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基礎修行還不足以根除煩惱,因此需要同時結合頭陀支的修持,親身去嘗試住在樹下或墓地。住在墓地是什麼滋味?它和團體共住一樣嗎?
「頭陀支」或譯爲「苦行」,這是聖者的修行,凡是想要成爲聖者的人,都得以頭陀支去除煩惱。要遵守它們很困難,很難找到真正有心修習它們的人,因那違背他們的習性。他們說應限製比丘只能持有基本的叁衣⑩;只能吃托缽所得的食物;直接從缽裏吃;拒絕任何食後供養的食物。
在泰國中部要持守最後一條很容易,因爲食物很充足,他們會放很多不同的食物在你的缽裏。但當你來到泰國東北,在此修苦行會有微細的差別――在這裏你只能得到白飯!
這一帶傳統上只放白飯在缽裏,這條于是便成了真正的苦行。你只能吃白飯,其它之後的供養都不能接受。一天只能從缽裏吃一餐,且坐下來進食就不能起座,起座後就不能再食。今天已很難要找到真正有心如此修行的人,因爲它的要求標准很高,但也正因爲如此,他有如此大的利益。
真心的修行 是以全部的生命修行
現在人們所說的修行,並非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並不容易,多數人不敢真正地修行,或真的違抗習氣,他們不想做任何與感覺相違的事。人們並不想對抗煩惱,不想頂撞或擺脫它們。
我們說在修行中不要追逐情緒,我們已被愚弄了無數世,深信這顆心屬于自己所有,事實並非如此,它只是個騙子。它將我們引入貪、嗔、癡;引入竊盜、搶劫、貪欲與憎恨之中,這些都不是我們的。
現在,只要問問你自己:「我想變好嗎?」每個人都想變好。那麼,做這些事是好的嗎?人們做壞事,卻想變好。因此我說這些東西都是騙子,它們就是這麼一回事。
佛陀不希望我們追逐這顆心,他希望我們訓練它。若它想往東走,你就向西尋求庇護;當它想去那裏,你就回頭落腳在這裏。
堅定地說,不論心想要什麼,都別讓它得逞,就如和多年的老友因理念不同而奮鬥揚镳一樣。我們彼此分開,各走各的路,不再相互了解,事實上,我們甚至吵了一架,因而決裂。沒錯!別追隨自己的心。凡是追隨自己心的人,都追隨著喜好與欲望等事物,這種人毫無修行可言。
所以,我說:「人們所說的修行並非真正的修行,而是災難」。更具體地說,我們必須以全部的生命去修行。這樣的修行當然會有痛苦尤其是在前一、兩年,會很痛苦,對年輕的比丘與沙彌,實在是段艱苦的時光。
別怕困難 一定要訓練自己
以前我曾遭遇過許多困難,尤其是在食物方面。你能期待什麼?在二十幾歲時,我成爲比丘,那是最需要食物與睡眠的時候……。有時我會獨自坐在那裏夢想食物,想吃糖漿香蕉或木瓜色拉,邊想邊流口水。
這是訓練的一部分,這些事說起來輕松,做起來可不那麼容易,口腹之欲可能會令人犯下許多惡業。針對正值發育期的人而言,在最需要食物與睡眠的時候,卻被限製在這些袈裟裏――他的感覺變得很狂亂,就如同攔住奔騰的洪流,有時可能會決堤。
我第一年禅修,除了食物之外,什麼也沒有。有時我會坐在那裏,那情況好像自己真的把香蕉塞進嘴裏一樣。我幾乎可以感覺自己剝開香蕉,再塞進嘴裏去。這些都是禅修的一部分。
因此別怕它,我們從無數世以來到現在,都一直被蒙蔽。所以要訓練自己,糾正自己,這並不容易。但愈是困難,就愈值得去做。簡單的事還需要我們去費心嗎?我們應該訓練自己去做困難的事。
佛陀的情況也是如此。若他只是關心家庭、眷屬、財富,以及過去的欲樂,則永遠都不可能成佛。這些都不是小事,它們是多數人所追求的,因此,若年輕時就放棄這些事,那無異于死亡。
然而,卻有人跑來對我說:「啊!隆波,這對你來說當然容易,你從來無須擔心太太與小孩的問題!」我說:「當你這麼說時,別離我太近,否則我會敲你的頭。」這麼說好像我沒有心肝似的!
