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七章 修定

  第七章修定

  你們爲何修定?因爲你們的心對于應了解的並不了解。換句話說,你們並不知道事物的實相,或什麼是什麼。你們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是什麼帶來痛苦並讓你們疑惑。你們來此修習定與戒,是因爲心不自在,他們受到懷疑與不安的影響。

  雖然表面上看來,好像有許多修行的方式,但其實只有一種。例如樹可能籍由嫁接方式快速收成果實,但這樣的果樹較不強韌與耐寒。另一個種樹的方式,則是直接從種子種起,如此種出比較強壯與耐寒的果樹。修行也是如此。

  修心的時刻 其它的事一律不管

  當我們剛開始修行時,對這點的了解有問題。在還不知道什麼是什麼時,坐禅真是件苦差事,甚至偶爾還會因而掉淚。有時我將目標定得太高,有時則又太低,永遠找不到平衡點。要以平靜的方式修行,意指將心放在高低適度的平衡點上。

  和不同的老師以不同的方式修習可能會很困擾,一位老師說你必須這麼修,另一位則說必須那樣修,結果就是困惑、懷疑與不安。沒人知道應如何調和自己的修行。

  因此你應試著別想太多,若真的想要,就一定要有覺知。首先你必須讓心平靜,有覺知的地方就無須考慮,覺知會代之生起,而轉變稱智慧。一般的思考不是智慧,它只是心漫無目標與無覺知地遊蕩,那無可避免地會造成不安。

  因此,在此階段你無須思考,那只會擾亂心,過度的妄想甚至會導致你哭泣。佛陀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如何停止思考。禅修時你必須下定決心,現在是修心的時刻,其它的事一律不管,不要讓心偏向左或右、前或後、上或下,此時唯一的任務就是修習入出息念。

  首先,將你的注意力從頭頂,經過身體,移到腳趾,然後再回到頭頂。從頭到腳覺知你的身體,並以智慧來觀察,如此做,是爲得到一種對身體存在方式的初步了解。接著開始禅修,記得你唯一的任務就是觀察入息與出息。不要強迫呼吸比平常長或短,只要讓它保持輕松,均勻地流動,讓每個入息與出息都自然地進出。

  雖然你隨它們自然進出,但仍應保持覺知,讓呼吸舒適地進出。保持堅定的決心,在這段時間,你沒有其它的工作或任務要做。關于會發生什麼事,以及會看到什麼的想法,也將不時地在禅修中生起,不過一旦它們出現,就讓其自行消失,不要過度地關心它們。

  不要對感受 做出反應

  禅修期間無須注意法塵,每次心受到感官接觸影響時,只要心中有感覺或感受,就放下它。無論那些感受是好或壞都不重要,不要對感受做出反應,只要讓它們消逝,然後再將注意力拉回呼吸上。對入息與出息保持覺知,不要爲呼吸的長短感到苦惱,也別試圖以任何方式控製或壓抑它,只是觀察它。

  換句話說,不要執著。當你繼續修行時,心會逐漸放下事情且開始歇息,呼吸會變得愈來愈細微,幾乎如完全消失一樣。身與心都會感覺輕安與充滿活力,持續的只是「一境性」的覺知,心已達到平靜的狀態。

  若心惶惶不安,提起正念深深吸進一口氣,吸到滿時再將它完全吐盡。接著再做另一次深呼吸,如此做個兩、叁次,然後再重新專注于禅修上。心應該愈來愈平靜,每次法塵擾亂心時,就重複這過程。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行禅上,若行禅時心變得不安,就先停下來安撫心,重新建立對禅修所緣的覺知,接著再繼續行禅。行禅與坐禅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使用的身體姿勢不同而已。

  有時可能會有疑惑,因此你必須有正念。覺知者會持續追蹤與檢視騷動的心,無論它采取什麼形式,這就是有正念。正念會看管與照顧心,無論心的情況如何,你都必須保持覺知,不要粗心大意或心不在焉。

  訣竅是讓正念控管與監督心,一旦心與正念合一,一種新的覺知就會浮現。入定的心受到定的管製,就如同關在雞舍裏的雞無法在外面走動,但仍可以在雞舍裏活動。它來回走動,不會陷入麻煩,因爲它受到雞舍的限製。

  同樣地,具有正念與定的心産生覺知時,也不會引生麻煩。在定心裏産生的任何念頭或感受,都不會造成傷害或混亂。

  以正念維持覺知 把心拉回來

  有些人絲毫不想經曆任何念頭或感覺,但這也太離譜了。在定境中也會有感覺,心同時經曆感覺與平靜,沒有阻礙。有這種平靜時,有害的結果就不會産生,問題只要在雞跑出雞舍時才會發生。

