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一章 什麼是「觀」?

  第一章  什麼是「觀」?

  以下的教導,是撷取自一九七九年阿姜查在果諾寺(Wat Gor Nork)雨安居期間,與西方弟子們的一次問答,爲了便于了解,談話的順序做了一些調整。

  生起的覺知,高于並超越「想」(思考)的過程。它能引導我們不再受到「想」愚弄。(以「想」作爲工具 如實觀察每件事物

  問:當您教導「觀」的價值時,您是指坐著想特殊的主題――例如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位嗎?

  答:當心真的不動時,那並不重要。當定被正確地建立時,觀察的所緣就變得很明顯。當觀是「正確的」時,就沒有「對」與「錯」,「好」與「壞」的分別,連類似的東西都沒有。你不會坐在那裏想:「哦!這個象那個,那個象這個……」。那是粗的觀的形式。

  禅定的觀不只是「想」,而是我們所謂的「靜觀」(contemplation in silence)。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比較,小心地思考存在的真實本質,這雖然是種粗的觀察,不過它能帶來真實的事物。

  問:然而當您說觀身與心時,我們事實上是用「想」的嗎?「想」能産生真實的智慧嗎?這是「觀」嗎?

  答:剛開始我們需要用「想」的,之後就會超越它。雖然我們需要從二元的思考開始,但當真的開始「觀」時,二元的思考就會停止。最後,一切的思慮都會停止。

  問:您說要有足夠的定才能觀。要怎樣的定才夠呢?

  答:到足以讓心安住的程度即可。

  問:您的意思是安住于當下,別想過去與未來嗎?

  答:若你能如實了解過去與未來,則想這些事也沒錯,但你不可執著它們。以平常心對待它們——不要執著。若你能了解「想」就是「想」,那就是智慧。不要信任它們!覺知一切生起的事物終將消滅。

  只要如實地觀察每件事——它就是心,心就是心,它本身不是任何東西或任何人。快樂就只是快樂,痛苦就只是痛苦——它就只是它。當你了解這一點時,就可以不再疑惑。

  以「覺知」引導「想」 並生起智慧

  問:真正的「觀」和「想」一樣嗎?

  答:我們以「想」作爲工具,但使用它時生起的覺知,高于並超越「想」的過程。它能引導我們不再受到「想」的愚弄,你認出一切「想」都只是心的活動,而覺性則是不生不滅的。你認爲這一切被稱爲「心」的活動是什麼呢?我們所談論的心——一切活動,只是世俗之心,它根本不是真實的心。真實是如是,它是不生不滅的。

  不過,只是藉由談論這些事而想了解它們,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真的深入思惟無常、苦與無我,換句話說,要以「想」去觀察世俗谛的本質,有此得到的結果就是智慧。若它是真實的智慧,則一切就都完成與結束了——見到空性。雖然也許還有「想」,但它是空的,你不會再受它影響。

  解脫道的「觀」 不同與世俗的「想」

  問:我們如何到達這個真心的階段?

  答:當然!你現在是和你既有的心在一起。了解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不確定的,沒有任何事物是穩定或真實的。看清它,並了解一切都是空的,沒有什麼可以執著。

  當你如實了解心中生起的事物時,就無須再使用「想」了,你對于這些事將不再有任何疑惑。

  談到「真心」,可以用另一個方法來幫助了解。我們爲了學習而設名言,但事實上,本質並未因而改變,它還是它。例如,坐在樓下這石頭地板上,地板是基礎——它並未移動或去任何地方。上面的樓房是在這基礎之上生起的。樓房就如心中所見的一切事物——色、受、想、行,它們不如我們想像得一樣存在,它們只是世俗的心。它們生起後就滅去,並無固定不變的實體。

  經上有則關于舍利弗尊者在允許某位比丘修頭陀行之前,考驗那位比丘的故事。舍利佛問這比丘:「佛陀死後會如何?」他會怎樣回答。這名比丘答道:「色、受、想、行、識,有生就有滅。」于是舍利弗便讓他通過。

  不過,修行不只是談論生與滅,你必須親自看見它。當坐著時,只要如實觀察正在發生的事即可,別追逐任何事。「觀」並非意指陷入「想」中,解脫道的「觀」不同于世俗的「想」。除非正確了解「觀」的意義,否則想得愈多,只會愈困惑。

  我們積極長養正念,就是因爲要看清楚正在發生的事。我們必須了解內心的過程,只要保持正念與了解,則一切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你們知道覺悟解脫道者,爲何永遠都不會表現憤怒或疑惑嗎?因爲造成這些生起的因以不存在,它們還能從哪裏冒出來呢?正念已涵蓋一切了。

  五蘊之外 沒有任何東西

  問:你所說的這顆心就是「本心」嗎?

  答:你是什麼意思?

  問:你似乎是說在世俗的身心(五蘊)之外還有個東西。有這樣的東西嗎?你怎麼稱呼它?

  答:根本沒有任何東西,我們不稱它爲 「任何東西」——它就是那樣存在!一切都放下。甚至連覺性也不屬于任何人所有,因此連它也要放下!意識不是獨立的個體、衆生、自我或他人,因此,放下它——放下一切!沒有任何值得渴愛的事!一切都只是麻煩的包袱。當你如此清楚看見時,就能放下一切。

  問:我們不能稱它爲「本心」嗎?

  答:若你堅持的話,仍可以如此稱呼它。你可以稱呼它爲任何你喜歡的名字,因爲那只是世俗谛。但必須正確了解這點,這非常重要。若我們不利用世俗谛,就沒有任何文字或概念可以來思考真谛——法。了解這點非常重要。

  只要堅持放下並覺知 就能達到「本心」

  問:在您所說的這個階段需要何種程度的定?它需要何種特質的正念?

  答:你無須那樣想,若未有足夠的輕安,就完全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你需要足夠的穩定與專注,去覺知正在發生的事——足以生起清明與了解的程度。

  如此發問顯示出你仍在疑惑中。你需要足夠的定心,才能對正在做的事不再有疑惑,不陷入其中。若你有修行,便能了解這些事。你愈是持續如此發問,就會愈感到困惑。若這談話能幫助你思惟(觀),那就沒有問題,但它無法爲你顯示事物的實相。你無法因爲別人告訴你而了解這個「法」,你必須親自體會——智者自知①。

  若你「擁有」我們所談的這種了解的本質,那麼你的責任就已完成——你無須再「做」任何事。若依然有事要做,你就去做,那是你的責任。

  只要堅持放下一切,並覺知你正在做什麼即可,無須一直查核自己,擔心「多少禅定」之類的事——它總是會恰如其分。在修行中無論生起什麼,都隨它去,覺知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是無常的。記住這點!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放下這一切。這條路將帶你回到源頭――到達你的「本心」。

  [注釋]

  ①「智者自知」(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是佛法的特質之一,經上列舉佛法的特質:「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智者自知。」「智者自知」意指智者當各各自知:「我修道,我證果,我證滅。」出世間法當于智者自己心中,由實證而得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