建立內心的平靜,時間到了你自然會了解。修行、省察、思惟,修行的果就在其中,因與果如影隨形。不要放縱情緒,剛開始時,即使要找出個適當的睡眠時數都很困難,你也許決定要睡一定的時數,但卻辦不到。
你一定要訓練自己,無論決定何時起床,時間一到,應立即起身。有時你可以做到,但有時醒來時,對自己說:「起床!」卻毫無動靜。你可能必須對自己說:「一……二……若數到叁還不起來,我就會下地獄!」你必須如此教育自己,當數到叁時,你一定會立刻起身,因爲害怕自己會墮地獄。有良好訓練的心不會爲自己惹麻煩,一切聖者都對自己的心有信心,我們也應該如此。
有些人出家只是爲了過安適的生活,但安適來自何處呢?它的先決條件是什麼?一切安適都必須以痛苦爲前導。在得到錢之前必須先工作,在收割之前必須先耕田,不是嗎?所以事情剛開始一定是困難的,若不學習,你能期待自己會讀書、寫字嗎?那是不可能的。
你愈害怕的地方 就應愈往那裏去
這正是爲何許多讀過很多書的人,出了家卻無法成就的原因。他們的知識是另外一種,屬于另一條路。他們並不自我訓練,不觀察心,只是以疑惑來擾亂心,他們追求的事物是偏離定與戒的。佛陀的知識不是世俗的,而是出世間的,是截然不同的了知。
因此,所有進入僧團的人,都必須放棄他們先前的身份與地位。即使是位國王,當他出家時,也必須徹底放棄以前的身份。他不能將世間的權力帶進出家生活,並耀武揚威。修行需要出離、放下,斷除與止息,你們必須了解這點,如此才能有效地修行。
若你病了卻不吃藥,你認爲病會自己痊愈嗎?你愈害怕的地方,就應愈往那裏去。若你知道那個墓地或墳場特別可怕,就去那裏。穿上袈裟,去那裏思惟:「諸行無常……⑾。」站著或行禅,向內觀察,看看你的恐懼在哪裏,一切都會再清楚不過。了解一切有爲法的實相。待在那裏觀看,直到夜幕低垂,天色愈來愈暗,直到你甚至可以徹夜待在那裏爲止。
佛陀說:「凡見法者即見如來,見如來者即見涅槃。」若我們不遵循他的典範,如何能見法呢?若不見法,又如何能認識佛呢?若我們未見到佛,如何知道佛的特質?只有踩著佛陀的足迹前進時,我才會知道佛陀的教導是完全可靠的,佛陀的教法是究竟的真理。
[注釋]
①一九四七年底,阿姜查二十九歲,他雲遊到那空拍侬省(Nakhon Phanom)那凱縣(Na Kae)的克隆(Khrong)森林寺,發現那裏的禅修老師依循頭陀行的傳統在墳場修行,若他想待在寺裏,就必須照著做,于是從未在墳場過夜的他,強迫自己如此做。
②傘帳:具備蚊帳的大傘,是泰國頭陀比丘待在森林寺中時,提供禅修與庇護之用。
③大多數村民會拒絕睡在擡屍用的竹子上,因爲他們害怕鬼會在半夜找上門來。他們在用這些竹子做成比丘的睡床前,並未請示比丘,因爲他們認爲比丘並不怕鬼。
④第一晚送來的屍體是個小孩,谛二晚送來的則是個成人。
⑤「智者自知」(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是佛法的特質之一,經上列舉佛法的特質:「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智者自知。」「智者自知」意指智者當各個自知:「我修道,我證果,我證滅。」出世間法當于智者自己的心中,由實證而得見。
⑥比丘在受用食物時,應思惟:「若用飲食,非爲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爲肥悅故;但爲令身久住,除煩惱憂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穩無病故也。」(《中阿含.漏盡經》,《大正藏》卷一,頁431b)
⑦泰國兩大教派爲「法宗派」(Dhammayuttika)與「大宗派」(Mahanikai)。「法宗派」由泰國國王孟庫(Mongkut)與一八叁0年所創立(孟庫出家二十七年,于一八五一年還俗出任國王),意指奉行「法」的宗派,重視學識與戒律,教團以曼谷爲中心。「大宗派」並非單一的教派,它是指非「法宗派」的比丘,他們較重視傳統習俗與禅修,分布于泰國各地,包括阿姜查在內的大多數比丘皆屬于此派。
⑧這是泰國的俗諺,意思是「適可而止」。
⑨頭陀支(Dhutanga):「頭陀」(Dhuta)意指「去除」,「支」意指「原因」,比丘因受持頭陀支而能去除煩惱,這是佛陀所允許超越戒律標准的苦行。依《清淨道論》有十叁支:糞掃衣、叁衣、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座食、一缽食、食後不食、阿蘭若住、樹下住、露地住、冢間住、隨處住與常坐不臥。這些苦行有助于開發知足、出離與精進心。
⑩叁衣(tincivarani):指僧團所准許個人擁有的叁種衣物,即:(一)僧伽梨(samghati),即大衣,托缽或上座說法時所穿之衣。(二)郁多羅僧(uttarasanga),即上衣,爲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叁)安陀會(antarvasa),爲日常工作時或就寢時所穿著的貼身衣。
⑾諸行無常(anicca vata sankhara):一切因緣聚會而成的「法」,都是短暫無常的。全文參考《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叁部:慧》第九章《我們真正的家》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十二章 死寂之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