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物,被公認是佛陀的教誡,事實上,真實的「法」無所不在,無須逃到其它地方去尋找。你必須透過智慧、才智、善巧方便,來代替逃避,但不要透過無明來逃避。若你希求平靜,那麼讓它成爲智慧的平靜,那就夠了。
無論何時,我們只要見到「法」,就有了正確的方法和道路。煩惱只是煩惱,心只是心,無論何時我們出離,都是立基于事物的實相之上,它們只是我們的所緣。當在正道上時,我們就是圓滿的;當圓滿時,隨時都有開放與自在。
佛陀說:「聽我說,比丘們!你們不可執著任何法。」這些「法」是什麼?它們是一切事物,無一事物不是「法」,愛與恨、樂與苦、善與惡都是「法」。無論多麼微不足道,一切事物都是「法」。當修行並了解「法」時,我們就能放下,便能遵守佛陀不執著任何「法」的教導。
我們心裏生起的一切因緣,所有內心的因緣,以及身體的一切因緣,都一直處于變化的狀態。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執著任何因緣,他教導弟子們,修行是爲了出離一切因緣,並非爲了獲得更多。
解脫道――單純放下每一法
若我們遵從佛陀的教導,那就對了。雖然是對的,但仍有麻煩;麻煩不是指那些教導,而是煩惱。煩惱帶來的誤解障蔽了我們,而造成麻煩,遵循佛陀的教導並不真的有任何麻煩。事實上,「執著」佛陀的解脫道並不會帶來痛苦,因爲解脫道就是單純地「放下」每一法。
究竟的佛教禅修,就是佛陀教導的「放下」。別背負任何東西到處走,要出離!若看到善的,放下;若看到正確的,放下!「放下」的意思不是指無須修行,而是必須遵循「放下」的方法修行。
佛陀教導我們要思惟一切「法」,透過思惟自己的身與心來修道。「法」不在其它任何地方,它就在這裏;不在遙遠的地方,它就在我們這個身心裏。
因此,禅修者必須精進修行,讓心更寬廣、光明,讓它自在與獨立。做了一件善行,別一直記挂在心,要放下!戒絕了一個惡行,也要放下!佛陀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地,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過去或未來中。
放下心中石頭 何等自在
「放下」或「以空心工作」,是人們最難了解,也是最常與自己的意見相左的教法,如此說話的方式稱爲「法的語言」。當我們以世俗的語言來想象它時,會感到迷惑,並以爲能爲所欲爲。它可能被如此解釋,但它的真實意義更近于此:就如拿起一塊沈重的石頭,不久後,我們便開始感覺到它的重量,但我們不知如何放下它,因此一直忍受這個重擔。若有人告訴我們抛開它,我們會說:「若抛開它,我將一無所有了。」當聽到各種抛開它可能得到的好處時,我們都不相信,心裏始終認爲:「若抛開它,我將一無所有。」因此,我們必須帶著那塊沈重的石頭,直到精疲力竭且不勝負荷時,才抛開它。
抛開它之後,我們頓時體會到放下的利益,立即感到舒適與輕松,且親自感受到,背著石頭是多麼沈重!在放下石頭前,我們不可能知道放下的利益。因此,若有人告訴我們放下,一個未覺悟的人不會了解它的意義。他們會盲目地抱著石頭,拒絕放下,直到實在抱不動了,才不得不放下。
此時,他們親自感受到舒適與輕松,並知道放下的利益。不久之後,我們可能又再次背起重擔,擔現在已知道結果會如何,因此比較容易放下了。這個了解――身負重擔的痛苦與放下的輕松舒適,是了解自我的一個例子。
我們的自尊――我們所依賴的自我意識,就好比那塊沈重的石頭,當想到要放下我慢④時,我們會害怕失去一切,從此一無所有。但最後真的可以放下它時,就能親自領悟到不執著的輕松與舒適。
心會騙人 不要相信它
在心的訓練中,對于稱贊與責備都不能執著。只想要稱贊而不想要責備,是世間道,而佛道是在適當的時機裏接受稱贊和責備。例如,養育小孩最好不要成天責罵,有些人罵過頭了,智者知道何時應該責罵,何時應該稱贊。
