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十一章 空經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苦、樂兩端,造成我們輪回生死的心。

  空經法師覺悟了實相,掌握修行的心要,就如人捉住了蜥蜴的尾巴。

  對所有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只有這顆心最重要,所以要修心。那麼,我們要如何訓練它呢?藉由持續保持正念、正知,我們就能覺知心。這個「覺知者」超越心一步,它能覺知心的狀態,覺知「心就只是心」的人,即使「覺知者」。

  「覺知者」在心之上,因此能照顧心,教導心覺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最後每件事都會回到這顆攀緣的心上,若心陷入攀緣中,就會失去覺知,修行也將沒有結果。

  因此,我們應訓練這顆心去聞法與培養「佛」,培養清楚而光明的覺知,它存在于一般心之上,並超越它,覺知內在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要以「佛」一字來禅修,如此才能覺知心內之心。只要觀察心的一切活動,無論好與壞,直到「覺知者」了解心就只是心,不是「我」或「人」爲止,這就稱爲「心隨觀」④。依此方式來看,我們就會了解,心是無常、苦與無我的。

  我們可以歸納如下:心是認識有別于心的六塵者,「覺知者」如實覺知心與六塵兩者。我們必須經常使用正念來淨化心,衆生都有正念,甚至連貓捉老鼠,或狗吠某人時都有,這是種正念的形式,但它並非如法的正念。

  衆生都有正念,但它有不同的層次,就如看東西有不同的層次一樣。例如,當我告訴人們觀身時,有些人說:「身體有什麼好觀的?每個人都可以看見它——頭發、指甲、牙齒與皮膚,我們早就看過了。那又怎樣?」

  以「心眼」去看 身體裏的身體

  人們就是如此。它們的確可以看見身體,但看到的是錯誤的,他們並未以「佛」或「覺知者」去看,只是以平常的方式看見身體,只看見它的外表。只看見身體並不夠,若只是如此會有麻煩,你們必須看見身體裏的身體,如此事情才會變得比較清楚。

  只看身體,你們會被它愚弄,被它的外表給迷惑,未看見無常、苦與無我,貪欲⑤會生起,你會著迷于色、聲、香、味與觸。這種看見只是以世俗的肉眼看見,會讓你産生愛與恨,且有好惡的分別。

  佛陀教導我們,必須以「心眼」去看,看見身體裏的身體。若你真的看進身體裏去……嗯!真的很惡心。今天的和昨天的東西都混在那裏,你分不清什麼是什麼。這樣看比用肉眼看清楚多了,瘋狂的肉眼只看它想看的東西,我們應以心眼、慧眼去觀。

  這是能根除五蘊——色、受、想、行、識執著的修行,根除執著就是根除痛苦,痛苦就在這裏,在執著五蘊處生起。五蘊本身並非是苦,只有執著它們爲自我——那才是苦。

  若透過禅修,看清這些事物的實相,痛苦就會像螺絲釘或螺栓一樣松開。當螺栓松開後,它就會退出來。心的松脫也是如此,它會放下,從善惡、名利與痛苦的迷執中退出。

  若我們不知這些事物的實相,那就如隨時在絞緊螺絲釘,它變得越來越緊,直到摧毀你,讓你痛苦不堪爲止。當你覺知事物的實相時,就是在松開螺絲釘,以「法」的語言來說,我們稱此爲生起「厭離」。你變得厭倦事物,並放下對它們的迷戀。若能如此松開,就能等到平靜。

  人們只有一個問題——執著的問題

  人們只有一個問題——執著的問題。就因這件事,人們互相殘殺。一切問題,無論是個人、家庭或社會的問題都根源于此。其中沒有贏家,他們互相殘殺,但到頭來沒人得到任何東西。得失、毀譽、稱譏、苦樂——這些都是世間法,它們吞噬了世間衆生,是麻煩製造者,若不省察它們的真實本質,就會痛苦。

