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物!爲何我們必須構設這些東西?因爲它們並非真的存在。
類似「僧侶」與「在家人」的概念,也是約定俗成的,我們創造它們,因爲它們並非真的存在。這就如一個空盤子——你可以放任何想放的東西,因爲它是空的,這是世俗谛的本質。男人與女人都只是世俗的概念,和我們周遭一切事物相同。
心不再被世間苦難拖累 修行便結束了
若你了解世俗的真相,就可以得到平靜。但若你們相信人、生物、「我的」、「他們的」等是不變的實體,則無可避免地會爲它們哭或笑。若將這些東西當作我們的,就永遠會有痛苦,這是邪見。
我們都迷失在世俗谛中,所以,比丘們會在葬禮中唱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因爲那是實相。有任何東西是出生之後不會消滅的嗎?人出生之後就會死亡,情緒生起後就會消退。你們曾看過有人連哭叁、四年的嗎?你們可能看過有人頂多哭一整夜,然後眼淚就流幹了。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偈誦是如此說的。若我們了解有爲法,並因而止息他它們,那就是最大的快樂。這是真正的功德,讓有爲法止息,止息「衆生」的重擔,超越這些事之後,人就能看見無爲法。這表示無論發生什麼事,心都不會對它造作,沒有任何事能讓心失去平衡。你還能期待什麼?這就是終點與結束。
佛陀教導事物的實相,我們供養與聞法的目的,就是爲了追尋與了解這個。若我們了解,就無須去研究觀禅,它自己會發生。「止」與「觀」的生起,和其它因緣法一樣,都有其因緣。覺知的心超越這些事,已達到修行的頂點。
我們的修行、探索,就是爲了超越痛苦。當「取」結束時,「有」的狀態就跟著結束;當「有」的狀態結束時,就不再有「生」與「死」。當事情順利時,心不欣喜;當事情不順利時,心也不悲傷。心不再被世間的苦難所拖累,因此修行便結束了。這是佛陀教導的根本原則。
佛陀教導「法」,是要讓人使用的,甚至當人臨終時,也有「寂滅爲樂」的教導。但我們缺不平息有爲法,相反地還執著它們,並爲其哭泣,就這樣迷失在有爲法之中。天堂、地獄與涅槃,都是在這裏找到。
佛陀的一切教法 都和心有關
人們通常對世俗谛無知,認爲事物都依其自性而存在。當書上說,樹、山、河等都是「無執受行」時,這就是將事情簡化,因爲它們無關痛苦——如同世間根本沒有痛苦。
這只是「法」的表皮,若根據勝義谛來解釋,就會了解這些都是人的貪欲在作祟。當人們會爲了一根細針而打小孩時,你怎麼能說事物無力造成事件,說它們是「無執受」的?無論是個盤子、杯子或一塊木板——心緣取這一切事物,只要看看若有人將其中一樣砸碎會發生什麼事,你就知道了,一切事物都可能如此影響我們。完全覺知這些事是我們的修行,審視那些有爲與無爲、執受與非執受的事。
誠如佛陀所說,這是「外在教法」的一部分。有次佛陀在一座樹林裏,他拾起一把樹葉問比丘們:「比丘們,我手上的樹葉和森林裏的落葉相比,何者較多?」
比丘們回答:「世尊手上的樹葉比較少,森林裏的落葉顯然比較多。」佛陀便說:
同樣地,比丘們!如來的全部教法很淵博。但他知道的許多事和事物的本質無關,它們和離苦之道並非直接相關。「法」有許多面向,但佛陀真正希望你們做的,是去解脫痛苦,去探索事情,放下對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貪愛與執著。停止執著這些事,你們就能解脫痛苦。
這些教導就如佛陀手上的樹葉,你並不需要很多,只要一些就夠了。至于其他的部分,無須杞人憂天。就如廣袤的大地充滿青草、土壤、高山與森林,上面並不乏岩石與卵石,但這些岩石全部加起來,也不及一顆寶石的價值。
佛陀的「法」就像這樣,你並不需要很多,一切外在教法,其實都和心有關。無論你研究叁藏、阿毗達磨或任何東西,別忘了它來自何處。
最好禅修的地方 就在你心裏
談到修行,你真正唯一需要的是由誠實與正直開始,無須大費周章。你可能未研究過叁藏,但還是認得出貪、嗔、癡,不是嗎?你從哪裏學習這些事?必須讀叁藏或阿毗達磨才會知道貪、嗔、癡嗎?那些事早就存在你的心裏,無須去書裏找尋它們,佛法就是爲了探索與斷除這些事。
