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導論 滅苦之道▪P5

  ..續本文上一頁種態度在請氣上會顯得過于強硬或好鬥,因此讀者們應謹記,這些語言背後的精神是爲了激勵行者與鼓舞內心,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提供支持的力量,讓心順利地從貪、嗔、癡中解脫出來。正如阿姜查所說:「所有認真修行的人,都應期待經曆許多摩擦與困難。」心正在接受訓練,以便對抗以自我爲中心的習氣,因此多受點打擊也是很自然的。

  關于阿姜查在這方面的教導,尤其牽涉到「更高」或「勝義」的詞彙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他不會獨厚出家人。若他覺得一群人都已可以進入最高層次的教導時,他會自由與公開地傳授,無論對象是在家人或出家人。例如<趨向無爲>,或在<靜止的流水>中所說:「人們一直在學習,找尋善與惡,但對于超越善與惡的東西,則一無所知。」和佛陀一樣,他從來不會,「留一手」,他只根據何者對聽衆最有利而選擇教什麼,不在乎他們持戒的多寡與身分的高低。

  (阿姜查強調修行的實用性

  阿姜查最爲人所知的特色之一,是敏于排除與泰國佛教修行有關的迷信。他強烈批評充斥在社會中的巫術、護身符與算命,也很少談論前生或來世、他方世界、天眼或神通經驗。若有人來向他詢問下次贏得樂透彩的號碼秘訣(這是一些人前往拜訪著名阿姜的常見理由),他們通常會得到很簡短的忏悔。他了解,「法」本身就是最無價的珍寶,能提供生命中真實的保護與安全,卻因無益于世間的輪回,而一直受到忽視。

  他爲了消除一般人認爲佛法過于高深的共通信念,便一再強調佛教修行的效益與實用性——出于對他人真實的慈心。他的批評不只是推翻他們對于好運與巫術的幼稚依賴,且更希望他們能將時間與精力,投資在一些真正有益的事情上。

  雖然他畢生努力破除迷信,不過他于一九九叁年的葬禮,卻因周圍大環境的扭曲而令人啼笑皆非。他于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逝世,在一年後舉行葬禮,他的紀念塔有十六根柱子,各叁十二公尺高,地基也有十六公尺深,因此烏汶地區許多人選購彩票的號碼,皆同時押注一與六。翌日當地報紙的頭條新聞是:「隆波查給弟子們的最後禮物」——一與六大獲全勝,許多當地的組頭甚至因而破産。

  (阿姜查的教學充滿高度的幽默感

  前述的故事,將我們引入阿姜查教學風格的最終特質。他不只擁有令人驚訝的機智,且是位天生的演員。雖然在表達方式上,他可以冷酷與嚴峻,或敏感與溫柔,不過他的教學始終充滿高度的幽默感。他有瓣法運用機智讓聽者打開心房,不光是逗人笑,而是爲了讓實相更有效地被傳達與接受。

  他的幽默感,以及對于生命荒謬悲喜劇的別具慧眼,讓人可以用自嘲的方式認清事實,然後被導向更明智的觀點。它可能是與行爲有關的事情,例如他曾做過一次著名的表演,示範許多拿僧袋的錯誤方式:挂在背上、吊在脖子上、抓在手上、拖在地上……;或也可能是與一些個人痛苦奮鬥有關的事。有一次,某個年輕比丘垂頭喪氣地來找他,他見識了世間的悲哀,以及生死輪回陷阱的可怕,他若有所悟地說:「我再也笑不出來了,一切都如此令人哀傷與痛苦,」四十五分鍾之後,透過一只小松鼠練習爬樹屢試屢敗的圖書故事,這比丘笑到搗著肚子跌滾在地上,一邊抽搐,一選淚流滿面,久久無法平複。

  (佛陀也不能逃避死亡

  在一九四八年雨安居期間,阿姜查病得非常嚴重,出現了一些明顯的中風症狀。他的健康在最後幾年已非常不穩定——有暈眩與糖尿病的問題——如今頹然垮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他接受各種治療,包括幾次手術,不過卻不見起色。衰退的情況持續到翌年中,他陷入癱瘓,只剩下一只手稍微能動,此時他已失去說話的能力,不過還能眨眼。

  接下來的十年,一直持續這樣的情況,他能控製的身體部位愈來愈少,終至喪失一切自主的能力。在這段時間,經常聽說他仍在教導弟子:他的身體不斷地訴說病與老的本質,那是人所能法控製的,不是嗎