  例如,你可能在觀察呼吸進出時忘了自己,讓心從呼吸上跑開,可能是跑回家、去逛街,或跑去其它地方。也許甚至過了半小時,你才驚覺自己正在禅修,並責備自己缺乏正念。這裏是你真正必須小心的地方,因爲這就是雞跑出雞舍的地方――心已離開它平靜的基地。

  你必須注意以正念維持覺知,並試著把心拉回來。雖然我說「把心拉回來」,事實上心哪裏也沒去,只是覺知的對象改變了。你必須待在此時、此地,只要有正念,心就會在場。看起來好像是你把心拉回來但其實它哪裏也沒去,它只是稍微改變了。當正念恢複時,瞬間你的心就回來了,無須去其它地方尋找。

  若有完全的覺知――一種在每個時刻都持續無間斷的覺知,就稱爲當下的心。若注意力從呼吸跑道其它地方去,覺知就會中斷。只要覺知入出息,就會有心。

  必須同時具備正念與正知,當下你清楚地覺知呼吸。這觀看呼吸的動作,會幫助正念與正知一起增長,它們彼此分工合作。同時擁有正念與正知,就如由兩個人共同擡起一塊沈重的木板。假設他們想要擡起多塊重木板,但因太重幾乎無法擡起,這時某個善心人士見狀,便會趕緊伸出援手。同樣地,具備正念與正知時,智慧將會適時伸出援手,然後這叁者就可以相互支持。

  放棄一切的內在對話與懷疑

  智慧對于感官所緣會有個了解。例如,禅修時你可能開始想到一個朋友,但智慧應立即以「那無關緊要」、「停止」或「忘記它」,而加以製止。若有個「明天要去哪裏」的想法,智慧的反應將會是「我沒興趣,也不想讓這種事來煩我自己」。若你開始想到其它人,你應該想:「不!我不希望涉入」、「放下吧」,或「那都是不確定的」。這是你在禅修時對于感官所緣應有的處理方式,視它們爲「不確定、不確定」,並保持這種覺知。

  你們必須放棄一切的思慮、內在對話與懷疑,禅修期間不要陷在其中。最後,心裏只剩下正念、正知與智慧等最清淨的狀態。只要這些一減弱,疑惑就會生起,但試著立即放棄那些疑惑,只留下正念、正知與智慧。試著如此增長正念,直到它能隨時保持爲止。然後,你就會徹底了解正念、正知與智慧。

  將注意力集中在這點,你就能了解正念、正知與智慧叁者。無論你是討厭外在的感官所緣或受它們吸引,你都能告訴自己:「那都是不確定的。」無論討厭或喜歡,它們都是應掃除的障礙,直到心清淨爲止,剩下的應只有正念、正知、定與慧。

  禅修的輔助――「慈」 以作爲清淨心的基礎

  現在談談禅修的工具或輔助――你心中應該有「慈」,換句話說,即慷慨、仁慈與助人的特質。這些都應保持以作爲心清淨的基礎。例如,藉由布施去除貪欲,當人們自私時並不覺得快樂。自私帶來一種不滿足感,不過人們仍非常自私,絲毫不知它如何影響他們。

  你們可以在任何時刻體會到這點,特別是在饑餓時。假如你有些蘋果,並有機會和一個朋友分享;你想了一會兒,當然,給予的想法還在,但你給小的,把大的給人就......哎,真丟臉。這真是難以定奪,你告訴他們自己去挑一個,但接著你說:「拿這個!」並遞一個小蘋果給他們!這是種通常人們不會注意到的自私形式。

  你們真的必須對抗吝啬的習氣而行布施,即使可能真的只想給予小的蘋果,也必須強迫自己給出較大的那個。當然,一旦你將它給了朋友,內心就會覺得很舒服。藉由對抗習氣訓練心需要自製――必須知道如何給予、割舍,不允許自私出頭。

  你一旦學會給別人,心就會充滿喜悅,若給蘋果時猶豫不決,那麼你在考慮時就有麻煩了,即使給出大顆的,還是會有不情願的感覺。但當堅決給予大顆的,事情就了結了。這就是以正確的方式對抗習氣。

  如此做,你就能成爲自己的主宰,若無法這樣做,就成爲自己的受害者,並繼續自私下去。我們所有人一直以來都是自私的――那是必須斬斷的煩惱。在巴利經典中,施予稱爲「布施」,意思是爲衆生帶來快樂,並淨化自己的內心。你們應反省這點,並在自己的修行中積極長養它。

