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和諧的正道
你有多自信,有多肯定,你在自己的禅修中嗎?這麼問很合理,因爲現在包括比丘與在家人都在教導禅修,因此可能會讓你們感到猶豫與懷疑。但你們若有清楚的了解,就能讓心平靜與安定。
你們應了解,八正道即戒、定、慧,「道」不外乎此。修行就是爲了讓「道」在心中生起。
讓呼吸自然進行 別強迫它變長或變短
坐禅時,我們被教導要閉上眼睛,別亂看東西,因爲現在要直觀內心。當閉上眼睛時,注意力就向內集中,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把感覺集中在那裏,將正念也放在那裏。當道支①處于和諧的狀態時,我們就能如實地看見呼吸、感覺、心與法塵。這裏我們將看到「焦點」,定與其它道支會在那裏和諧地彙集。
當你和他人同時坐禅時,想象你是在獨自靜坐,培養獨自靜坐的感覺,直到心放下一切外緣,只專注于呼吸爲止。若你一直想:「這人坐在這裏,那人坐在那裏」,就無法安靜下來,因爲心不會向內集中。抛開一切,直到感覺無人坐在身旁,直到空無一物,直到不再搖擺,對周遭的事物都不感興趣爲止。
讓呼吸自然地進行,別強迫它變長或變短,只要坐下來看著它進出。一旦心放下一切外緣,汽車的聲音或其它類似的東西就不會防礙你。色或聲,沒有任何東西會防礙你,因爲心不受理它們,會完全集中在呼吸上。
和諧出現時 心不再迷妄
若心是迷妄的,且無法集中在呼吸上,就深呼吸一口氣,盡可能吸進空氣,然後再吐盡,如此臉做叁次,然後重新調整注意力。此時,心會變得比較平靜。
心暫時靜下來後,不安與迷妄會再度生起,這是很自然的情況。當這情況發生時,就再一次深呼吸,將注意力重新建立在呼吸上,只要持續如此做。當這情況發生幾次之後,你就會熟悉它,心會放下一切外緣,正念便能穩固建立。
心變得愈來愈微細時,呼吸也會如此,感覺將變得愈來愈敏銳,身與心都會變輕。我們的注意力被鎖定在裏面――清楚地看見入息與出息,並清楚地看見一切法塵。在此將看見戒、定、慧一起出現,這就稱爲和諧的正道。當和諧出現時,心不再迷妄而成爲一體,這就稱爲「定」。
當心穩固地統一後 沒有任何法塵能打擾它
在觀察呼吸一段長時間後,它會變得很細微,呼吸的覺知也會逐漸停息只剩下純粹的覺知。現在要以什麼作爲禅修的所緣呢?就以這認識――覺知無呼吸的狀態,作爲所緣。無法預料的事可能會在此時發生,有些人會經驗到它們,有些人則不會。
若它們真的生起,我們應穩住並保持堅定的正念。有些人看到呼吸消失時會感到恐慌,怕自己會死。在此,我們應如實覺知當時的情況,只要注意呼吸消失,並以此作爲覺知的對象。
我們可以說心不動的狀態,是最穩固的定的形式。也許身體的感覺會輕到好象感覺不到一樣,會覺得有如淩空而坐。雖然這似乎很不尋常,你應了解它每什麼好擔心的,只要讓心安定下來即可。
當心穩固地統一後,沒有任何法塵能打擾它,想在這狀態待多久都可以。沒有痛苦的感覺來打擾,達到這個程度的定後,可隨時選擇離開它;但當出定後,是很舒服地出定,而非因對它感到厭煩或厭倦。我們出定,是因現在已經足夠,已感到很自在,沒有任何問題了。
若能發展出這種定,則坐叁十分鍾或一小時,心就那維持好幾天平靜與安定,當心如此時,是清淨的。無論經驗到什麼,都能從容面對與觀察,這是定的成果。
戒、定、慧各有其功能 輾轉相生
戒、定、慧各有其功能,這叁者就如一個循環,我們可在平靜的心中看見它們全部。當心安定時,因爲智慧與定力,它就有鎮定與自製。當心變得愈來愈鎮定時,就會愈微細,結果又反過來讓戒更清淨。當我們的戒更清淨時,這將有助于定的發展。當定穩固地安立時,又有助于智慧的生起。戒、定、慧就如此輾轉相生。