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善用才智了解你的心,並善用方便照顧它,如此你將成爲善于修心的人。若心是善巧的,它就能使我們解脫痛苦。苦,就存在我們心裏,它經常讓事情變複雜,讓心變沈重。它就在這裏生、滅。
心之道就是如此,有時是善念,有時是惡念。心會騙人,不要相信它!應該直觀心本身的因緣,接受它們的實相,它們就是它們本來的樣子;無論是善、惡或其它,它就是如此。若你不執著這些因緣,它們就只會是它們那樣,不多也不少。若我們執著,就會被反咬住,並因而受苦。
具備正見就只會有平靜,定會生起,慧也會生起。無論行、住、坐、臥,都有平靜;所到之處皆平靜,無有一處不平靜。
隨時隨地 都可以修行
今天你們來聞法,有些你們可能已了解,有一些則否。爲了讓你們更容易了解,我說了一些修定的觀念與方法,無論你們認爲它是對是錯,都應思惟它。
我自己身爲老師,也處于類似的困境中。我也是盼望能聽到「法」的開示,因爲無論到哪裏,我總是爲別人開示,從未有機會聆聽。因此,你們真的應該感謝能聽到老師的開示。
當你坐著靜靜聆聽時,時間飛快流逝,你渴望「法」,因此認真地聆聽。起初,爲別人說法是種樂趣,但不久之後,樂趣就消失了;你感到無聊與厭煩,然後會想聆聽。
因此,當你從老師那裏聽到開示時,你的心深受鼓舞,並很快就能了解。當你年老並渴望「法」時,它的滋味尤其分外甜美。
身爲別人地老師,你是他們的模範,也是其它比丘的榜樣,乃至所有人的模範,因此不要忘了自己,但也不要想著自己。若這種想法生起,立刻抛開它們。若能如此做,你就是個了解自己的人。
有千百種修習佛法的方式,關于禅修的內容是說不完的。有許多事情可能讓我們疑惑,只要持續掃除它們,就不會再有疑惑了!當我們擁有如此的正見時,無論在何處禅坐或經行,都會有平靜與自在。無論在何處禅修,那就是你要帶著正知去的地方。
不要認爲只用禅坐或經行才能夠修定,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隨時有覺知、正念,隨時都可以看見心與身的生滅,不要讓它擾亂你的心。
讓煩惱各自回家 心始終是空的
不斷地放下,若愛生起,讓它回家去;若貪生起,讓它回家去;若瞋生起,也讓它回家。它們住在哪裏?找出來,然後護送它們回去,不要保留任何東西。
若你如此修行,就會象一座空屋,或換個方式說,這是一顆「空」的心,是顆「空」的且無一切邪惡的心。我們稱它爲「空心」,不過它並非空無一物的「空」,而是沒有邪惡,充滿智慧的「空」。此時,無論做什麼,你都是以智慧去做、去想、去吃,那裏將只會有智慧。
這是今天我供養你們的教導,它被錄在錄音帶裏。若聞法讓你們的心平靜,那就夠了,你們無須記住什麼,有些人可能不相信這點。
若我們讓心平靜下來,然後只管聆聽,讓它通過心,且持續地思惟,我們就會象是一臺錄音機。當以後我們打開它時,一切都還在那裏。不用害怕會沒有東西,只要打開你的錄音機,一切都在那裏。
我希望將這些教導供養給每位比丘和每個人,你們有些人可能只懂一點泰文,不過那並沒有關系,但願你們能學到「法的語言」,那就夠了!
[注釋]
①阿姜掃(Ajahn Sao)是阿姜曼的老師。
②泰文的paibat(修行)與wibat(災難)只有一字之差,這樣的文字遊戲在英文翻譯或中文翻譯裏看不出來。
③邪見(miccha ditthi):即錯誤的見解,其特相是錯誤地分析事物,如將無常、苦、無我、不淨的身心五蘊,誤以爲是常、樂、我、淨的。
④我慢:不善心所之一,其特相是使心高舉,有傲慢的作用,以自我標榜爲現狀,以貪爲近因,猶如狂人。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四章 心的訓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