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實相的兩面
我們的生活有兩種可能:陷溺于世間或超越它。佛陀是能從世間獲得自在者,因此他了解心靈的解脫。
同樣地,知識有兩種——世間的知識,與心靈的知識或真實的智慧。若我們未曾修行與自我訓練,無論擁有多少知識,那都是世間的,無法讓我們解脫。
(世間的知識只是永無止盡的追逐
仔細思考與觀察!佛陀說世間法讓世間運轉。追逐世間,心就陷入世間,無論去來都染汙它自己,永遠無法維持滿足,世間的人一直都在追逐某些東西,永不知足。世間的知識是無知的,缺乏清晰的了解,因此永無止境。它圍繞著世間的目標——積聚財物、獲取地位、尋求贊美和快樂而運轉,一團愚癡牢牢地困住我們。
一旦我們得到某些東西,就有嫉妒、憂慮與自私。當感到威脅時,身體無法避開,便轉而以心去發明各種裝備,製造武器,甚至核子彈,到最後只會同歸于盡而已。爲何有這些麻煩與難題呢
這就是世間之道,佛陀說若有人走上這條路,將永遠到不了終點。
請爲解脫而修行吧!要符合真實智慧而生活並不容易,但只要認真追尋解脫的道與果,並心向涅槃,就能保持精進與安忍。安忍于少欲知足——少吃、少睡、少說話,過簡樸的生活。藉由這些作法,我們就能了結世間法。
若未根除世間法的種子,我們就會持續在無止境的輪回中受苦。即使出了家,它仍會繼續糾纏你,它創造你的見解與觀點,爲你的一切思想著色與美化,事實就是如此。
(不可能取悅所有的人
人們不了解這點,而說將在世間完成某些事情,那都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猶如剛上任的首長急于推行新政,他胸有成竹,將舊政府的一切全部更新,說:「看吧!一切都由我來!」他們就是這麼做,搬進搬出,其實什麼事也沒完成,根本無任何真實的成就。
你無法做一件事可以同時取悅所有的人——有人喜歡少或多,有人喜歡短或長,有人喜歡鹹或辣,要讓每個人都認同是不可能的。
我們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完成某些事,但這世界相當錯綜複雜,讓人幾乎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圓滿。即使生爲尊貴王子的佛陀,擁有一切最佳的機會,也無法在世俗生活中找到圓滿。
佛陀談到欲望,以及六種能滿足欲望的事物——色、聲、香、味、觸、法。對樂與苦、善與惡等的欲求,乃至遍及一切事物!
形色——沒有任何形色可和女人相比,不是嗎
難道美色當前時你不會想看嗎
一個婀娜多姿的身影向你走來時,你會忍不住盯著她瞧!那麼聲音呢
沒有一種聲音比女人的聲音更能吸引你,它令你意亂情迷!香氣也是如此,女人的香氣是最迷人的,任何香氣都無法和它相比。味道——即使最可口的美食,也比不上女人。觸感也是一樣,當你愛撫女人時,你如癡如醉、天旋地轉。
(感官的對象是惡魔的陷阱
在古印度,曾有個來自塔克西拉(Taxila)的著名魔法師,他將一切咒術與魔法都傳授給一名弟子。當這名弟子學有所成准備離開時,他給弟子最後的叮咛:「我已將一切符咒與魔法都傳給你了,對于尖嘴獠牙或頭上長角的衆生,都無須害怕,我保證對付他們你將綽綽有余。不過,有種東西是我無法保證的,那就是女人的魅力。對此我無能爲力,沒有任何咒語可以與之對抗,你必須好自爲之。」
兩性互相吸引——女人對男人造成問題,男人對女人也是如此,他們是彼此的對手,若彼此別住就不會有麻煩。當男人看見女人時,他的心就像搗穀子般七上八下,女人看見男人時也是如此。這是什麼
這些是什麼力量
它們令深陷其中,但無人了解這是要付出代價的。
念頭在心中生起,是由欲望出生——渴望珍貴的物品、希望富有,或不停地追求某種東西。這種貪欲並不深刻、強烈,不致讓人暈頭或失控。但當性欲生起時,很快就會讓人失去平衡與控製,甚至忘記養育你長大的父母!
佛陀教導我們,感官的對象是種陷阱——惡魔①的陷阱。我們應了解惡魔是會傷害人的事物,而陷阱則如羅網般是困住人的事物。它是獵人——惡魔所設的陷阱。
當動物掉入獵人的陷阱時,就陷入悲慘的處境。牠們被牢牢地困住,只能坐以待斃。你們曾捕過爲嗎
陷阱彈開,「啵」一聲頸子就被扣住,一條強韌的繩子緊緊系住牠,任憑牠如何掙紮,都無法逃脫。牠驚嚇得拼命亂飛,但絲毫無濟于事,只能等待陷阱主人出現。當獵人前來時,牠被逮個正著,無處可逃!