  是的,他說的正是一件大事——任何一位大師,甚至連佛陀自己,都不能逃避這不可改變的自然法則。要得要平靜和自由,就要努力修行,不將自己等同那具會改變的身軀。

  (阿姜查以身體示範生命的不確定性

  在這段時間,不管他的限製有多嚴重,除了以身體示範生命的不確定性,以及讓他的比丘與沙彌有機會藉由看護提供支持之外,他還是偶爾會設法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導。比丘們經常得輪流工作,一次叁或四個人,二十四小時照顧阿姜查的身體需求。在一次特殊的情況下,有兩位比丘發生爭吵,根本忘了(經常發生在癱瘓或昏迷的病人周圍)房裏還有另一個人可能完全清楚所發生的事。若阿姜查能正常行動,根本無法想像他們會在他的面前口沫橫飛。

  當口角愈來愈激烈時,房間一角的床上開始騷動。突然間,阿姜查劇烈地咳嗽,據描述,吐出一塊相當大的痰,劃破長空,穿過兩位當事者,「啪」地一聲擊在兩人身旁的牆上。無言的教化如當頭棒喝,爭吵嘎然而止,尴尬地畫上句點。

  在他生病期間,寺院的生機仍如以往旺盛。大師既在那裏,又不在那裏,以一種奇異的方式,幫助僧團適應公共決策,以及不以最敬愛的老師爲諸事中心的生活觀念。一般而言,在如此一位大長者去世後,一切事物就迅速瓦解,弟子們各奔前程的情況並不少見,這位老師的遺産在一、兩代後就消耗殆盡了。由此也許可以看出,阿姜查訓練人們建立自信有多麼成功:他生病時,在泰國與世界各地大約有七十五座分院:到他去世時,數目則增加到超過百座,現在則已超過兩百座。

  (布施精神的呈現

  十年前他去世後,他的僧團爲其安排葬禮。與他生活和教學的精神一致,這葬禮不只是個儀式,同時也是一次聞法和修法的機會。時間超過十天,每天都有好幾段團體禅修與開示,由國內最有成就的法師所主持。在那十天當中,共計約有六千名比丘、一千名八戒女與超過一萬名在家人在森林裏紮營。除此之外,在修行的時段,估計約有一百萬人前來參加:在火葬那天,包括泰國的國王、王後與首相,總計四十萬人,來到寺裏。

  再一次,在阿姜查畢生維護的精神標准下,整個喪禮的過程都未花半毛錢:食物是由四十二個免費廚房提供給每個人,由許多分院管理與貯存;價值超過二十五萬元的法本免費分送出去;瓶裝水由當地一家公司大量提供;當地客運公司與其他附近的卡車車主,每天早晨載運上千名比丘,到該區的村莊與城市進行托缽。那是個慷慨而隆重的葬禮,也是個向這位偉人道別相稱的方式。

  這套開示錄能夠編輯出版,也是同樣布施精神的呈現。能獲得阿姜查僧團准許,將他的教導付諸販售,是很難得的(通常他的書都是由在家信衆贊助,然後免費流通)。事實上,這是從阿姜查傳法以來,獲得英語授權的第叁本書。

  這套合輯囊括許多先前以英語出版,並免費流通的阿姜查法語。智慧出版社(Wisom Publications)請求應允將這些談話編輯與印刷成書,是爲了能將阿姜查的教導,帶給比透過僧團管道更廣大的讀者。這似乎是個高尚的動機,因此獲得阿姜查僧團的完全支持。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爲它恰巧是在阿姜查逝世十周年完成的。

  願這些教導,能爲追求解脫道者提供有益的思惟,並有助于建立覺醒、清淨與平靜之心。

  阿瑪洛比丘(Amaro Bhikkhu)

  于無畏山寺(Abhayagiri Monastery)

  2002年1月16日

  (本文作者于一九五六年出生于英國,一九七九年由阿姜查剃度出家。他目前是加州無畏山寺的共同住持,屬于阿姜查傳統的一支。)

  注釋

  ①八戒女:泰國僧團由比丘和沙彌組成,並無比丘尼和沙彌尼。不過,有一種穿白衣、剃髪的女性修行者,稱爲「梅齊」。她們是長期或終生受持八關齋戒的學法女,寄住在佛寺裏特辟的地方,聽聞比丘的教戒,也接受信施者的供養。這是南傳佛教比丘尼傳承斷絕下,讓女性出家修行的一種方便。因終生受持八關齋戒,所以又稱爲「八戒女」。

  ②尼連禅河(Neranara):爲恒河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東方,由南向北流。

  ③1902年,泰國政府通過「僧伽法案」,建立了一個以暹羅教會長老(由曼谷當局任命)爲首的僧伽組織,其中屬于中央的僧伽行政組織是大長老僧伽會,以僧王爲首。先前自治、隸屬不同傳承的比丘,皆歸于擁有標准經文與常規的暹羅宗教體製的一部分。

  ④泰國學者卡瑪拉·堤雅瓦妮特(Kamala Tiyavanich)所著的《森林回憶緣——二十世紀泰國雲遊僧傳奇》(Forest元Recollection:Wandering Monks in Twentieth-Century Thailand)一書中,對阿姜曼以下的九位傳承弟子,以及僧森林僧的修行生活有詳盡的描述。(本書中文節譯本由法耘出版社于2003年12月出版)

