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一部分 戒 第七章 欲流

  第七章 欲流

  欲流(kamogha)——耽溺于色、聲、香、味、觸的感受裏。因我們只看外在,未向內看,所以才會耽溺。人們不看自己,只看別人,他們能看其他任何人,卻看不到自己。這並不困難,只是人們還未真正去嘗試而已。  

  例如看到美女,你會有何反應

  你只是在看自己心裏的東西而已。看到女人時是怎麼一回事

  當你看見臉時,就看見其他一切。你了解嗎

  眼睛只看到一小部分,心接著就看見其他一切,它爲何如此迅速

  (佛陀把修行留給我們去做

  那是因爲你已陷入欲流中,被困在自己的意念與幻想中。就好像你遭到別人控製成爲奴隸,他們叫你坐下就得坐下,叫你走路就得走路。你不能違抗,因你是他們的奴隸。受感官奴役也是如此,無論你多麼努力,就是無法擺脫它。若想請人代勞,那只會帶來更多麻煩,你必須親自解決它。  

  因此,佛陀把修行、解脫痛苦留給我們去做。例如涅槃,佛陀已徹底覺悟,爲何他不詳細描述涅槃呢

  爲何他告訴我們要自己去修行,並找出答案呢

  有人真的爲此發愁:「若佛陀真的知道,」他們說:「他早就告訴我們了,爲何要有所隱瞞呢

  」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無法那樣看見實相,必須練習、修行,才可能看見。佛陀只是指出開發智慧的方法,如此而已。他說我們必須修行,唯有修行者才能達到目標。  

  但佛陀所教導的道路,和我們的習性相抵觸。少欲、自製——我們並不真的喜歡,因此會說:「爲我們指出道路,指出涅槃之路,好讓喜歡安逸的我們也能到達那裏。」智慧的情況也是如此,佛陀無法爲你指出智慧,它不是件能被隨意轉送的東西。佛陀只能指出開發智慧的方法,至于能開發多少,則取決于個人。人們的福報與積德生來就不同,對「法」的領悟也有快慢的差別。佛陀和弟子們都必須爲自己修行,雖然如此,他們仍依賴老師們的忠告以及所教導的修行技巧。

  (疑惑無法只藉著聽法而消除

  現在當我們聞法時,可能想透過聆聽,直到一切疑惑消除,但它們永遠無法只藉由聆聽而清除。疑惑無法單靠聽聞或思考而克服,只是聞法無法帶來覺悟,雖然它是有益的。在佛陀時代,有人在聞法時開悟,甚至達到最高的阿羅漠果,但那都是智慧已高度開發的人,他們早就相當了解了。例如足球灌滿氣時就會膨脹,裏面的空氣都搶著要沖出來,只是苦于找不到出口,此時只要有根針刺破它,空氣立刻就疾射而出。  

  那些只是藉由聞法就能覺悟的弟子,他們的心猶如這顆足球,裏面有這種「壓力」。但因這掩住實相的小東西,而無法自由,一旦聞法時擊中要害,智慧就會生起。他們立即了解而馬上放下,並領悟真實法。很簡單,如此而已,心因改變或轉向而將自己轉正,從一個觀點到另一個。你可以說它很遙遠,也可說它非常靠近。

  (耽溺在欲流和有流

  這是我們必須爲自己做的事,佛陀只能給我們開發智慧所需的技巧。然而在聽完老師的開示後,我們爲何無法將實相變成自己的

  因有層膜覆蓋住它,可以說是我們耽溺了,耽溺在欲流和有流(bhavogha)中。

  「有」意指「生之界」①,感官欲望即是在色、聲、香、味、觸與法之中出生,心認同它們,因而執著並受困于愛欲之中。

  有些修行者對修行變得疲乏、厭倦與懶散,似乎無法將「法」放在心中,但若受到責罵,則會一直記在心裏。他們也許在雨安居開始時受到責罵,直到安居結束都還未忘記,若印象夠深刻,甚至終生不忘。但一談到佛陀的教法,告訴我們要適度、自製、精進修行,爲何人們就無法放在心裏

