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閱讀自然之心
我們修行的方式包括:仔細觀察事物,並弄清楚它們。我們堅持不懈,不匆忙慌張,也不太緩慢,而是逐步摸索,拼湊出事情的全貌來。最後,這一切回彙歸于一處,也就是讓我們的修行有個目標。
具正見的渴望 即非愚癡
對大多數人而言,剛開始修行時,動機不外乎是欲望,因爲渴望而開始修行。在此階段,我們的渴望是種錯誤方式的渴望。換句話說,它是愚癡的,是種參雜錯誤理解的渴望。
若渴望中沒有參雜錯誤的理解,我們說那是有智慧的渴望,是不愚癡的――具有正見的渴望。如此的例子,我們說是因個人的波羅蜜①,或過去所累積的功德。不過,這不會發生在所有人的身上。
有些人不想有欲望,或想要無欲,因爲他們認爲修行是指向不渴望。但若沒有欲望,就無法修行。
我們可以親自去驗證。佛陀和弟子們爲了斷除煩惱而修行,我們必然渴望修行,並渴望斷除煩惱,擁有心的平靜,沒有迷妄。不過,若這渴望參雜錯誤的理解,則它只會爲我們製造更多的麻煩。若誠實地面對它,我們真的是一無所知;或所知的是毫無結果的,因爲無法適當地使用它。
每個人,包括佛陀在內,都由欲望開始修行――渴望擁有心的平靜,以及渴望沒有疑惑與痛苦,這兩種欲望的價值完全相同。若不了解的話,則渴望沒有迷妄與不想要痛苦都是煩惱,它們是渴望的愚行――沒有智慧的欲望。
耽著欲樂或苦行 都是欲望
在修行中,我們將耽著欲樂或耽著苦行都視爲欲望。我們的導師――佛陀,就在這矛盾中與兩難中被困住了,他遵循許多修行法門,結果都跳不出這兩端。至今我們還是如此,仍爲這兩端所苦,因而不斷偏離正道。
不過,我們必須這樣開始,從凡夫與煩惱之身開始,從沒有智慧的渴望和缺乏正見的欲望開始。若缺乏正見,則兩種欲望都和我們作對,無論是渴望或不渴望,那都是渴愛②。若不了解這兩者,則當它們生起時,我們將不知如何處理。我們將感到進退維谷,而又無法停止。無論做什麼,我們都只會更渴望,這是因爲缺乏智慧,以及還有渴愛的緣故。
就在渴望與不渴望裏,我們便能了解「法」。我們正在尋找的「法」就存在這裏,但我們並未看見,反而堅持努力去停止渴望。我們想要事物成爲某種特定的而非其它的樣子,或想要事物不要成爲某種特定的樣子,而成爲另一種樣子。這兩者其實是相同的,都是兩種極端的一部分。
我們可能不了解,佛陀和所有弟子們都有這種渴望。不過,佛陀已了解渴望與不渴望都是心理活動,瞬間出現後就消失。這些欲望隨時都在進行,若又智慧,就不會認同它們――不會執著。無論是渴望或不渴望,我們都只是如實觀察,將它們視爲自然的心的活動,當仔細觀察時,便能清楚地了解,法爾如是。
修行如捕魚 得逐步練習收網
所以,在此地思惟練習,將帶領我們去了解。
舉例來說,有個漁夫在收漁網,網裏有條大魚。你們認爲他在收網時的感覺如何?若擔心魚會逃脫,他會匆忙而慌亂地收網,狂拉猛扯,而不知這條大魚在拉扯時早已逃脫――他太過于使勁了。
從前他們會這樣說,教我們應小心翼翼地慢慢把它收進來,別讓它逃脫。修行就應如此,逐步感覺對待它的方式,小心地收進來,別失去它。有時會發生一種情況,我們不想做它,或不想看、不想知道,但不會離開它,繼續感覺它,這才是修行。若想要做,就去做;若不想做,也一樣去做,我們只是持續地做它。
若我們熱衷于修行,信心的力量將會將能量注入所做的事情上。但在這階段,我們仍無智慧,雖然充滿精力,但無法從修行中得到許多利益。我們可能會持續做一段時間,而且會生起找不到路的感覺,可能覺得找不到平靜與安定,或尚未做好修行的准備,或覺得解脫道根本不可行。于是,我們便放棄了。
這時我們一定要非常小心,必須發揮更大的耐心與毅力。就如收網捕進大魚――我們得逐步地去感覺對待它的方式,小心翼翼、慢慢地將它收進來。之間的搏鬥並不太困難,因此不間斷地繼續收網。一段時間之後,魚兒終于累得停止掙紮,我們就能輕松地捉住它。通常,它就是這樣發生的,我們得練習逐步地收網。
除非正確修行 否則智慧不會生起
我們依此方式進行思惟。若在教法的理論層面,沒有任何特殊的知識或學問,我們便根據日常生活來思惟。使用已有的知識,從日常生活衍生的知識,對心而言是自然的;事實上,無論是否研究它,我們原本就具有心的實相。心就是心,無論是否學習過它。
所以我們說,無論佛陀是否出世,法爾如是,一切事物都依自己的本質而存在。這自然的情況不會改變,也不會無端消失,它就是如此。這就是「真實法」(sacca dhamma)或實相,若我們不了解這真實法,就無法辨識它。
除非我們能止住心,達到平靜,否則心還是會和從前一樣。因此,導師說:「只要持續做,持續修行。」我們可能會想「若我不了解,如何做呢?」除非正確地修行,否則智慧不會生起。
因此,我們說:「只要持續修行。」若能不間斷地修行,就會開始去想自己在做什麼,而認真地思考修行。
