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一部分 戒 第叁章 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P2

  ..續本文上一頁把它拔出來。一旦心有所貪著,都必須注意,當深入觀察時,你就會如實地覺知它、看到它並體會它。

  但我們的修行必須堅定與持續,即所謂的「動精進」(viriyarambha)——向前不斷地精進。例如,當你的腳感覺不適時,必須提醒自己把刺拔出來,並努力不懈。同樣地,常痛苦在心中生起時,我們必須壑持將煩惱從根拔除,微底斬斷它們。只要一直保持壑定的泱心,最後煩惱一定會屈服,並被消除。

  (覺知「生」的運作也不要落入「生」中

  因此,關于樂與苦,我們應該怎麼做

  一切法都是有因而生,因若消失,果便消失。只要我們不貪愛、抓取或執著,彷佛它並不存在,苦便不會生起。苦因「有」⑧而生起,以「有」爲緣而有「生」:「取」⑨則是造成苦的先決條件。⑩

  只要發覺苦,就深入觀察它,深入觀察當下,觀察自己的心與身。當苦生起時,問你自己:「爲什麼有苦

  」立即觀察。當樂生起時:「樂生起的因是什麼

  」每當這些事出現時都要警覺,樂與苦都是由執取生起。

  以前的修行人就以這種方式看自己的心,只有生與滅,並無常住的實體。他們從各個角度思惟,發現心根本沒什麼,沒有任何東西是穩定的;只有生與滅、滅與生,無固定不變的事物。無論走路或坐著,都如此看事情,無論看什麼都只有苦,一切東西都如此。猶如剛從熔爐鍛造出來的大鐵球,每個地方都是滾燙的。若觸摸頂部是燙的,兩側也是燙的,整個鐵球都是燙的,無一處是涼的。

  若不深思這些事物,對它們便一無所知,我們必須清楚地看見,切莫「生出」事物,也不要落入「生」中,要覺知「生」的運作。那麼如「喔!我受不了那個人,他搞砸一切」的想法便不會再生起,或「我好喜歡某某」都不會再生起,剩下的只是世俗慣例的好惡標准。我們必須使用它來與別人溝通,但內心則必須是空的,這便是「聖住」⑾。我們都必須以此爲目標如法修行,莫陷入疑惑中。

  在投入修行之前,我問自己:「佛陀的教法就在眼前,適合每個人,但爲什麼只有少數人能依教奉行,而其他人則不能呢

  或有人只有叁分鍾熱度,然後很快就放棄了:或有人雖未放棄,但是卻心猿意馬,無法全心投入,爲什麼會這樣呢

  」

  因此,我下定決心:「好!我將盡形壽,全心全意,徹底遵從佛陀的教導,于此生達到覺悟。因爲若不如此,我終將在苦海中沈淪。無論需要承受多少苦難,我都要放下萬緣,精進用功,永不懈怠,否則疑惑將一直糾纏著我。」

  如此思惟後,我便認真地修行,無論多麼困難,依然勇往直前。我將一生看成一天,絲毫不敢懈怠。「我將謹遵佛陀的教導,依循佛法而了知——這癡迷的世間爲何會如此之苦。」我想明瞭,也想精通教法,因此我朝向「法」的修習。

  (頂多只能依賴老師百分之五十

  出家行者需要放棄多少世俗的生活呢

  若我們終生出家,就意味著放棄一切,所有世人享受的事——色、聲、香、味與觸,都要完全抛開,但仍經驗它們。因此,修行者必須少量知足,並保持離染。無論說話、吃飯或做任何事,都必須很容易滿足:吃得簡單、睡得簡單、住得簡單。你愈如此修行,就愈容易獲得滿足,你將能看透自己的心。

  「法」是「各自的」(paccattam)——唯有自己了解,意指你得親自去修行。在解脫道上,你頂多只能依賴老師百分之五十而已。即使我今天給你們的教導也是完全無用的,它值得聆聽,但若你只因我如此說而相信,你就不會正確地使用它,若完全相信我,你就是傻瓜。把我的教導用在自己的修行上,用眼睛與心去看,親自去做,這會更有用,更能嘗到法味。