最後,正道變成一個,且隨時都在運作。我們應培植從正道産生的力量,因它能帶來洞見與智慧。
由定而來的樂 易産生執著
定能爲禅修者帶來許多利益或傷害。對無智慧的人而言是傷害,但對有智慧的人則是真實的利益,因爲它能引導至觀。
可能對禅修者造成傷害的是「安止定」②――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定。這種定會帶來大平靜,有這種平靜的地方就有快樂,有快樂時,對那快樂的貪欲與執著就會生起。此時,禅修者不想思惟其它事情,只想沈湎于愉悅的感受中。
當修行一段時間後,我們可能變得擅長如此,很塊就能入定。一旦我們開始注意禅修所緣時,心就那入定,不想再出來觀察任何事情,陷在那快樂中而無法自拔,這是個危險。
我們必須使用近行定③。在此我們入定,然後當心充分安定時,就出來看外在的活動④。以定心去看外在的活動,將能産生智慧。這很難理解,因爲它很象一般的思考與想象。
當思考存在時,我們可能會認爲心是不平靜的,但事實上這思考是發生在定中。雖然有思惟,但它不會防礙定。提起思考,是爲了思惟它,這不是妄想或臆測,這思惟是從平靜的心生起,這就稱爲「在定中覺,在覺中定」。若它只是普通的思考與想象,心就無法平靜,而會受到幹擾。
我現在說的並非一般的思考,它是思惟(觀),智慧就從這裏出生。
心入定而完全無知覺 即是邪定
因此,有正定與邪定。邪定是心入定,而完全無知覺。你可以坐兩個小時或一整天,但心並不知道它到過哪裏,或發生什麼事。有定,但僅此而已,就如一把使用不到的利刃,這是種受蒙蔽的定,因爲缺少覺知。禅修者可能會認爲自己已達到究竟,因此無須費心去尋找其它東西。定在這層次可能成爲敵人,因爲缺少對與錯的覺知,所以智慧無法生起。
若是正定,無論定境多深,都一定有覺知,它充滿正念與正知。這是能生出智慧的定,人們在此不可能會迷失,禅修者應了解這點。少了這覺知你將無法成功,它從頭到尾都必須存在,這種定才沒有危險。
正定開發出來時 慧隨時可能生起
你們可能會質疑,慧如何從定生起。當正定被開發出來時,慧隨時都有機會生起――在一切姿勢中。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受觸,或心經驗法塵時,心都完全覺知那些法塵的真實本質,不會追逐它們。
當心有智慧時,就不會撿擇,無論在任何姿勢,都能完全覺知樂與苦的出生。我們能放下這兩者,不會執著,這才是正確的修行,在一切姿勢中都應該如此。
「一切姿勢」不僅指身體的姿勢,同時也指心,隨時都對實相具有正念、正知。當定被正確開發時,智慧就會如此生起。這是「觀」――對實相的覺知。
有粗與細兩種平靜。來自于定的平靜是粗的,當心平靜時會有快樂,它便以這種快樂爲平靜。但快樂與痛苦都隸屬于「有」與「生」的領域,只要我們仍執著快樂,就不可能從生老病死中解脫。因此,這種的快樂不是平靜,平靜也不是快樂。
另一種平靜,是來自于智慧的平靜。在此平靜與快樂不會混淆,我們了解智慧之心――思惟並覺知快樂與痛苦――才是平靜。從智慧生起的平靜,能了解快樂與痛苦的實相。心不會執著那些狀態,它超越它們而生起,這才是所有佛教徒修行的真實目標。
[注釋]
①道支:即指八正道。
②安止定(absorption Samadhi)即心完全專一的狀態,又稱爲「禅那」,包括四色界禅與四無色界禅。安止定是相對于近行定(upacara Samadhi)而言,安止定的禅支強固,定心可以持續不斷,而近行定是指接近安止的定,其禅支尚未強固,定心無法長期持續。
③參見注②。
④「外在的活動」是指所有法塵的活動,它是被拿來和安止定的內在活動作對比,在安止定中,心不會「出來」接觸外界的法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