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四聖谛
人們想要達到涅槃 卻不願踏上解脫之道
如今我當老師已好幾年了,也經曆過許多困難的考驗。現在巴蓬寺大約有四十座分院①,但至今我仍有難以教化的信衆。有些人知道如何修而不肯修,有些人不知道也不設法尋找,我真拿他們沒辦法。爲何會有這種人?無知就已經夠糟了,即使我告訴他們,他們也不肯聽,我不知還能怎麼做。
人們對他們的修行充滿困惑,一直都在懷疑,都想達到涅槃,卻不願踏上解脫道,那是矛盾的。當我告之要禅修時,他們若不是會恐慌,就是想睡覺,大都只想做我不教的事。當我告訴其他法師時,原來他們的弟子也是如此,這是身爲老師的痛苦。
我今天送給你們的教導,是能在此世、當下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人說他們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沒時間修行。「我們能做什麼?」他們問。我告訴他們禅修就如呼吸,工作時呼吸,睡覺時呼吸,坐下來時也呼吸。我們有時間呼吸,因爲我們了解呼吸的重要。同樣地,若了解禅修的重要,我們就會找到時間修行。
知道滅苦之道 就能解決問題
你們曾痛苦嗎?曾快樂嗎?實相就在其中,那裏就是你們應修行的地方。是誰在快樂?是心在快樂;是誰在痛苦?是心在痛苦。它們從哪裏生起,就在那裏消逝。這些事物的因是什麼?這是我們的問題。若我們知道苦、苦因、苦滅與滅苦之道,就能解決問題。
有兩種苦:一般的苦與特別的苦。一般的苦,是諸行本具的苦——站著是苦,坐著是苦,躺著也是苦,即使佛陀也經曆這些事。他經曆舒適與痛苦,但知道它們本質上是諸行,知道如何透過了解它們的真實本質,以克服這些自然的苦受與樂受。因爲了解這「自然之苦」,所以那些感受不會擾亂他。
最重要的苦是第二種苦——特別的苦,是從外在衍生而來的苦。若我們生病,可能必須找醫生打針,當針刺進皮膚時會有點痛,那很自然。當針拔出來後,疼痛就消失了。這就如一般的苦,沒有問題,每個人都會經曆它。特別的苦是從「取」②當中生起,就如以充滿毒液的針頭注射,它不再是一般的疼痛,而是種會致命的痛苦。
不知「諸行無常」的邪見,是另一個問題。有爲法③是輪回的領域,不希望事情改變——若我們如此想,就一定會痛苦。若認爲身體就是「我們」或是「我們的」,當看到它改變時,我們就會害怕。假設失去某樣東西,若認爲它真的是我們的,就會爲此而憂傷。若我們不了解它是遵循自然法則的有爲法,就會感到痛苦。
但你們若只吸氣而不吐氣,能活得了嗎?有爲法一定就如此自然地改變。看見這點,就是看見「法」,看見無常、變化。我們依賴這變化而活著,當知道事情的實相時,就能放下它們。
「法」的修行是 開發對實相的了解
「法」的修行是開發對實相的了解,以使痛苦不再生起。若我們錯誤地思考,就是在和世界、「法」、實相作對。假設你生病必須入院,多數人想的是:「請別讓我死,我希望趕快好起來。」這是錯誤的想法,它會帶來痛苦。
你必須這樣想:「若我康複,就康複;若會死亡,就死亡。」這才是正確的想法,因爲你無法完全控製諸行。若如此想,則無論你將死亡或康複,都不會走錯路,無須擔心。一心渴望康複與恐懼死亡——這是不了解諸行的心。你應想:「若我康複,那很好;若未康複,那也無妨。」我們就如此地讓自己了解實相。
佛陀清楚地看見這一切,他的教導一直都切合時宜,永遠不會過時,至今仍然和過去一樣真實。只要講這教導謹記在心,我們就能獲得平靜與喜悅的回報。
他的教導中有對「無我」的省察:「這既非我自己,也非屬于我所以。」但人們因貪著自我的概念,而不喜歡這種教導。這就是痛苦的起因。
無論心是快樂或悲傷 都別上當
一位婦人問我如何對治憤怒。我告訴她,下次生起時將鬧鍾轉上發條放在面前,然後給自己兩個小時,讓憤怒離開。若那真的是「她的」憤怒,也許就能如此地叫它離開:「兩小時之內給我滾蛋!」
但它並不真的聽令于我們。有時過了兩個小時,它還在那裏;有時不到一小時,它就不見了。執著憤怒爲個人所有,會造成痛苦,若它真的屬于我們,它就必須服從我們。它不服從我們,就表示我們,就表示那只是個騙局,不要上當。無論心是快樂或悲傷、愛或恨,都別上當。一切都是騙人的!