  所以,佛陀不詳說修行的成果,因爲它無法以言語傳達。就如試著爲天生的盲人描述不同的顔色:「它是鮮黃色。」那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

  佛陀將它拉回到個人身上——你必須自己清楚地看見。若能清楚地看見,心裏就會有清楚的證明,無論行、住、坐、臥都將不再疑惑。即使別人說:「你的修行是錯的。」你都不會動搖,因爲你已親自證明。 

  (別人無法告知你必須自知自證

  身爲佛法的修行者,無論在哪裏都必須如此做。別人無法告知,你必須自知自證,一定要有正見。但在五或十次的雨安居⑿當中,真的能如此修行一個月都相當難得。

  有次我前往北方,和一些年老才出家,只經曆過兩、叁次雨安居的比丘同住,那時我已經曆過十次安居。和那些老比丘住在一起,我決定履行新進比丘須盡的各種義務——收他們的缽、清洗他們的衣服,以及清理痰盂等。我並不認爲這是爲任何特別的個人而做,只不過是維持自己的修行罷了。由于別人不會做這些事,因此我就自己做,且視此爲獲得功德的好機會,它給我一種滿足感。

  在布薩日⒀時,我得去打掃布薩堂,並准備洗滌與飲用的水。其他人對這些工作一無所知,只在旁觀看,我並無批評之意,因爲他們不懂。我獨自做這些事,結束後對自己感到高興。在修行中,我感到振奮,並充滿活力。

  我隨時都能在寺院中做一些事,無論是我自己或別人的茅篷髒了,我就打掃幹淨。我並非爲了討好任何人,只是想維持一個好的修行。打掃茅篷或住處,就如清理內心的垃圾。

  你們必須謹記這點。與「法」、平靜、自製、調伏的心共住,無須擔心和諧,它會自動生起,沒有任何問題。若有沈重的工作要做,每個人都會伸出援手,很快就能完成。那是最好的方式。

  (跟著心走永遠不能領悟「法」

  不過,我也遇過其他類型的比丘,而這些遭遇都成爲我成長的機會。例如,在一座大寺院中,比丘與沙彌們都同意在某天一起洗袈裟,我會去烹煮波羅蜜果樹⒁。這時,就會有些比丘等待別人將波羅蜜果樹心煮沸後,才來洗袈裟,再拿回茅篷晾曬,然後再打個盹兒。他們不必生火,也無須善後,而自認是聰明人,占盡便宜。其實,這是最愚蠢的,只是在增長無知,因爲他們什麼也不做,把所有工作都留給別人。

  因此,無論說話、吃飯或做任何事,都要記得自我反省。你可能想舒服地生活、吃飯與睡覺,但你不能。我們爲何來這裏

  若能經常想到這點,便會很有幫助,我們不會忘記,會經常保持警覺,如此地警覺,無論任何情況都能用功。若我們無法精進用功,事情的發展將會大爲不同:坐著,會坐得如同在城裏;走著,會走得如同在城裏。然後你會想回到城裏,和世俗的人厮混。

  若不精進于修行,心就會轉往那方向。你不會對抗自己的心,只會讓它隨著情褚起舞,這就稱爲「跟著心走」。就如對待小孩,若我們縱容他的一切欲望,他會是個好孩子嗎

  若父母親縱容小孩的一切欲望,那樣好嗎

  即使起初父母有些溺愛他,但到該打屁股的年齡,他們偶爾還是會懲罰他,因爲怕寵壞了他。

  訓練心也必須如此,你必須知道自己,並知道如何自我訓練,若不知如何訓練心,只寄望別人來爲你訓練,結果必定會陷入麻煩之中。修行並無限製,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當打掃寺院的地板或看見一道陽光時,都可能領悟佛法,但你當下必須保持正念。若你積極禅修,則無論何時何地都可能領悟「法」。

  (精進不懈就能擇法

  不要放逸,要清醒、警覺。在行腳托缽時會生起各種感覺,那些都是善法。當返回寺院進食時,也有許多善法可供觀察。若你一直精進不懈,這些事物都會成爲思惟的對象,智慧將會生起,你也將會見到「法」,這稱爲「擇法」⒂,它是七覺支⒃之一。若我們有正念,就不會輕忽它,且還會進一步探究法義。