  爲何老是忘記

  就看在這裏的修行,例如規定餐後洗缽時不可閑聊,似乎連這點都辦不到。即使我們知道閑聊無益,且會將自己綁在愛欲中,人們還是喜歡講話。很快地,他們開始意見不合,終至陷入爭執與口角中。

  (只要在心上用功

  這是最基本的,並非什麼微細或精妙的事,但人們似乎無法在此處真正用心。他們說想要見法,但只想依自己的方式去見,而不願依解脫道修行,因而漸行漸遠。這些修行的標准都是見法的善巧方便,但人們卻不願如法而行。  

  「老實修行」或「精道修行」並不一定是指必須花很多力氣——只要在心上用功即可。對一切生起的感覺用功,特別是那些涉入愛欲者,這些才是我們的敵人。

  但人們似乎辦不到。每年當雨安居即將結束時,情況就愈來愈糟。有些比丘已達到忍受的極限,愈接近兩季尾聲情況愈糟,他們的修行無法維持一貫。我每年都談到這點,不過人們似乎總記不住,我們訂定一些標准,不到一年就失敗了,閑聊與應酬又故態複萌。它很容易垮掉,情況一直如此。

  那些真正對修行有興趣的人,應想想爲何會這樣。那是因爲人們不了解這些事的不良後果。

  (看不見危險就注定要在生死中輪回

  當被接納進佛教僧團時,我們單純地過活,不過有些比丘卻還俗去上戰場,比較喜歡每天過著槍林彈雨的日子。他們真的想去,雖然充滿危險,仍准備要去。爲何未看見危險

  他們已准備好被槍斃,卻無人想要爲增長德行而死。只要了解這點,你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因爲他們是奴隸,看不見危險。

  真的很瘋狂,不是嗎

  你也許會認爲他們能看見,事實上不能。一旦看不見就無法從中解脫,注定要在生死中輪回。事實就是如此,只要說這種簡單的事,我們就可以開始了解。

  若你問他們:「你們爲何出生

  」他們可能很難回答,因爲並不了解。他們耽溺在感官與「有」的世界中。「有」是「生」的領域,是我們的出生地。簡而言之,生命從哪裏出生

  「有」是「生」的肇因,凡是有「生」的地方,就有「有」。  

  假設我們擁有一座特別喜愛的蘋果園,若不以智慧反省,對我們而言,那就是一個「有」。怎麼說呢

  假設果園有一百棵或一千顆蘋果樹,只要自認它們是「我們的」樹,我們就會「生」在每棵樹中——如一只蟲般出生。就某種意義而言,「有」的心已鑽進每棵樹中,即使身爲人類的身體仍在家裏,但我們已將」觸角」伸進每棵樹中。

  我們如何知道那就是「有」

  因我們執著「那些樹是我們的」這想法,所以它是「有」(生之界)。若有人拿斧頭砍了其中一棵樹,遠在自家中的我們也會隨樹而「死」。我們會暴怒,且一定得討回公道,也許會爲它和人吵架,那個爭吵即是「生」。「生之界」是執著爲我們所有的果園,就在認爲它是屬于我們所有的觀點上「出生」。

  (執著「我」輪回就會轉動

  無論執著什麼,我們就在那裏出生,就存在那裏。一「知道」時我們便出生,這是透過無知的「知」。我們知道有人砍了一棵「我們的」樹,但不知那些樹並非真的是「我們的」,這就是「透過無知的知」。我們一定會在那個「有」中「出生」。  

  輪回(vatta)——因緣存在之輪——就如此轉動,人們執著于「有」、依賴「有」。若珍愛「有」,就是一個「生」。此外,若爲了相同的事落入苦之中,這也是「生」。只要我們無法放下,就會被困在生死的軌道中不斷輪回,要觀察這點,深入思惟它!只要有「我」或「我的」的執著,就是「出生」的地方。

  在「出生」發生之前,必定有個「有」——「生之界」。因此佛陀銳:「無論你有什麼,別「擁有」它。「隨它去,別將它變成你的。你必須了解「擁有」與「不擁有」,知道它們的實相,別在痛苦中掙紮。

  你願意回到出生處再出生一次嗎

  仔細觀察這點。比丘或禅修者愈接近安居的尾聲,就愈積極准備回去,並在那裏「出生」。

  (你被什麼困住?你執著什麼?