  ⑤今日的沛塘寺(Wat Peu Nong Nahny)位于泰國東北的沙功那空省(Sakon Nakhon)帕那尼空縣(Phanna Nikhom)那那依鄉(Nanai),直到1982年,該處成爲正式的法宗派寺院,並以阿姜曼的巴利語法號,命名爲「布利達陀」(Pa Bhuridatta)森林寺。

  ⑥當時阿姜曼七十九歲,阿姜查叁十一歲,阿姜曼于翌年(1949)逝世,之後弟子們便各自雲遊去了。

  ⑦慚(hiri)是對惡行感到厭惡,愧(ottapa)是對惡行感到害怕,兩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惡。佛陀稱此二法是世間的守護者,因爲它們能製止世間陷入廣泛的不道德。

  ⑧四正動(cattari sammappadhanani):又名「四正斷」,意指策勵身、口、意的修行,不令放逸。即:(一)已生惡令斷除;(二)未生惡令不生:(叁)未生善令生起;(四)已生善令增長。

  ⑨五力(panca balani):指五種破惡的力用,即:(一)信力——對叁寶虔誠,可破除一切邪信。(二)精進力——修四正勤,可斷除諸惡。(叁)念力——修四念處以獲正念。(四)定力——專心禅定以斷除煩惱。(五)慧力——觀悟四谛,成就智慧,可達解脫。

  ⑩阿姜查並未說明何以急著離去的原因,他只是提到住在那裏有一些障礙存在。

  ⑾森林快速消失的原因很多,如普遍鋪設道路與鐵路、叢林戰爭、砍伐樹林,還有大自然的洪水災難等,都剝奪了森林僧的修行空間。

  ⑿波羅奈,梵名Varanasi,巴利名Baranasi。中印度古王國,又稱波羅奈斯國、波羅捺國。舊稱伽屍國(Kasi),近世稱爲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佛常遊化至此教化衆生,系六大說法處之一,今城內有數以千計之印度教寺廟,其中有著名之金寺。

  ⒀根本智又名如理智、無分別智、正智、真智等,即符合真理無分別之真智,因它乃生一切法樂,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所以稱爲根本智。

  ⒁阿輪吠陀(ayur-vedic)又譯「壽命吠陀」。一種古代印度醫學,其主要原理均源自吠陀。目前在印度的阿輪吠陀中心仍實行這種醫術。

  ⒂法救尊者所譯的(法句經·雙要品)說:「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轹于轍。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大正藏》卷四,頁562上。)

  ⒃空約翰(St.John of the Cross):西班牙討人與神秘主義者,與聖泰瑞莎(St.Teresa of Avila)共同于1568年創設加爾默羅(Carmelites)赤足冥想修會。他有詩作<靈魂的暗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

  ⒄分別論說(vibhajjavada):由多方面分別解說一切法,對未盡理之說,更須分別論究,故稱「分別論者」,與上座部關系密切。

  ⒅五條訓練自己身口善行的准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與惡口、不使用麻醉品。

  ⒆八戒:即八關齋戒,是佛陀爲使在家信衆有機會學習出家生活,藉以長養出世善根,而特別開設的方便法門。共有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七)不坐臥高廣大床;(八)不非時食。

  ⒇十戒:即沙彌或沙彌尼受持的十條戒律,是從五戒的基礎上,加了五條與世間俗欲隔離的規定,而成爲養成僧伽人格的訓練。其內容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華鬘、不香油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八)不坐臥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持金銀寶物。

  (21)具足戒:即指比丘與比丘尼戒。「具足」是舊譯,新譯作「近圓」,「近」是鄰近,「圓」是圓寂(涅槃),「近圓」意指能清淨受持比丘、比丘尼戒,便已鄰近涅槃了,因每條戒都可以長養定慧、解脫生死。沙彌或沙彌尼要年滿二十歲才可受具足戒,成爲比丘或比丘尼。在《巴利律》中,比丘有二百二十七條戒,比丘尼有叁百一十一條戒。

  (22)這些話是佛陀于二月滿月時,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對一千兩百五十名出家弟子所舉行一場著名教導的開場白。後來的滿月筋(Magha Puia)就是爲紀念這日子。此「波羅提木叉教戒」(Ovada Patimokka),形成《法句經》的183-185頌——「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自調淨其意,是則諸佛教。」(183頌)「諸佛說涅槃最上,忍辱爲最高苦行。害他實非出家者,惱他不名爲沙門。」(184頌)「不講與不害,嚴持于戒律,飲食知節量,遠處而獨居,勤修增上定,是爲諸佛教。」(185頌)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導論 滅苦之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