  煩惱如流浪貓 切莫滿足它的需求

  你們可能認爲如此修行,意味著逼迫自己,但其實不是,事實上,它是在逼迫渴愛與煩惱。若煩惱在心中生起,就必須采取行動對治它們。煩惱就如流浪貓,若滿足它的需求,它就會時常來索取更多;若停止喂食,幾天之後它就不會再來煩擾了。煩惱也是如此,若停止喂食,它們就不會再來打擾,而讓心回歸平靜。因此,與其害怕煩惱,不如讓煩惱害怕你們,那麼你們就必須在心中見法。

  「法」從何處生起呢?它隨著我們如此覺知與理解而生起。每個人都能覺知與理解「法」,它無須透過鑽研書本或博學多才,只要當下省察,你們就了結我在說什麼。每個人都有煩惱,不是嗎?過去你們已縱容煩惱太久,現在必須知道它們的本質,不讓它們再來騷擾你們。

  修行佛法的原則――棄惡生善

  修行的下一個要素是「戒」。它如父母照顧小孩一樣照顧與滋養修行,持戒的意思並非只消極地避免傷害別人,同時還要積極地幫助與鼓勵他們。至少應持守五戒:

  一、除不應殺害或刻意傷害他人之外,同時還要對一切衆生散發善意。

  二、要誠實,不可侵犯他人的權益,換句話說,即是不偷盜。

  叁、知道適度的性行爲,換句話說,即是不邪淫。

  家庭的基礎建立在夫妻關系上,夫妻應知道彼此的性情、需求與希望,遵守節製的原則,並知道正確性行爲的界限。有些人不知道這限製,擁有一個丈夫或妻子還不夠,必須有第二或第叁個伴侶。我的看法是,即使第一個伴侶也無法完全消受,因此擁有二或叁個就是縱欲。

  你們必須試著淨化內心,並訓練它之所節製。知道節製是真正的清淨,否則你們的行爲將毫無節製。吃到美食時不要太耽溺于它的味道,想想你的胃,考慮多少的量才是它所需的。若吃太多,就會有麻煩。節製是最好的方式,只要一個伴侶就夠了,二或叁個就是縱欲,那只會造成問題。

  四、不妄語――這也是斷除煩惱的工具。你們必須誠實、正直、坦率與公平。

  五、戒絕使用麻醉品――你們必須知道自製,最好完全舍棄它。人們已被家庭、親友、家産、財物與其它東西麻醉,那已夠遭了,無須再使用麻醉品,它們只會在心中製造黑暗。那些大量使用的人應嘗試逐漸減輕用量,直到完全斷除爲止。你們必須完全知道什麼是什麼,是什麼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壓迫你?哪些行爲造成這種壓迫?善行帶來善果,惡行則帶來惡果。這些都是因。

  一旦戒行清淨時,對別人就會有種誠實與親切的感覺,這會從擔心與悔恨中帶來自在與滿足。免于悔恨是一種快樂的形式,那很像是種天界的狀態。他們在從戒中生起的快樂中,舒適地吃飯與睡覺。

  棄惡生善,這是個修行佛法的原則,若能如此持戒,惡就會消失,善將取而代之。

  看見快樂的不確定性與局限性

  但故事並非就此結束,一旦人們得到一種快樂,就很容易掉以輕心,在修行上不思進取。他們被快樂給絆住了,喜歡「天堂」的快樂,不想再往前進一步。那很舒服沒錯,但缺乏真實的了解,你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受騙。

  一再省察這快樂的弊病:它是短暫的,無法持久,你很快就很和它分開。它是不確定的,一旦快樂消失,痛苦就會取而代之,你會再陷入哭泣,即使是天界的衆生,最後還是會哭泣與痛苦。

  因此,世尊教導我們,快樂就緊鄰著不圓滿的痛苦。通常當經驗這種快樂時,我們對它並無真正的了解,其實真正確定與持久的平靜,正受到虛假的快樂所遮蔽。這快樂是我們所貪著的細微煩惱,每個人都喜歡快樂,快樂是因喜好某件事而生起,但當喜歡變成不喜歡時,痛苦便生起。

  我們必須省察這快樂,以便看到它的不確定性與局限性。一旦事情改變,痛苦便生起,它也是不確定的,不要以爲它是固定或絕對的。這種省察名爲「過患說」(Adinavakatha)――省察因緣和合世間的不足與限製,意指省察快樂,而非接收它的表面價值。了解它是不確定的,就不應緊抓著它不放,應拿起它之後就放下它,同時看見快樂的利與弊。

  當了解那些事是不圓滿的,心就會了解「出離說」(nekkhammakatha)――省察出離,心將不再著迷,並尋找出路。不著迷是來自了解色、味、愛、憎的實相,意味著不再渴望貪取或執著事物,從貪取撤退到一個可安住的地方,以無貪的平等心來觀察。這就是從修行當中生起的平靜。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七章 修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