  若我們達到這個階段,修行就會不分晝夜地一直持續下去,無關乎時同。沒有東西能汙染修行,若有的話我們也會立即覺知。當修行進入法流時,內心就會有擇法覺支,持續審查「法」。心不會去追逐事物:「我想去那裏旅行,或可去另一個地方……但在那邊應該會很有趣。」那就是世間的方式。只要走上那條路,修行很快就會完蛋。

  要不斷警覺、學習,看見一棵樹或一只動物,都可能是個學習機會。將一切都引進心裏,在自己的心中清楚地觀察。當一些感受在內心造成沖擊時,應該清楚地見證它。

  你曾看過磚窯嗎

  在它前面有道二或叁呎的火牆。若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建造磚窯,所有熱氣都會進到窯裏,工作很快就能完成。我們修學佛法應該以這種方式體驗事物,所有的感受都被導引入內,並轉爲正見。見色、聞聲、嗅香、嘗味——心將它們都導引入內,那些感受將得以生出智慧來。

  [注釋]

  ①隆波(Luang Por):是泰國人對老和尚尊敬與親切的稱呼,直譯爲「尊貴的父親」。

  ②防護感官的戒即所謂的「根律儀」,例如當眼見色時,以正念防護眼根,不讓貪等煩惱入侵而受到系縛,即是「眼根律儀」。其他五根的防護亦然。

  ③沙門(samana):意譯息惡、息心,即出家求道者。阿姜查通常將它翻譯成,平靜的人」。

  ④舍利弗第一次見法,證得須陀洹(sotapanna,初果)。

  ⑤頭陀支(Dhutanga):「頭陀」(Dhuta)意指「去除」,「支」是「支分」,意指「原因」,比丘因受持頭陀支而能去除煩惱,這是佛陀所允許超過戒律標冷的苦行。依(清淨道論)有十叁支:糞掃衣,叁衣、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座食、一缽食、時後不食、阿蘭若住、樹下住、露地住、冢間住、隨處住與常坐不臥。這些苦行有助于開發知足、出離與精進心。

  ⑥正見(samma ditthi)對事物的如實知見,即正確了知四聖谛。

  ⑦厭離(nibbida):是指對感官世界的誘惑不感興趣。

  ⑧有(bhava):指存在的過程。bhava的泰文phop是阿姜查的聽衆所熟悉的詞彙,它通常被理解爲「輪回的領域」。阿姜查此處對該字的用法並未依慣例,更強調實用的一面。

  ⑨取(upadana):執取、執著。「取」是十二緣起的第九支,指執著于所對之境。

  ⑩十二支緣起的順序,依次爲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⑾「聖住」是指聖者證入果定,依導向證入果定的觀智不同,而分別有叁種:(一)空解脫——透過觀照無我而證入果定;(二)無相解脫——透過觀照無常而證入果定;(叁)無願解脫——透過觀照苦而證入果定。

  ⑿雨安居:僧伽于每年七月中旬至十月中旬,進行爲期叁個月的雨安居。在這段期間,僧伽不外出行腳,安住在一處精進修行。

  ⒀布薩日(uposatha)大約每兩星期在新月與滿月之日舉行,比丘與比丘尼在該日忏悔罪過並誦戒。在這幾天與半月日,在家衆常會前來寺院,受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聆聽開示,並徹夜練習坐禅與行禅。

  ⒁森林比丘們會將波羅蜜果樹的心材煮沸,然後以樹液浸染與清洗衣服。

  ⒂擇漢(dhamma-vicaya)是七覺支之一。在禅修中,它是種直覺的、具有辨識力的慧,可辨別「法」的特性,通達涅槃的本質,是「智慧」的同義詞。

  ⒃七覺支是指七種覺悟的因素,或是指領會四聖谛的特定知識,也是聖者所具有的特質。這七種因素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與舍。當這些覺支充分發展時,便能引領行者到達涅槃。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一部分 戒 第叁章 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