當你憤怒時,那個感覺是好的或不好的?若感覺不好,你爲何不將它抛開?當它執著時,你怎能說自己是明智的?從你出生那天起,這顆心騙你生氣了多少次?有時它甚至可能引起全家爭吵,或害你整晚哭泣。但你仍持續地發怒,依然陷入執著與痛苦,若未看見痛苦,你就會繼續痛苦下去。若你看見憤怒的痛苦,那麼就抛開它。若你不如此做,它就會繼續無限期地引發痛苦,輪回的世界就是如此。若我們知道真相,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佛陀的教導裏說,沒有比看見「這既非我,亦非我的」更好的解決痛苦的方法。這是最棒的方法,但我們通常都不關心這點。當痛苦生起時,我們只會哭,而從未從它身上學到任何東西,我們必須好好地看看這些事,以長養覺性(Buddho)——「覺知者」。
你無法 在書架上找到「法」
現在,我打算給你們一些經典之外的「法」。多數人讀經卻未見「法」,可能是誤解或不了解。
假設兩個人同行,看見一只雞與一只鴨。其中一人說:「爲什麼雞不能像鴨,而鴨不能像雞。」他們的希望是不可能的。他們可能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裏,雞都變成鴨,鴨都變成雞,而這永遠無法實現,因爲雞就是雞,鴨就是鴨。只要他們如此想,就一定會痛苦。另一個人了解雞就是雞,鴨就是鴨,事實就是如此,沒有問題。
同樣地,無常是指一切事物都無法持久。若希望事物永遠不變,你就會痛苦。了解事物「理所當然是無常」的人,會比較自在,與世無爭。反之,希望事情永恒的人則容易起沖突,甚至可能會爲此而憂心失眠。
若你希望覺知「法」,會往哪裏尋找?你必須往身心內去觀察,你無法在書架上找到。真的想見「法」,必須向內觀察身與心——只有這兩樣事物。心是肉眼看不到的,它必須用「心眼」去看,「法」在身內,只有在身內才能看見。
我們以什麼看身體呢?以心去看身體。你看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法」,因爲苦與樂都從這裏出生。或你曾看過快樂在樹上出生?或從河流,或天氣?快樂與痛苦,都是在我們身心之內出生與感受。
「法」只存在于 我們的身心之中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就在此覺知「法」。有人可能告訴你們從書本中去找「法」,若你們真的以爲「法」在書本中,將永遠找不到它。若你在書本中尋找,則一定要向內省察那些教導。唯有如此,才可能了解「法」,因爲它只存在于我們的身心之內。
當我們如此做時,智慧就會在心中生起。此時無論看哪裏,都有「法」,隨時都能看見無常、苦于、與無我。但我們不了解這點,一直將事情看成是「我們」或「我們的」,這意味著我們不了解世俗谛。
例如,在座所有的人都有名字,名字是個世俗法,有名字當然很有用。甲、乙、丙、丁四個人,每個人都一定要有個名字,以利溝通與共事。若我們對甲先生說話,可以稱呼甲先生,他就會過來,而不會是別人,這就是世俗法的方便。但當我們深入檢視這件事時,就會了解其實並無任何人在那裏。我們將看到超越的一面(聖義谛),只有地、火、水、風四界,這身體就是如此而已。
每個人都只是 地、火、水、風的組合罷了
但我們因爲「我語取」④的緣故,並不如此了解。若我們仔細看就會了解,並沒有真實不變的「人」。固體的部分是地界,液體的部分是水界,和能量一起循環全身的空氣與氣體是風界,提供熱能的部分則是火界。當地、火、水、風聚合時,它們就被「人」。當我們解析事物,了解只有這四界時,哪裏找得到「人」?
