由轉化世間的智慧而生起洞見,獲得出世間的智慧,而成爲聖者。因此,若我們依教奉行,向內觀照,將達到一個全新層次的了解。當眼見色時,色不存在;耳聞聲音,聲不存在;鼻嗅香時,香不存在。一切感覺都很清楚呈現,但並無任何實體。它們就只是感覺,生起然後消逝。

  若我們能如實地了解,感覺將不再具有實體,它們只是來了又去的感受。在實相中,根本沒有任何「事物」,若無任何「事物」,則無「我們」與「他們」。若無「我們」,則無一物是屬于「我們的」,以此方式止息痛苦,既然無任何人得到痛苦,那麼是誰在受苦呢

  當痛苦生起時,我們執著苦,因此必須真的去受苦。同樣地,當快樂生起時執著樂,結果經驗了歡樂。執著這些感受而造成自我的概念,因此「我們」與「他們」的想法就持續顯現。一切都從此開始,然後把我們帶往無盡的輪回。

  (前來森林不是爲了執著這裏的生活

  因此我們禅修,並如法地生活,離家到森林裏住,汲取它給我們的心靈平靜。我們逃離,並非因爲恐懼或逃避現實,而是爲了戰勝自己。不過,前來住在森林裏的人卻變得執著這裏的生活,就如住在都市裏的人執著那裏的生活般,都迷失在森林或都市裏。佛陀贊歎森林生活,是因爲身心的孤獨有助于解脫道的修行。

  然而,他並不希望我們對森林生活有所依賴,或耽溺于它的平靜與安甯中。我們是爲了生起智慧而來修行,在森林裏可種植與培養智慧的種子,若有混亂與騷動,種子就很難生長。不過,一旦經曆過森林生活,我們就可以自在地回到都市,面對它帶來的一切感官刺激,住在森林學習的意義,是讓智慧成長與茁壯。將來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能運用這個智慧。  

  當感官受到刺激時,我們會激動,此時感官成爲我們的對手。它們敢來挑戰,是因爲我們仍然愚昧,沒有智慧可以處理它們。事實上,它們是我們的老師,但由于我們的無知,而無法如此看待。當住在城市時,我們永遠沒想過感官能教導什麼,真實智慧尚未顯現時,持續將感官和其對象視爲敵人。一旦真實的智慧生起,它們就不再是敵人,而成爲洞見智慧的入口。

  想想這處森林裏的野雞,每個人都知道牠們有多麼懼怕人。但住在這裏,我不只可以教導牠們,且能從牠們身上學到東西。我從撒米給牠們吃開始,起初牠們很害怕,而不敢靠近。不過,經過一段時間後,牠們不只習慣了,且還開始期待。你看,這裏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牠們本來認爲米是危險的,是敵人。事實上,米並不危險,但牠們不知米是食物,所以才害怕。最後,當牠們了解並無危險後,便肆無忌禅地吃了起來。

  野雞透過此法自然地學習,我們住在這森林裏,也以相同的方法學習。以前我們認爲感官是個問題,且因不知如何正確地使用,而造成很大的困擾。不過,透過修行的經驗,我們學會如實地看待它們,並如雞吃米般學會如何使用,它們就不再和我們對立,問題也就消失了。

  (不能正確使感官就會一直處在對峙中

  只要我們思考、探究與了解的方式錯誤,這些事情就會和我們對立。但只要我們開始正確地研究,經驗將帶來智慧與洞見。雞最後能夠了解,在某個意義上,可以說牠們是在修觀③。牠們如實覺知,並有自己的洞見。

  在修行中,我們擁有可以做爲修持工具的感官,當正確地使用時,將能幫助我們覺悟佛法,這是所有禅修者都必須深思的事。當未清楚地看見時,我們就會一直處在對峙中。

  如今,我們生活在森林的甯靜中,持續開發微細的感覺,並爲培養智慧做好准備。但住在安靜的森林中,稍微獲得一些內心的平靜,不要認爲這樣就夠了,不能僅止于此。記住,我們是來培養與增長智慧的種子。  

  當智慧成熟且開始如實了解時,我們就不會再被外境愚弄。通常,若心情愉悅,我們表現出一種方式;若心情不好,則表現出另一種方式。喜歡某件東西就會興致高昂,討厭時則會意志消沈,就一直如此活在對立的沖突中。當它們不再與我們對立時,就會變得穩定與平衡,不會再高低起伏。我們了解世間的這些事情,且明白它就是如此,只是世間法。

  (世間法存在之處解脫道也在那裏

  世間法會轉變成解脫道,世間法有八種,解脫道也有八種④。凡是世間法存在之處,解脫道也存在那裏。

  當我們清楚地活著時,所有世間的經驗都會轉變成八正道的修行。若無清楚的正念,世間法就會主導一切,我們也偏離了解脫道。當正思惟生起時,當下就能解脫痛苦。除此之外,你無法從其他地方得到解脫。

  因此不用急躁,別想加快修行。一步步來,溫和、漸進地禅修。若心已平靜,接受它;若尚未平靜,一樣接受它,那是心的本質。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的修行步調,然後持之以恒。  