讓覺知從你的心中自然散發出來,你就會正確地修行。若你想看火車,就去中央車站,無須沿著北線、南線、東線與西線遊遍全程,去看所有的火車。若你想看每輛火車,那最好在大中央車站等。那是一切火車的終點站。
有些人對我說:「我很想修行,但不知如何做。我不適合研究經典,我老了,記不住東西。」只要看這裏,就在「中央車站」,貪、嗔、癡都在這裏生起。只要坐在這裏,就會看見一切生起,就在此修行,因爲你就被困在這裏。世俗法在此生起,「法」也在此生起,任何地方都能修行佛法。
很早以前,我因不知如何修行,一直害怕自己修錯了,故而四處行腳找尋老師。我經常從一山到另一山,從這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直到停下來省察爲止。現在,我了解我在做什麼。我過去一定很笨,因爲當我四處行腳找地方禅修時,並不了解最好的地方就在我的心裏。
一切你想要的禅定,都在你的心裏,所以,佛陀要說:「智者自知。」以前我讀過這些文字,但當時並不了解其義。我四處行腳尋找地方禅修,最後在即將力竭而死時才停下來,那時才發現正在尋找的東西,就在我的心裏。因此,現在我才能告訴你們這點。
愈忽視修行 心愈往下沈淪
有些人可能會說你們無法在家修行,因那裏有太多障礙。果真如此,那麼連吃飯、喝水都可能會變成障礙。若吃飯是修行的障礙,那就不要吃!有些人可能會說,身爲在家人無法修行,因周圍太擁擠了。若你住在擁擠的地方,就觀察那個擁擠,你能使它開闊。心已被擁擠迷惑,因此訓練它覺知擁擠的實相。
你愈忽視修行,就愈不重視上寺院聞法,心就愈向下沈淪,像只青蛙進洞。有人拿鈎子來,青蛙就完了,它們毫無機會,只能坐以待斃。因此,別讓自己鑽進牛角尖——有人可能拿鈎子把你鈎上來。
在家裏被兒孫煩擾,你甚至比青蛙還慘!你不知如何脫離這些事。面臨老、病、死,你該怎麼辦?這些都是來抓你的鈎子,你能逃到哪裏去?
全神貫注在子女、親屬與財産上,這就是我們內心所處的困境,不知如何放下它們,沒有戒或慧的幫助是無法解脫的。當色、受、想、行、識造成痛苦時,你總是被困在其中。這痛苦爲何會生起?若不觀察,你永遠不會知道。若快樂生起,你只會陷入在其中而沾沾自喜,不會問這快樂從何而來。
在任何地方皆可修行 因爲心總跟著你
因此,改變你的了解,便可在任何地方修行,因爲心總是跟著你。坐著時若有好的想法,清楚覺知它們;若有壞的想法,也清楚覺知。躺著時也是如此,只要觀察自己的心。
佛陀的教法告訴我們,要觀察自己,別追求時尚與迷信,所以他說:
戒帶來幸福,戒帶來財富,戒帶來涅槃。因此,要持戒清淨。②
「戒」是指我們的行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別期待天神會爲你做什麼,或天使與護法神會保護你,或吉時吉日會幫助你。這些事都是不真實的,因此別相信它們,若相信就會痛苦。你會一直等待良辰吉日,或天使與護法神的幫助,你只會痛苦。觀察自己的身與口,觀察自己的業。做善事,就會有善報;做壞事,則會有惡果。
若你了解,善與惡、對與錯都存在你心裏,就不必去其他地方找尋它們,只要在它們生起的地方尋找即可。若在這裏掉東西,就得在這裏找回來。即使你一開始找不到它們,仍得持續在遺失的地方尋找,但通常我們在這裏遺失,卻到別處尋找,何時才找得到呢?善行與惡行都存在你們的心裏,只要持續在那裏尋找,有天一定會看得到。
衆生都依自己的業而活,什麼是「業」?人們太容易受騙了,若你做壞事,他們說魔王(yama)就會就會將它記在簿子上,當你到達那裏時,他便拿出簿子審問你。你害怕死後的魔王,卻不知道魔王就在自己心裏。若你做壞事,即使是獨自偷偷摸摸地做,魔王也都知道並把它記下來。你可能做得很隱秘,完全沒被人看見,但「你」看見了,不是嗎?魔王統統都看見了,絲毫沒有遺漏。
你們有人偷過東西嗎?我們之中可能有少數人做過賊。我們都知道自己的意圖,行惡就會有惡果,行善則會有善報,你無處可躲。即使別人沒看見,你也一定看得到自己,即使躲進深洞裏,你還是找得到自己。你不可能犯下惡行,卻能僥幸逃得過惡果。
同樣地,你爲何不看看自己的清淨行爲呢?平靜與激動、解脫與束縛,你全都看見,我們清楚看見這一切。在佛教中,一定要清楚地覺知自己的一切行爲。我們不會如婆羅門,進到你家裏說:「願你健康快樂,願你長壽。」佛陀不會如此說。疾病如何能說一說就消除呢?
