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推薦序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

  推薦序

  這本書將改變你的生命

  我不太曉得如何介紹這位我所見過最有智慧的人才好。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機鋒與活力、率真與實話、莊嚴與親密,以及幽默與嚴肅的戒律、動人的悲心與自然的解脫。阿姜阿瑪洛(Ajahn Amaro)對本書精彩的導讀,將他描寫得很傳神。

  多數阿姜查的教導,是藉由舉例、譬喻與活潑的對話所作的即時開示。他的教導直接而誠懇,沒有任何保留。「觀察人世間的苦因,它就像這樣。」他會如此說,而將我們的心導向實相。因爲他是個擁有十八般武藝的巧師,他與每位訪客都坦誠相見,對眼前的處境皆保持幽默與直觀,因此,很難完全用語言捕捉他教學的活力。所幸他的遺産還包括近兩百座寺院、許多活生生的優秀傳法弟子、數百卷泰語綠音帶,以及數百萬個被其智慧感動的人。

  在這些篇章中,你將發現阿姜查的另外一面,有條不紊與略微嚴肅的一面,它們的場合主要是針對比丘、比丘尼與訪客團體所舉行比較有系統的長篇開示。在這些教導中,他邀請我們所有人省察教法的本質,思惟它們,並將之謹記在心。在這本書中,他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無論我們是誰,生命的狀態都是不確定的:「如果死亡在你裏面,那麼你可以逃到哪裏去呢

  無論是否害怕,你都一樣會死;死亡是無法逃避的,」以這個事實爲基礎,他舉出超越生死輪回的解脫之道。「這是重點:你應該持續思惟,直到放下爲止。那裏一無所有,超越善惡、來去與生滅。訓練還顆心,安住于無爲法中,」他宣稱,「解脫是可能的。」

  那些會遵循這位親愛導師教導的人,都一定願意探索他們自己的心,把結松開,放下執著、恐懼與我見。「如果你真的了解,則無論你過的是哪種生活,你時時刻刻都可以修行。爲何不試試看呢

  」阿姜查建議,「它將改變你的生命!」

  願阿姜查所傳達慈悲佛陀的祝福,能充實你的心靈,並利益十方一切衆生。

  獻上我誠摯的敬意。

  傑克·康菲爾德

  于心靈磐石中心 

  加州·伍德克,2002年

  

  推薦序 與證悟者的生命相遇

  世界上的佛法書有兩種,一種是爲了滿足讀者的理性追求而寫成的,例如圖書館裏滿櫃子能增長佛法知識的書;另一種則是讓我們在書中探險,而在路途中與另外一個生命的相遇,就如《阿姜查的禅修世界》這套書。

  (全心融入貼近阿姜查的心靈世界

  這套書不是阿姜查特別爲告訴讀者什麼刻意所寫的,而是一群泰國比丘、農民、官員、西方嬉皮、教授等,在面臨生命困頓,企圖從佛法尋求答案時,與這位慈悲長者的心靈對話。

  對本書的讀者而言,如何在這些隨機的對話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啓示呢

  我想很關鍵的一點是,千萬不要用第叁者的旁觀心情,以喝茶讀小說的態度,「在一旁」輕松閱讀;而是要將自己全心融入,才能真正嘗到阿姜查以畢生經驗,順手撚來的簡單話語裏所蘊含的無窮滋味。如果你可以試著貼近阿姜查,順著他所銳的個人經驗,去觀察自己,在自身上運作,你就會在書中與這位證悟者的偉大心靈相遇。

  (阿姜查的修行方法來自森林的體驗

  在今天這個資訊取得非常容易的時代,學習佛法的方式很多,而阿姜查爲何偏偏選擇森林苦修這古老的頭陀行呢

  在原始森林中,人類無法享有現代文明所提供的安全與憑障,更沒有社會與物質的支持。生活在其中,人類不再是唯一的主控者與活存者,他必須學習森林中的其他生命和平共存,赤裸裸地獨自面對動物的威脅、疾病的侵襲,以及巨大的死亡恐懼。這是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修行方式,但卻能打開了心靈的無限可能。讓我用我的一位朋友的經驗,來說明在原始森林中,心靈是如何被開發的微妙過程。

  我的這位朋友是個女企業家,在矽谷擁有百萬美金的股票,卻爲了治病而走進森林禅修。剛開始,她的老師讓她待在一個非常簡陋但尚有人煙的禅堂禅修,但是她仍被死亡的陰影所籠罩,于是,老師就教她往森林更深處去禅修。當她走進森林裏的小木屋,發現滿地都是螞蟻爬上爬下,蜈蚣竄來竄去,蜘蛛還會從天花板垂墜下來。她感到很可怕,根本就無法靜下來打坐,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把地打掃幹淨,或怎樣把從蟲子趕走……就如所有自許爲文明人會有的慣性反應一樣:這是我的地盤,非我族類都給我滾。表面上,這只是對舒適環境的基本需要,但更深一層來看,其實是現代人很習慣的一套自我中心的運作。

  這位企業家朋友的轉變,來自一位她認爲很不認真的禅修者所給的震撼教育——她竟然可以花叁、四個小時,只爲了將一只掉到坑裏的青蛙救起來。更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等那只青蛙爬出坑後,這位森林行者還不停的柔聲細語地安撫那只青蛙,就好像在對一個的受驚嚇的小孩說:「不要害怕、沒事了」……。她被這個舉動給深深震撼了。