所以,佛陀說沒有比了解「這既非我,亦非我的」更高的修行。「我」與「我的」都只是世俗法,若我們如此清楚地了解每件事,就會平靜下來。若能在當下了解無常與我,則當事物分崩離析時,我們就能平靜以對,它們只是地、火、水、風四界而已。
要了解這點很困難,不過它並未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若我們成功,就能知足,貪、嗔、癡將會減少,心中一直都會有「法」,沒必要嫉妒與惱怒,因爲每個人都只是地、火、水、風罷了,如此而已。當接受這事實之後,我們就會看見佛陀教導的實相。
若能看見佛陀教導的實相,我們就無須那麼多的老師,也無須每天聞法!當我們了解時,只做需要做的事。當讓人們難以接受教導的原因,是他們不接受教法,且和老師與教法爭辯。在老師面前,他們表現得還可以,但在他的背後,就變得像賊一樣!在泰國,人們就是如此,所以他們需要那麼多的老師。
看見無常、苦、無我 痛苦就會止息
若你們不注意,就見不到「法」。你們一定要謹慎,秉持教法並好好思惟。這朵花漂亮嗎?看得見它內在的醜陋嗎?它的漂亮能持續多久?之後它看起來如何?它爲何會有如此的轉變?叁、四天後,當它失去美麗時,你們還會喜歡它嗎?人們都貪愛美麗與美好的事物,無可救藥地迷戀美好的東西。
佛陀告訴我們,看美麗的事物就只是美麗,別貪著它們;若有舒適感,就不應貪戀。美好與美麗都是不確定的,這是實相。事物都不是真實的,都會變化,如同美麗。美麗擁有的唯一實相,就是它的經常變異性。若我們相信事物真是美麗的,當美麗消逝時,心也失去它的美;當事物不再美好時,心便失去它的美好。
我們就是如此,將自己的心「投資」在物質的事物上。當它們毀壞或破滅時便會感到痛苦,因爲我們執著它們是自己的。佛陀告訴我們,應了解這些事都只是本質的概念,美麗出現後,很快就會消逝,了解這點便是擁有智慧。
若認爲某樣東西很漂亮,應告訴自己它不是;若認爲某樣東西很醜,也應告訴自己它不是。試著如此看事物,經常如此省察,我們就會在不真實的事物裏看見真實,在不確定的事物裏看見確定。
今天我已經解釋了了解苦、苦因、苦滅與滅苦之道的方法。當你們覺知苦時,應抛開它;覺知苦因,也應該抛開它;修行,以看見苦滅。只要看見無常、苦與無我,痛苦就會止息。
只要你想覺悟 就永遠無法覺悟
修行是爲了什麼?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舍棄,而不是爲了獲得。一位婦人告訴我她很痛苦,當問她想要什麼時,她說想要覺悟。「只要你想覺悟,」我回答,「你就永遠無法覺悟,別想得到任何東西。」
當知道痛苦的實相時,就會抛開痛苦;當知道痛苦的原因時,就不會去造那個因,反而會修行去除痛苦的因。導致苦滅的修行,就是了解「這既非我,也非我所有」,如此的了解有助于苦的止息。就如抵達目的地,然後停止, 那就是「滅」——趨入涅槃。
換句話說,前進是苦、後退是苦、停止也是苦;若不前進、不後退也不停止,此時,還有什麼東西留下?身與心都在此止息,這就是苦滅。很難了解,不是嗎?但若精進不懈地修行此教法,就能超越困難,達到了解,那裏就有滅。這是佛陀究竟的教導,是終點,他的教導結束于完全舍棄的那一點上。
別急著判斷教法是對或錯 只要先聆聽它
不要急著判斷教法是對或錯,只要先聆聽它。若我給你們一顆水果,並說它很好吃,你們應注意我的話,但別毫不懷疑地相信我,因爲你們還未品嘗。若想知道水果是甜或酸,你們應切下一片嘗嘗看,然後就會知道。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我給你們的教導上,不要抛棄這水果,保留它並品嘗它,親自體會它的味道。
你們要知道,佛陀並沒有老師。某位苦行者曾問佛陀他的老師是誰,佛陀回答說他沒有老師,苦行者就搖著頭離開了。佛陀太誠實了,他正在對一個不知道或不接受實相的人說話。所以我要告訴你們,不要相信我。
佛陀說,一味相信別人是愚蠢的,因爲其中缺乏清楚的認知。因此,佛陀說:「我沒有老師。」這是實話,但你們應正確地了解這點,不能輕蔑你們的老師,別隨便說:「我沒有老師。」你們必須依賴老師,來告訴你們什麼是對或什麼是錯,然後依教奉行。
在佛陀時代,有些弟子並不喜歡他,因爲佛陀經常告誡他們要精進、不放逸。那些懶惰者很怕佛陀,並憎恨他。當他去世時,有群弟子因爲失去佛陀的指導而哭泣、悲傷,另一群弟子則爲了不必再聽到佛陀的唠叨而感到高興、輕松 ,第叁群弟子則平靜地思惟有生就有滅的實相。你們認同哪一群弟子呢?
到了現在,事情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還是有些弟子會憎恨他們的老師,他們可能不會表現在外,而是隱藏在心中。對于仍有煩惱的人而言,有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即使佛陀也有人恨他。我也有憎恨我們的弟子,我告訴他們要放棄不善行,但由于他們珍愛不善行,所以憎恨我。有許多人就是如此,唯有明智者才會堅定地修行「法」。
[注釋]
①這是阿姜查在一九七七年所作的演講,到了二〇〇二年,在泰國境內與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計超過兩百座。
②取(upadana):執取、執著,是十二緣起的第九支,指執著于所對之境。有四種取:(一)欲取——對世間欲樂強烈的渴愛。(二)見取——即執著邪見,如斷見、常見等。(叁)戒禁取——認爲持種種禁戒,如狗戒、牛戒等,能導向解脫。(四)我語取——執著身見,認爲五蘊的任何一蘊是「我」或「我所」。
③有爲法(sankhata dhamma):泛指因緣和合而成的現象,是世間共許的實相,與無爲法(asankhata dhamma)相對應。無爲法是指非由因緣和合而成的法,即指涅槃,它是脫離有爲法之苦,而達到最終解脫之法。
④參見注②。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十章 四聖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