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痛苦的因,彷佛四處在尋找它。人們心裏想追求快樂,但他們的心卻製造許多痛苦。只要如此觀察就夠了,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爲不知道苦。我們不知道苦,不知道苦因、苦滅,以及滅苦之道。就是因爲如此,人們才會那樣做。
這些人都有邪見,卻不認爲這是邪見。一切會造成痛苦的說法、信念或作法都是邪見,若不是邪見,就不會造成痛苦,我們也完全不會執著快樂、痛苦或任何情況,而會讓事情如流水般順其自然,我們不會去控製它,只會讓它順著自然的路徑流動。
法流就像這樣,但無明的心流卻試圖在邪見的形式下抗拒「法」。它雖然四處流動,能到處指出他人的邪見,卻看不見自己的邪見。這點值得深入探討。
多數人都還被困在痛苦中,在輪回中流浪。若出現疾病或疼痛,只會想到如何消除它,希望它盡快停止,而不會認爲這是諸行的正常方式。人們無法接受身體的變化,想盡辦法要消除身體的病痛,然而最後還是輸了,無法打敗實相。一切終歸壞滅,這是人們所不願正視的。
見法、知法、修法、正法 才能放下重擔
修行最殊勝的事,就是領悟「法」。爲何佛陀必須要長養一切德行④呢?如此他才可能領悟「法」,並讓其他人也都能見法、知法、修法與證法——如此一來,他們才能放下重擔。
快樂與痛苦的生起,都一定要有個自我,要有「我」和「我的」的表象。若這些事一生起,心立即趨向勝義,就能去除表象,除去對那些事物的喜歡、厭惡與執著。就如遺失珍愛的東西,當重新找到它時,我們的不安就會消失。當培養「法」的修行,而達到「法」、見到「法」後,每次一遇到問題,我們就能立即當下解決問題,它完全消失、放下、解脫。
我們爲何仍無法到達、放下?那是因爲未清楚地看見過患,我們的認識是有缺陷的。若佛陀和阿羅漢弟子們一樣清楚地知道,就一定會放下,而問題也會毫無困難地完全解決。
當你的耳朵聽到聲音時,就讓它們做自己的工作;當眼見色而執行功能時,就讓它們如此做;當鼻嗅香時,讓它做自己的工作;當身觸受時,讓它執行其自然功能。若我們只讓感官執行其自然功能,問題怎麼會發生?根本不會有問題。
同樣地,那些屬于表象的事物,就讓它們歸于表象,並認出何者爲勝義。只要做個「覺知者」,覺知而不固著,覺知並讓事物回歸自然。
要覺知「法」,你們必須以此方式覺知,換句話說,以超越痛苦的方式覺知。這種知識很重要:覺知如何做事、如何使用工具,以及覺知一切世上各種科學,都有它們的位置,但那並非最高的知識。必須以我在此所解釋的方式去覺知「法」,無須先知道太多,對于「法」的修行者而言,只要這樣就夠了——覺知,然後放下。
你知道,這並非說必須死後才能超越痛苦,因爲你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你知道表象和勝義,就在此修行,就在此生覺悟。
當我們堅持自己是對的 便已走入邪見
你可能會好奇:「爲何阿姜一直說這個?」除了實相之外,我還能教什麼?但雖然它是實相,也不要緊抓著它!若你們盲目地執著它,它就會變成謬誤。這就如抓住一只狗的腳,若你不放手,狗就會團團轉,並且咬你。
試試看,若不放手,你一定會被咬。表象的世界也是如此,我們依照世俗法生活,若將它們抓得太緊,它們就會帶來痛苦。只要放手,讓事情過去。
當我們堅持自己一定是對,因而拒絕對其他任何事或人開放時,就是走錯了,已走入邪見。當痛苦生起時,它從哪裏生起?就從邪見生起。
因此我說「要空,不要執著」。「對」只是另一個假說,只要讓它通過;「錯」則是另一個表象,只要隨它去。若你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別人卻說你錯,別爭辯,只要放下,一旦覺知就放下,這是正道。
通常情況並非如此,人們彼此互不相讓,那就是爲何有些人,甚至連修行人,都無法覺知自己的原因。他們可能會說些愚不可及的話,卻自以爲很聰明,或說些讓別人聽不下去的蠢話,而自以爲比別人更聰明。有些人連「法」都聽不進去,卻自以爲很精明,自己才是對的,他們只是在宣稱自己的愚蠢罷了!