(貪戀感官終將無法自拔
色、聲、香、味、觸、法的陷阱也是一樣,它們抓住我們,並將我們牢牢地綁住。若你貪戀感官,那麼就如同上鈎的魚兒般,在漁夫來之前,如何努力都無法掙脫。事實上,你並不像被捕獲的魚,而更像青蛙,牠將整只鈎子都吞到肚子裏去,而魚只是嘴巴被勾住而已。
所有貪戀感官的人都如此,就如肝髒還未被徹底破壞的酒鬼,不知何時會暴斃。他們肆無忌憚地酗酒到無法自拔,就等著承受病痛的苦果。
一個路人極爲口渴,很想喝水,于是停在路邊向人要水喝。供水的人說:「若你喜歡,就可以喝。這水的色、香、味俱佳,但我必須先告訴你,喝了後會生病,嚴重時甚至會致命或奄奄一息。」但口渴的人聽不進去,他就和手術後七天未喝水的人般口渴,迫切需要水!渴求欲愛的人就是如此。佛陀教導我們,它們是有毒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毒,是危險的陷阱。但此人太渴了而聽不進去,「給我水,無論結果會多麼痛苦,讓我喝!」因此他倒了一點水吞下去,發覺味道還不錯,便肆無忌憚地喝個夠,之後病到奄奄一息。他因爲難以忍受的欲望而聽不進任何忠告。
身陷欲樂中的人就像這樣,他暢飲色、聲、香、味、觸、法——它們是如此美妙!因而無法自拔地不停暢飲,直到死亡都被牢牢地困住。
(厭離心未生起是因爲還未看清楚
有些人因欲望而死,其他人不死也只剩半條命,被困在世間法中就是如此。世間的才智都在追逐感官和它們的對象,無論這追求和對象有多明智、動人,也只是世俗意義上的明智、動人,它並非解脫的快樂,無法讓人從這世間獲得自在。
我們出家修行,目的就是爲了洞見真實的智慧,去除執著。藉由修行解脫貪著!觀察身體和周遭一切事物,直到對它們感到厭倦與不著迷爲止,然後就會生起厭離心。厭離心不會輕易生起,因爲你還未看清楚。
我們來出家、受戒,我們研究、讀誦、練習與禅修,下定決心要堅定不移,不過這很困難。當我們決心做一些修行,並宣稱要如此修行,但才過一兩天或幾小時,就全忘光了。然後又記起,並嘗試讓心再次振作。「這次,我一定會做好!」不久後,又被另一個感官拖走而再次失敗,于是又重新開始!事實就是如此。
我們的修行就如粗裂濫造的水壩一樣脆弱,仍無法看見和遵從真實的修行,它會持續直到獲得真實的智慧爲止。一旦洞見實相,我們就能從一切事物中獲得自在,內心始終平靜。
(習氣使我們的心不得平靜
由于習氣,我們的心不得平靜,因爲過去的行爲我們繼承了這些,使它們如影隨形地困擾我們。我們努力尋找出路,但卻受製于它們而求出無門。這些習氣忘不了它們常去的地方,並掌握一切熟悉的舊事物,盡情地使用、眷戀與揮霍——我們就是如此活著。
無論多麼努力想讓自己解脫,除非你看見解脫的價值與禁锢的痛苦,否則永遠無法放下。你經常盲目地修行——忍辱、持戒,卻只是依循形式,並非爲了達到自在或解脫而修行。在能真正修行之前,你必須看見放下貪欲的價值,唯有如此,真正的修行才可能展開。
你做每件事,都必須以正念、正知去做。當你清楚地看見時,就無須有任何忍耐或勉強,會遭遇困難或挫折,是因爲不了解這點。平靜,來自于將身心完全投入工作中。只要你有未完成的事,就會有不滿意的感覺,這些事會綁住你,無論到哪裏都會挂心。你想完成每件事,不過那是不可能的。
以經常來此看我的商人們爲例。「當我的債務還清,財務運作正常時,」他們說:「我就會來出家。」他們都如此說,但可能讓每件事都正常運作嗎
那是永無止境的。他們以新的貸款來清償舊債,然後就得再付清這新貸款,一切又從頭開始。商人以爲還清債務就會快樂,但債務是循環的,永無了期。世間法就是如此愚弄我們,我們被要得團團轉,永遠不了解自己身處的困境。
(修行就是直接觀察心
在修行中,我們只是直接觀察心。每當修行開始松懈時就注意它,並讓它更堅定,但沒多久,它再次松懈,心便是以這種方式牽製我們。有正念的人會穩定而持續地重建自己,一再把自己拉回來——訓練、修行與增長。
缺乏正念的人只會任它瓦解,一再誤入歧途。他們並未堅強而穩固地立足于修行上,因此不斷被世俗欲望所拉扯,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他們追逐幻想與欲望而活,永遠跳不出世間的輪回。
出家並不容易,必須下定決心讓心保持穩固,你應該對修行有信心,堅定不移,直到好惡都不動于心,並洞見實相爲止。通常你只對討厭的事不滿,若喜歡某樣東西,你並不會放棄它。你必須對討厭與喜歡的事,以及痛苦與快樂都不動心才可以。
你難道不了解這就是「法」的本質!佛陀的「法」是深奧而精妙的,不容易領會。若真實智慧未生起,你不可能了解它,看不到前因與後果。當經驗快樂時,你以爲未來只有快樂;當痛苦呈現時,你又以爲未來只有痛苦。你不了解只要有大就有小、有小就有大。你不如此看事情,而只看到一邊,因此事情永遠沒完沒了。
事情總有兩面,你必須看得周全。當快樂生起時,不會迷失;痛苦生起時,也不會迷失。當快樂生起時,你並未忘記痛苦,因爲了解它們是相互依存的。
同樣地,食物對于一切衆生維持色身是有益的。但事實上,它也可能有害,例如它會造成各種腸胃病。當看見某樣事物的益處時,必須反過來也看到它的害處。當感到嗔恨與憤怒…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一部分 戒 第八章 實相的兩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