  其實你可以想像一下,住在一個人肚子裏的感覺如何。一定很不舒服!只要想像待在茅篷一天就夠了,關起所有門窗,就已經快窒息了。那麼躺在一個人的肚子裏九或十個月會是什麼感覺呢

  人們看不到事情有害的一面。問他們爲何活著,或爲何出生,結果一所知。你還想再回去那裏嗎

  你被什麼困住了呢

  你執著什麼

  那是因爲有個「有」與「生」的因。在這座寺院的大會堂裏,我們有個裝在罐子裏以防腐劑保存的流産嬰兒,有人因而得到啓示嗎

  沒有。躺在母親肚子裏的嬰兒就如保存在罐裏的胎兒,而你竟然會想製造更多那種東西,甚至還想回去被泡在那裏。你爲何看不到其中的危險與修行的利益呢

  

  那就是「有」,根就在那裏,每件事都以它爲中心。佛陀教導我們思惟這個要點。人們想到它,但尚未看見,全都准備好要再回去那裏。他們雖知道那裏不太舒服,但仍想一頭鑽進去,將脖子再次套進圈套裏,也可能知道這圈套真的很不舒服,仍想將頭放進去。他們爲何無法了解這點

  當我如此說時,人們會問:「若真是這樣,則每個人都應出家才對,如此一來,世間要如何運轉呢

  」你是永遠無法讓每個人都出家的,所以別杞人憂天。這世間因愚癡的衆生而存在,因此這件事絕不單純。

  我在九歲時出家成爲沙彌開始修行,但那時還不太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直到成爲比丘後才找到答案。身爲比丘,我凡事都小心翼翼,不受人們熱衷的欲樂所吸引,我了解其中的痛苦。那就如看見一條可口的香蕉,知道它很甜,不過也知道它有毒。論它有多甜或多誘人,我知道若吃了就會致命,我一直如此自我提醒。每次我想「吃香蕉」時,就會看見其中的「毒」,最後都能打消興趣,從中全身而退。現在到了這年紀,這種東西已絲毫吸引不了我了。

  有人看不見毒,有人雖看見但仍想碰運氣。不過誠如他們所說:「若你傷了自己的手,就不要去碰有毒的東西。」

  (放棄欲樂須使用善七的方便法

  從前我也想過要體驗一下,在經曆五、六年的比丘生活後,想到了佛陀。他修行了五、六年後,結束了世俗的生活,而我對它仍有興趣,想回去試看看:「也許我應該去「建設世間」一陣子,獲得一些經驗與學問。即使如佛陀也有個兒子羅睺羅(Rahula),也許我對自己太嚴格了。」

  我坐著思惟這件事好一會兒,之後我領悟到:「是的!那都很好,但我只怕這個「佛陀」不像上一個吧!」我心理有個聲音說道:「我恐怕這個「佛陀」會深陷泥淖中,不像上一個那樣。」因此打消了那些世俗的念頭。  

  從第六或第七次到第二十次雨安居期間,我真的打了一場硬仗。最近似乎已將子彈用盡,我已發射了好一段時間。年輕的比丘與沙彌還有很多彈藥,可能想去試試自己的槍,但在嘗試之前,應先考慮清楚。  