任何漠視無常的言語 皆非智者之言
所以,智者說:「任何漠視無常的言語,皆非智者之言。而是愚者之言。那是困惑之言,是不知、痛苦即將在那裏生起的人所說。」例如,假設你明天決定去曼谷,有人問你:「你明天要去曼谷嗎?」你回答:「我想去曼谷。若無耽擱,我可能會去。」這就稱爲心中有「法」的言語,是心存無常之言,有考慮到實相——世間短暫與不確定的本質。你不會脫扣就說:「是的,我明天一定會去。」
不只于此,修行變得愈來愈細微。若你未看見「法」,明明是錯的,卻可能自以爲對。其實字字句句都偏離實相。簡單來說,我們所說或所做的任何事,凡是會造成痛苦的,就應被視爲邪見,那是愚癡與無明。
大多數的修行人並不如此思惟,凡喜歡的就認爲是對,他們只相信自己。若收到一個禮物、一個頭銜、一次晉升或一句贊美,就認爲很棒,並因而驕傲與自大。他們不會思惟:「我是誰?這個好是好在哪裏?它來自何處?別人也是同樣的嗎?」
學習在當下 解決自己的問題
佛陀教導我們,應以平常心處事。若不認真考慮這一點,愚癡仍會深埋在我們心底——我們依然會被財富、地位與名聲所蒙蔽。我們由于它們而變成另一個人:認爲自己比以前更好,自己是特別的。
事實上,人其實並沒有什麼,無論我們怎樣,都只是表象。人移除表象,看見勝義,就會了解那裏並沒有任何東西。只有普遍的特征——開始時出生,中間變化,最後滅去。若看見這點,問題就不會生起,我們就會知足與平靜。
只有當我們如五比丘一樣思考時,麻煩才會生起。他們起先遵從老師的教導,當老師改變修行時,卻無法了解他。他們認定佛陀已放棄,且回複放縱。我們可能也會如此做,執著舊方式,並認爲只有自己才對。
因此我說:修行,同時也要觀察修行的結果,特別是在你拒絕遵循老師或教法,雙方有沖突時。無沖突時,事情都很順暢;在有沖突與不順暢時,你就製造出自我,並讓事情僵化,執著己見,這是「見慢」(ditthimana)。即使是對的事,若執著它,拒絕對任何人讓步,那它也會變成錯的。固執正確只是生起自我,而沒有放下。
這點帶給人很多麻煩,除了那些了解的修行人之外。若能了解,且是個機敏的行者,你們的反應是即時的,二話不說就放下。執著一生起,便立即放下,能迫使心當下就放下。
你們必須了解這兩種功能的運作:執著與抗拒執著。你們每經曆一次法塵,就應觀察這兩種功能的運作。只要看著它們,經常如此思惟與修行,執著就會減輕,變得愈來愈少。正見增長,邪見逐漸消退;執著減少,不執著會生起,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如此。
請深思這點,學習在當下解決自己的問題。
〔注釋〕
①五比丘是佛陀成道後,初轉*輪所度化的五位弟子——憍陳如、跋提迦、衛跋、摩诃那摩、阿說示。他們原是淨飯王選出隨侍悉達多太子學道的人,與太子共修苦行。悉達多以六年苦行未能達到解脫,所以放棄苦行,追求中道,接受牧女乳粥的供養。憍陳如等人以爲悉達多退失道心,遂離開他而赴鹿野苑苦行林繼續苦修。悉達多成道後,因念此五人當先度說,故至鹿野苑爲說四聖谛、八正道等法。五人最終放棄苦行,追隨佛陀出家,佛教僧團于焉成立。
②「色無常、受無常、想無常、行無常、識無常」,這些偈誦是早課的一部分。
③勝義(paramattha),又作第一義、真實,是指事物基于其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是最終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單位,由親身體驗、如實地分析而知見的究竟法。如「男人」、「女人」看似實有(世俗谛),其實只是由無常的名、色過程所組成的現象,無一可以執取(勝義谛)。
④一切德行是指十波羅蜜,參見第七章注①。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十四章 勝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