  于是,她花了七、八個小時,把螞蟻放在紙上一張一張把牠們請走,並告訴螞蟻:「我在這兒修行,讓你們不要傷害我。」逐漸地,她的心開始感覺到她與這些大自然裏的大小生命不再是互不相幹的。接著,她和周遭環境的關系就有了奇妙的轉變,她似乎覺得牠們是來守護她的。這種密切的連結感,竟使她快速地突破原來禅修的進程。禅修到後來,她聽到屋頂傳來輕悅的笑聲;兩天後的清晨,竟發現屋子四周開滿了不屬于那個季節的花。

  許多選擇森林修行的人都有類似這樣的曆程:從害怕被外來力量侵害的自我中心(恐懼死亡),轉化到領悟自己與其他生命息息相關,終至體會生命與生命之間,應該是開放、給予、相容與平等的。

  對阿姜查來說,在艱困的森林苦行裏,支持他不放棄的也是對死亡的擁抱、坦然以及真實地面對。阿姜查的偉大,不在于他是一代大禅師,而在于他讓我們知道他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都怕死,只是他讓死能夠進入到真實的擁抱曆程裏,因此能夠有多一分的堅持與超越。

  (十年的重病與超越

  在經過四、五十年的禅修後,阿姜查晚年生了重病,一病十年,到最後幾乎沒有辦法開口講話,只能用手指比劃,可是他仍照樣教導別人禅修。肉體上的劇痛中,並沒有阻礙他繼續與衆人分享佛法。

  一般人在學佛時難免會有一種期待:希望藉由學佛可以免于橫逆而永處順境,可是我們遲早會發現,這種期盼並不是一個必然。學佛並不能保證我們一輩子都在順境中,學佛只是讓我們能夠身在痛苦裏,心卻不被痛苦所掌控;透由單鈍地接受自身的感受和情緒世界,學會面對這些逆境,並觀察我們怎麼面對它。

  我們隨便翻閱這套書的任何一章,不難發現他經常挂在嘴邊的提醒:修行就在我們這個身體。修行不在于我們讀了什麼書,也不在于我們記得了什麼道理,而在于我們能夠觀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是如何爲外界所引動,我們的心又是如何因這些引動而起了喜惡的反應,阿姜查要我們去仔細觀察這一連串的變化是如何運作的。

  他所道出的這個單純的原則:往內去觀察我們自己,並不是阿姜查的發明,而是佛陀的方法,也是曆代禅修者共同秉持的方法。佛教和其他靈修傳統不一樣之處,就在于觀察此時此刻、觀察自己的身心,那麼,到底要怎麼樣去觀察呢

  (以生病的身體爲老師

  在南傳巴利經典《相應部》裏記載:有一天,佛陀去探望一位生病的比丘,佛陀就問他說可以忍受嗎

  可以忍受病痛而愁煩不再增加嗎

  比丘剛開始說不行,覺得身體很痛、心裏很煩,還是很難遇。佛陀就對他稅,要用自己的心去觀察自己和這不舒服的境界的關系,觀察痛是如何産生、增加的程度如何,痛是如何在身體裏移動,細微的觀察所有的變化,如此忍受力就會增強。

  身體不會帶給我們快樂,因爲肉身會生病、會老化,也會死亡。因此,我們能做的只是培養我們的心,不讓它受外在的變化所遮蔽,錯把五蘊的感受當成是主宰,其實那只是短暫的現象,可是我們大多沒有這層的觀察,很容易就被感受的假相所主宰。

  生病的時候,讓生病的身體成爲我們的老師,就可以引導我們邁入新的道路——讓心引領我們。我們可以決定在那時候只做一個好的病人,好好休息,不要再忙著讓我們的心去映照外在世界,而是讓心映照出我們自己。阿姜查的一生就是告訴我們——照顧我們的心。雖然有很多痛苦在我們的身體發生,在我們的周遭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有一條新的路,就是照顧我們的心,讓心不會因爲身體的舒服與否,就跟著起舞。

  阿姜查的教導重點,就是要我們學習觀察自己的心。每個人的心就是一個舞臺,臺上的舞者自己決定了舞蹈的演出:心,也像一面反射鏡,整個世界都是我們心的投射,是我們決定了自己所感受的這個世界,而不是世界真的以我們所認爲的面貌存在。

  (修行的道場就是我們的身心

  阿姜查不斷地重複強調:修行的道場就是我們的身心,在我們的六根裏、在我們接觸外境中去觀照。我們必須在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境的當下,去仔細覺察,心如何被這些外境對象引發出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又如何構成我們一連串的行爲,以及一連串的喜惡分別的製約反應。

  阿姜查以非常淺顯活潑的比喻,讓我們知道如何在這個修行道場裏用功,如何在這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光明、清淨與喜悅。他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叁學。這叁個步驟好像是一個連續、互相關聯的過程。從觀察我們自己的內心做爲始點和核心,來指導我們如何去觀察自已的內心世界,並從這兒超越和放下、不執著。

  (慧——修行的開始

  阿姜查認爲戒、定、慧叁者的核心在于智慧:他不是指開悟這個層次的智慧,而是指我們在面對人世這實存的經驗裏面,能夠去辨識什麼會導致痛苦,什麼會導致快樂的因果關系的智慧。除非我們能如實的去觀察所有的因果相互的變化,我們不會發現自心是如何的被蒙蔽,又如何的自我欺騙。

  但爲什麼人…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推薦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