沒有事情能一蹴可幾 必須持續努力
沒有事情能一蹴可幾,因此開始修行時,無法看到修行的成果。猶如鑽木取火的例子,開始使勁地摩擦。他非常性急,不停地摩擦,卻沒有耐心。他想要有火,但火就是不出現,他感到氣餒,便暫停下來修行。然後再開始,但進展很慢,于是他又停下來。那時熱量都消退了,因持續的時間不夠久。
他一再摩擦,直到筋疲力盡,便完全撒手。他不只是疲累而已,而且愈來愈灰心,最後只得完全放棄,「那裏沒有火。」事實上,他做得並沒錯,只是一直沒有足夠得熱量來生火。火一直都在那裏,只是他並未貫徹到底。
這種經驗令禅修者在修行中感到氣餒,因此不停地從一種修行轉換到另一種。對每一個人來說都相同,爲什麼?因爲我們都立足于煩惱的基礎上。佛陀也有煩惱,但他有更多的智慧,當佛陀與啊羅漢身爲凡夫時,就和我們一樣;當我們是凡夫時,就無法正確地思考。
當渴望生起時,我們沒看見;當不渴望生起時,也沒看見。有時我們感到激動,有時又感到滿足;當不渴望時,我們同時有滿足與疑惑;當渴望時,它可能又變成另外一種滿足與困惑。一切就這樣混雜在一起。
無須依文解意研究 只須思惟自己的身心
佛陀教導我們思惟身體。例如:頂上的頭發、身上的毛發、指甲、牙齒與皮膚――這都是身體。看一看,我們就往這裏觀察。若看不清楚身體這些事物的實相,就無法對其它人有任何了解。我們無法看清別人,也無法看清自己。
若確實了解與看清身體的本質,那麼對于別人的疑惑就會消除。因爲每個人身與心的本質都相同,無須檢視世上所有的身體,就知道他們和我們都一樣。若具有這種了解,負擔就會減輕,否則所做的一切,都會演變成更沈重的負擔。
戒律也類似于此。當看戒律時,會覺得很困難,我們必須逐條遵守、研究,逐條檢視自己的修行。我們可能會想:「哦,那是不可能的!」我們研讀所有戒條複雜的字面意義,若只是依文解意,便可能會遽下結論,而說若要完全持戒,那是超出我們能力之外的事,因爲戒條實在太多了。
經典告訴我們,要以戒逐條檢視自己,並全部嚴格持守;我們必須全部知道並徹底遵守。這種說法就如同說,要了解別人就要徹底檢視每個人一樣。這是非常沈重的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我們只是依文解意。若只是照本宣科,便只得照此方式去做。有些老師就是如此教導――嚴格遵守教本所說,但這是辦不到的。若知道如何守護自己的心,就等同于遵守一切戒律的規定。
事實上,這種依文解意的研究態度,對修行毫無益處,甚至對解脫道喪失信心,這是因爲我們還不了解。若我們有智慧,就會了解這世上的所有人其實都等同于一個人,他們和這個人是相同的,因此只需要研究與思惟自己的身與心即可。若能洞見與了解自己身心的本質,就能了解所有人的身與心。如此一來,修行會變得比較輕松。
我們必須教導自己 無人可代勞
佛陀說,我們必須教導與指導自己――無人可以代勞。當我們研究與了解自己存在的本質時,就能了解一切存在的本質。每個人其實都一樣,都是同一個「品牌」,都來自同一家公司――只是膚色深淺不同而已!就如同兩個品牌的止痛劑,都能止痛,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兩者其實並無差別。
當你逐漸熟悉後,就會發現這看事情的方式會變得愈來愈容易,而將之稱爲「(逐步)感覺我們的方式」,我們就是如此開始修行的。我們變得擅長此道,堅持不懈,直到了解爲止。當了解生起時,就能洞見實相。
我們如此持續修行,直到對它有感覺爲止。經過一段時間後,靠著自己特殊的性向與能力,一種新的了解會生起,我們稱此爲「擇法」。七覺支③就是這樣在心中生起,擇法是其中之一,其它六覺知是正念、精進、喜、輕安、定與舍。
若我們研究七覺支,就會知道書上的說法,但還未看到真實的覺支。真實的覺支是由心中生起的,因此,佛陀給我們各種不同的教導。所有的覺者都教導離苦之道,他們教法的記錄,我們稱之爲理論的教導。這理論源自于修行,但如今卻只成了書本上的學問或文字。
正確修行 就可以見「法」
真實的覺支已消失,因我們不知道它們就在我們裏面,不了解它們就在自己的心裏。若它們生起,是因修行而生起,且能帶來深入「法」的洞見。這是指我們可以將它們的生起,當作修行正確的指標。若未正確的修行,它們就不會出現。
若正確地修行,就可以見「法」。因此,我們說要持續修行,逐步感覺自己的方式,且不停地探究。別以爲離開了這裏,你還能在別處找到要找的東西。
我有個資深弟子,在來此之前,曾在…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五章 閱讀自然之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