佛陀對待疾病的方式是說:「在你生病之前,發生過什麼事?是什麼導致你生病?」然後,你告訴他事情的經過。「哦!它就是如此,是嗎?服這貼藥試試看。」若那貼藥無效,他就會開另外一帖。這方法很可靠,完全合乎科學。
至于婆羅門,他們只是在你的手腕上綁一條線,然後說:「好,要幸福,要健康!在我離開後,你就立即起身,去吃頓豐盛的大餐。」無論你付他們多少錢,病還是不會好,因爲他們的方法沒有科學的基礎,但人們就喜歡相信這一套。
了解一切都是有爲法 就能自在
一切事物只是如實存在,它們本身並不會造成痛苦。就如一根尖刺,它會讓你痛苦嗎?不,它只是一根刺,不會招惹任何人,但若你站到它上面,就會痛苦。
刺只管自己的事,它不會傷害人,那是因爲我們自己,所以才會有痛苦。色、受、想、行、識——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如實存在,是我們去找它們的碴兒,若打它們,它們就會回擊我們;若不理會,它們並不會防礙任何人,只有狂妄的醉漢才會找它們的麻煩。
你若認爲「我很好」、「我很壞」、「我很棒」或「我很差」,那都是錯誤的想法,若能了解這些想法都只是各種有爲法,那當別人說「好」或「壞」時,你可以很自在。只要你還將它們看成「我」和「你」,就會如有大黃蜂嗡嗡地飛來叮你,大黃蜂來自它們的叁個窩——身見、疑或戒禁取③。
佛陀只帶你到解脫道的起點 其他的必須靠自己
一旦深入觀察世俗谛與有爲法的真實本質,「我慢」就無法獲勝。其他人的父母就如自己的父母,子女就如自己的子女;看其他人痛苦,就像是自己痛苦。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和未來佛面對面,它並不是那麼困難。所有人都是同舟一命,然後天下就會太平。若你想等到未來佛彌勒尊者降世,那就別修行,你大概可以一直混到看見他(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但他可沒那麼瘋狂,會收這種人做弟子!
許多人就只會懷疑,若對自己不再懷疑,則無論別人怎麼說你,都不會在乎,因爲你的心已放下,它是平靜的。平息了有爲法,你不再執著修行的形式——那老師差勁、那地方不好、這是對的、那是錯的。沒有這些事,這些想法都被消彌了,你和未來佛面對面。那些只會合掌祈求的人,永遠到不了那裏。
這就是修行。佛陀只帶領你到解脫道的起點,「如來只是指出道路」。以我而言,他只教導這麼多——就如我教你們的——其他的全靠我自己。我只能帶領你們到解脫道的起點,現在,就看你們的了。
〔注釋〕
①教導(pariyatti):學習、教法與聖典,是指佛教的理論層面。此字通常和另兩個佛教層面有關——行道(patipatti)與通達(pativedka)。因此,順序是學習→行道→通達。
②這是傳統受戒尾聲,以巴利語說的句子。
③身見(sakkayaditthi)、疑(viccikiccha)與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是十結(samyojana)中的前叁結,是將心綁在生死輪回中的煩惱,斷除這叁結即名爲「入流」——四沙門果中的初果。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十五章 趨向無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