  關于修行,我過去在沒有智慧時曾想過,也許智慧還未生起,我或許可以逼使它生起。但沒有用,事情並未改變。然後,在仔細考慮過後才了解到,我們無法思惟所沒有的事物。

  最好的作法是什麼

  就是能以平常心修行。若沒有東西讓我們在意,就無對治的必要;若沒有問題,就無須設法解決它。當真的遇到必須解決的問題時,就是它!無須到處尋找特別的事物,只要正常地生活。要覺知心在哪裏,不要縱情過活,要注意與警覺。無事時當然很好,當有事時,則審察與思惟它。

  (保持警覺如蜘蛛伺候昆蟲一般

  試著觀察蜘蛛!蜘蛛會在任何適當的角落織網,然後就靜靜不動地守在中心。遲早會有只蒼蠅飛來落腳在蜘蛛網上,只要牠一觸動網子,噗!——蜘蛛突然撲過來,用絲將牠纏住。牠將蒼蠅收拾好後,便再回到網中心,靜靜地守候。  如此觀察蜘蛛能産生智慧。我們的六根以心爲中心,周圍環繞著眼、耳、鼻、舌、身等其他五根。當其中一根受到刺激時,例如眼根接觸到色法——它觸動到心,心是覺知者,它覺知形色。光是如此,就足以令智慧生起,就這麼簡單。  

  正如蜘蛛在網子裏一樣,我們應獨自守候。只要蜘蛛一感覺有昆蟲碰觸網子,就立即捉住牠、系住他,然後再次回到中心。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回到中心」意指正念、正知地活著,經常保持警覺,精准地完成每件事——這是我們的中心。

  其實我們無須做很多事,只要如此小心地生活。但它的意思並非叫我們散慢地生活,以爲「無須坐禅或行禅」,因而忘記一切修行的事宜。我們不能大意,必須保持警覺,就如蜘蛛等著捕捉昆蟲爲食一般。

  我們必須知道的就是這些——坐下來觀照蜘蛛。只要如此,智慧自然會生起。只要這麼多,修行就完成了。

  這點非常重要!它並非指日以繼夜都要坐禅或經行,若那是我們的修行觀念,那真是在爲自己找麻煩。我們必須考慮自己的精力,根據身體的情況量力而爲。

  (答案就在這裏還要到何處尋找呢?

  充分覺知心與其他五根很重要。知道它們如何來去、生滅,要徹底了解這點!

  在「法」的語言中,可以說就如蜘蛛誘捕各種昆蟲一樣,心將各種感覺系在無常、苦與無我之上。它們能去哪裏呢

  我們以它們爲食,將它們收存起來作爲營養品。這就夠了,無須再做更多的事,就只要這麼多。這是心的營養品,是覺知者與領悟者的營養品。

  若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終歸于苦,並且不屬于你,那你一定是瘋了才會去追逐它們!若你不是如此清楚地了解,就一定會痛苦。若仔細檢視並了解它們是無常的,雖然表面看來很值得追求,不過事實並非如此,當它們的本質是苦的時,你爲何還會想要它們

  它們不是我們的,在它們裏面沒有自性,其中沒有任何東西屬于我們,你爲何還要追求它們呢

  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在這裏,你還要去何處尋找答案呢

  只要好好地觀察蜘蛛,然後轉向內心,把它轉向自己,你就會了解它們都是相同的。心看見無常、苦與無我後,就會放下並釋放它自己,不再執著苦與樂。這是真正修行者的心的食物,就是如此簡單,你無須再到其他地方尋找。無論你正在做什麼,就在當下,無須再惹上那麼多的紛擾和煩惱。如此一來,你修行的動力與能量就會持續增長與成熟。

  (未放下渴愛與貪欲就無法脫離輪回

  這個修行的動力。會讓你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我們無法脫離輪回,是由于未放下渴愛與貪欲。雖然並未作惡或有不道德的行爲,但那只表示我們依戒法生活而已。例如人們在唱頌中,祈求一切衆生都能與他們喜歡或所愛的事物永不分離,若你作如是想,這是很幼稚的,它是仍未放下的人的作法。  

  這是人類欲望的本質——期望的和事實不同,希望長壽,希望沒有死亡與病痛,這就是人們的希望和欲望。因此當你告訴他們,是他們未滿足的欲望造成痛苦時,那無異是當頭棒喝。但他們能怎麼回答

  只能無言以對,因爲那是實相!你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的欲望。

  每個人都有欲望,並希望獲得滿足,但無人願意停止或真的想要出離。因此,我們的修行一定要耐心地鍛煉。那些穩定修行,沒有偏差或懈怠,以溫和而自製的態度堅持不放逸的人——他們都會明瞭。無論發生什麼事,他們都會保持堅定而如如不動。

  [注釋]

  ①惡魔(Mara):音譯爲魔羅,意譯爲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或惡魔。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能擾亂衆生者,均稱爲「魔」。

  ②禅林于糾正僧衆坐禅時之怠惰、瞌睡、姿勢不正所用的方法。警策棒爲長扁平形木板,大小、形狀、重量不一,通常長約四尺二寸,上幅稍寬,約二寸左右,柄部圓形。警策之法,師家先輕打昏沈者右肩,以示預告,後再重打予以警覺。受者合掌謝之,打者則橫持警策問訊。

  ③觀(vipassana):音譯爲「毘婆奢那」,意思是「從各種不同的方面照見」。「觀」是直接照見究竟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從而獲得解脫。

  ④八種世間法是得、失、毀、譽、稱、譏、苦、樂;八種解脫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一部分 戒 第八章 實相的兩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