  愛欲真的很難放棄,也很難看清楚它的實相,必須使用一些善巧的方便法。想像欲樂猶如吃肉,肉被夾在齒縫裏,在結束用餐前,必須找根牙簽挑出來,當剔出時你暫時松了一口氣。你可能決定不再吃肉,但當又看到時卻無法抗拒,你吃了一點,然後它又塞住了。接著,你必須再將它挑出來,松一口氣後再繼續吃。欲樂的情況就像這麼一回事,壓力愈積愈大,然後你就得先纾解一下。事情就是如此,我不知這樣的無謂紛擾,到底有何意義。

  我並非從別人那裏學到這些,它們全都發生在我的修行過程中。我坐禅時會思惟欲樂猶如紅螞蟻窩,有村民拿木頭去戳螞蟻窩,螞蟻全都沖出來爬到木頭與臉上,咬他的眼睛與耳朵②,而他卻還未看見身處的困境。

  (未見害處就無法脫離

  不管怎麼說,那並未超出我們的能力。佛陀教導我們,若我們看見某件事物的害處,無論它表面看來有多好,都應知道它是有害的,但若看不見害處,就只會看見它的好處。若未看見害處,我們就無法脫離它。  

  你們注意到了嗎

  有些「工作」無論它有多髒,還是有人喜歡。這件工作並不幹淨,但你無須花錢請人做,他們會很樂意自願來做,別的肮髒工作即使有不錯的報酬,他們也不會做。但對于「這個」肮髒工作,他們卻甘之如饴,你無須付錢。若是肮髒的工作,人們爲何會喜歡呢

  當他們如此表現時,你怎麼能說那種人是聰明的呢

  看看寺院裏一大群的狗兒們,牠們四處追逐互咬,有些還因此殘廢。大約過一個月後,牠們又會再出現,每當有只小狗加入狗群,大狗就會追咬,牠因而拖著一只被咬傷的腿邊跑邊叫,當狗群奔跑時,牠會蹒跚地跟在後面。牠還只是只小狗,但想總有一天會有機會,牠們咬傷牠的腿,牠的麻煩頂多就是如此。在一整個交配季節中,牠可能連一次機會也沒有。在寺院這裏,你們可以自己去看。

  (世間法或佛法完全是你的選擇

  當這些狗成群奔跑嚎叫時,我猜想若牠們是人類的話,可能正在唱歌!牠們認爲這很有趣,所以正在引吭高歌,但對爲何要這麼做卻毫無頭緒,只是盲目地追逐自己的本能。

  仔細思考這點。若真的想要修行,應該了解自己的感覺。例如,在比丘、沙彌與居士中,應該和誰交往

  若結交很喜歡講話的人,他們也會讓你說個不停。你自己份內的事就已夠多了,而他們的更多,把它們加在一起,它們會爆炸!

  人們喜歡和七嘴八舌與談論是非的人交往,可以好幾個小時坐著聽他們講話;但當他們前來聆聽有關修行的開示時,卻意興闌珊。當我開始開示時——「Namo Tassa Bhagavato(皈敬世尊)……」③——他們都睡著了,完全不在意佛法。當我念到「Evam(如是)」時,又張開眼睛醒過來,他們如何能得到利益呢

  真正的修行者聽完開示離開時,會感到激勵與振奮,因爲有學到一些東西。

  仔細想想你會選擇哪一條道路。每一刻當你站在世間法與佛法的十字路口時,會選擇哪一條路

  那完全是你的選擇。若你想解脫,這便是關鍵時刻。

  [注釋]

  ①「界」(sphere)意指心時常活動于或到訪的某境地,所到訪的某境地是依界而名的生存地,如欲地、色地、無色地。心之界則指心活動于某境地,如欲界心即指渴望享受色等欲望的心,包括一切主要出現于欲地的心。此處的「生之界」即指心活動于某境地。

  ②在泰國東北方,紅螞蟻和牠們的蛋,都被拿來作爲食物,這種挖取螞蟻窩的事在當地頗爲常見。

  ③「Namo Tassa Bhagavato(皈敬世尊)……」是傳統禮敬佛陀的第一句巴利語,在正式開示之前念誦。Evam(如是)則是結束談話時所使用的傳統巴利語。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一部分 戒 第七章 欲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