  人們甚至爲了財産、地位或權力而殺人,爲什麼?因爲他們將這些事看得太重要了,他們被任命爲某個職位,如村長,就樂昏了頭,在被任命後,變得醉心于權力。若老朋友前來拜訪,他會說:「別常來這裏,現在的情況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佛陀教導我們要了解財産、地位、贊美與快樂的本質,當他們出現時,接受它們,但要順其自然,別被它們沖昏頭。若你無法真正了解這些事,就會受到權力、子女與親屬等的愚弄!若你清楚了解這些事,就會知道它們都是無常的「行」。若執著它們,它們就會變成煩惱。

  人們剛出生時,只有「名」與「色」而已,之後我們才爲他加上「王先生」或「林小姐」等名稱,這是依據世俗法而爲。此外,還會有「上校」或「醫生」等頭銜。

  若我們並非真的了解這些事,便會認爲它們是真實的,並執著它們;執著財産、地位、名稱與階級。若你有權力,就可頤指氣使:「將這人抓去處決,將那人抓去關起來。」階級帶來權力,「階級」一詞正是執著之所在。

  只要人們得到階級,就開始發號施令;對或錯,全憑心情行事,因此一再犯同樣的錯誤,偏離真實的道路愈來愈遠,了解「法」的人不會如此表現。若你擁有財産與地位,就讓它們只是財産與地位,別讓它們成爲你或你的身分,只要善加利用來履行職責即可,然後就放下。你還是你,沒有改變。

  培養內在的「戒法」才是真正護持佛教

  佛陀就是希望我們如此了解事情,無論接收到什麼,心都不會對 它添油加醋。他們任命你爲市議員:「好的,我就是個市議員……但其實我不是。」他們任命你爲議長:「當然,我就是議長,但其實我不是。」無論他們如何對你,都只要:「好的,我是,但其實我不是。」

  最後,我們到底是什麼?我們最後都一定會死,無論它們怎麼做,最後都相同。你能說什麼?若你能如此看事情,就能屹立不搖並真正知足,什麼都沒改變。

  這是不被事情愚弄的方法,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切都是諸行。沒有任何事能誘使如此的心去構設與攀緣,引誘它進入貪、嗔、癡之中。

  這才是對佛教真正的護持,無論你是處于被支持者(僧伽)或支持者(在家衆)之中,請仔細思惟這點。培養你內在的「戒法」⑥,這是護持佛教最穩當的方式。以供養事物、臥具與醫藥來護持佛教也很好,不過這種供養只能達到佛教的表層而已。

  樹有樹皮、邊材與心材,這叁部分缺一不可,心材依賴樹皮與邊材,邊材則依賴樹皮與心材,它們互相依賴而存在,就如同戒、定、慧的教法。戒讓你的身、口業保持正直,定令內心安住,慧則徹底了解一切諸行的本質。研究這個,修行這個,你就能以最深入的方式了解佛教。

  若不了解這些事,你就會被財産、階級或接觸到的任何事物給愚弄。我們必須考慮讓自己的生活與教法一致,應省察這世上的一切衆生,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們就如他們,他們就如我們。他們一如我們同樣擁有快樂與痛苦,並沒有任何不同。若我們能如此省察,平靜與了解將會生起,這是佛教的基礎。

  [注釋]

  ①沙門(samana):意譯息惡、息心,即出家求道者。阿姜查通常將它翻譯成「平靜的人」。

  ②六塵:六種感官所對之境,即色、聲、香、味、觸、法。

  ③智見(nanadassana):洞察四聖谛的智慧與洞見。

  ④心隨觀(cittanupassana):即四念處(身、受、心、法)之中的心念處。禅修者安住于心,就自己內心的情況持續思惟觀察,觀心是無常、苦、無我的,以破除心爲「我」的妄見。

  ⑤貪欲(kamacchanda):愛欲、貪欲、五蓋之一。

  ⑥戒法(sila-dhamma):泛指佛陀所製之律法,在個人的層面,系指「戒與實相(慧)」。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十一章 空經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