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執取它們的緣故。
修定所得的智慧 與研究書本所得的知識不同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要禅修,這禅修非常重要,光靠世智辯聰是不夠的。從修行的定心中産生的智慧,和從研究書本中得到的知識相差甚遠,從研究中所得到關于心的知識,不是真實的知識。我們爲何要執著如此的知識呢?我們終究會失去它啊!一旦失去,我們便哭泣。
若我們真的了解,便會放下,讓它順其自然。我們知道事物是怎麼一回事,且不會忘失自己。若生病,也別迷失于其中。有些人說:「這一整年我都在生病,因此完全無法禅修。」這些是真正愚癡者講的話,其實生病或瀕臨死亡的人,更應該精進修行。
你們可能會說沒有時間修行,生病很痛苦,你們不信賴身體,因此覺得自己無法禅修。若你們這樣想,那事情就會變得很困難。佛陀並非如此教導我們,他說這裏就是修行的地方,當生病或瀕臨死亡時,那正是我們可能真正覺悟與看見實相的時候。
有時學校的老師們來看我,抱怨事情太多,沒時間禅修。我問他們:「當你們教書時,有時間呼吸嗎?」他們回答當然有。「那麼若工作真的如此繁重,你們怎麼會有時間呼吸?你們就是在這裏遠離『法』。」
修行只在于觀察心與受 無須四處追逐
事實上,這修行只在于心與受,你無須四處去追逐與爭取,工作時,呼吸依然持續進行。自然的過程會有自然去照料——我們需要做到只是保持覺醒,只要持續努力,向內看清楚。禅修就是如此而已。
若有正念,無論做什麼工作,它都將成爲讓我們持續覺知對錯的工具。有很大時間可以禅修,只是我們未能全面地了解修行而已。我們睡覺時呼吸,吃飯時也呼吸,不是嗎?爲何無時間禅修?無論在哪裏,我們都會呼吸。若如此思惟,生活就會和呼吸同樣有價值,無論在哪裏,我們都有時間禅修。
各式各樣的想法都是心法,而非色法,因此只需要保持正念。如此一來,隨時都能覺知對與錯。無論是行、住、坐、臥,我們有的是時間,只是不知如何正確利用它而已。好好地思惟這點。
當我們覺知時,就是精通心與法塵。當精通法塵時,就精通這世間,我們成爲「世間解」,那是佛陀的九種德行之一③。佛陀是清楚覺知世間一切苦難的人,他知道苦惱與不苦惱同樣在那裏。
這世間如此讓人困惑——佛陀是如何覺悟的呢?在此我們應了解,佛陀教導的「法」並未超出我們的能力之外。無論行、住、坐、臥,我們都應保持正念與正知——坐禅時間到了,就去坐禅。
坐禅 是爲了增長心的力量
我們坐禅是爲了讓心安定與增長心的力量,而非好玩,觀禅本身就是處于定中。有些人說:「現在我們將先入定,之後才進行觀禅。」別如此分開它們!定是産生慧的基礎,慧則是定的果實。
你不能說現在我先修定,之後才來修觀,那是辦不到的!你只能在言語上區分它們,就如一把刀子有刀刃與刀背,無法將兩者分開。若你拿起一個,同時也會拿起另一個,定就是如此生出慧。
戒是「法」的父母,最初必須先有戒。戒是平靜,意指沒有身與口的惡行。當我們不犯錯時,就不會感到不安;當不會不安時,平靜與鎮定就會生起。
戒、定、慧叁者是一體的
因此,戒、定、慧是聖者邁向覺悟的道路。這叁者其實是一體的:戒即定,定即戒;定即慧,慧即定。就如一顆芒果,當它是花時,我們稱它爲花;當結果時,就稱它爲芒果;當它成熟時,則稱它爲成熟的芒果。
同是一顆芒果,卻不停地變化。大芒果從小芒果而來,小芒果會長成大芒果,你可說它們是不同的水果,也可說是同一個。芒果從最初的花開始,它還是它,只是逐漸長大與成熟,這就夠了,無論別人如何稱呼它都無妨。一旦出生,它就會長大與變老,接下來呢?我們應好好思惟這點。
有些人不想變老,到了老年就變得很沮喪。這些人不應吃成熟的芒果!我們爲何想要芒果成熟呢?若它們無法及時成熟,我們就會加以催熟,不是嗎?然而,當年老時,我們卻充滿悔恨。有些人會哭泣,害怕變老或死亡。若他們如此感覺,就不該吃成熟的芒果,最好只吃花!若能看見這點,我們就能見到「法」,一切都清楚明了,便能獲得平靜,只要下定決心如此修行就對了!
修行是爲了放下對與錯
你們應好好思惟我所說的話。若有任何錯誤,晴原諒我。只有當你們親自去修行與觀看時,才會知道它是對或錯。錯的,就抛開它;對的,則善加利用。
但事實上,修行是爲了放下對與錯,若是對的,抛開;若是錯的,也抛開!最後抛開一切!通常,若是對的,我們就執著爲「對」;若是錯的,就認定是「錯」,接著産生執著。但是,「法」是空無一物的——什麼也沒有。
[注釋]
①此教導見于佛陀針對「四念處」 的開示。「安住于身,循紳觀察」意指將心專注于身體之中,很清楚地依次隨順觀察身體是由地、火、水、風所組成,而知「身」是集合體,是生滅變化、不淨的,去除執著身體爲「我」的顛倒。參見《大念住經》(《長部》第 22 經)。
②「受」(vedana)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又可分爲身的受與心的受,身的苦受稱爲「苦」(dukkha),樂受稱爲「樂」(sukha) ;心的苦受稱爲「憂」(domanassa),樂受稱爲「喜」(somanassa)。在此,阿姜查描述它的意思,應理解爲心的苦受與樂受。
③《長部》列舉佛陀的的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舉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外,諸經論中亦有將世間解、無上士合爲一號,或將佛、世尊合爲一號,或將無上士、調禦丈夫合爲一號等諸說,而成爲九種功德。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五章 超越的平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