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修學篇)▪P3

  ..續本文上一頁糧,認識自己差距,一旦認識自己差距,這就是進步。要對人生各種問題充滿信心。

  

  8、有人說讀《金剛經》很殊勝,有人說讀《無量壽經》,有人說應好好讀《地藏經》,有人主張一心讀《心經》,請問師父,到底應該怎麼讀經,選擇好一部經就要一定要堅持讀叁年嗎?爲什麼

  請師父慈悲開示 。

  經,是佛應對不同根機衆生而說。

  比如,《金剛經》是相應般若根性的衆生,讓我們破除我、人、衆生、壽者相,培養不住相的般若智慧。而《無量壽經》是揭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修行的因緣果報,勸化我們以信願之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地藏經》是講釋迦牟尼佛把娑婆世界的衆生托付給地藏王菩薩,希望地藏王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寂滅之後繼續好好度衆生,而且講六道的因果關系。《心經》也是般若經。

  叁藏十二部經典有一以貫之的路數,一個是從因果到出離,出離也要有智慧。要想真正出離人相我相,就要從因果上升到般若智慧。憑自己的般若智慧修行,有的人生命短暫,沒有修行到般若智慧相對穩定的時候,就去世了。爲了讓我們今生今世的修行就進入保險,究竟不退轉,佛就給我們講《無量壽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究竟不退轉。叁藏十二部經典是圓融的,都是爲我們成佛做准備,你詳細了解整體佛法,它是有次第。有次第好好學經典的時候,就很好。沒有廣泛的能力,你就是深入一部,你也能得到利益。

  經典,還要會讀。會誦經的人,從初發心到究竟成佛都能讀出來。誦持經典,就能把聽經明理的相應道理明了。我們誦經時,就是強化修行觀念,誦經本身就是一種修法。

  當你選擇一部經典之後,一部經好好誦持,當然很好了。

  

  9、是不是不同佛經和我們也是要有不同因緣的,怎樣修行起來才更好,請師父慈悲開示。

  自己的毛病是什麼,根性是什麼,每一個人要根據自己的根性好好反省。一個是我不知道問問題的您是誰,一個是我不了解您。

  建議凡是您力所能及接觸到的,你歡喜的,都學習。我們要有廣闊的心胸,比如,接觸到大乘佛法就好好學。

  對于我們未知的東西,不輕易批評、評價,免得形成我們與佛法的障礙。當我們對一個人不認知,我們不置可否,爲什麼呢?我不了解,我沒有發言權。我們最忌諱的是我所學所知非常有限,對于我沒有接觸的法門我隨便發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內,你就很容易出偏差。當你有偏差時,就形成一種業。當你說兩遍,說叁遍的時候,心裏面就會強化影響,先前的業力就會形成你和這個人的隔閡。打一個比方,我們從小沒有接觸佛法,從小學到大學,都在批評佛法、佛教是宗教鴉片。當我們接觸佛法、居士時,我們自然反應,佛法是宗教鴉片,但是,當別人問你,爲什麼是鴉片,你說不出究竟了。但是,這對于我們自己形成障礙了,我們自己就不能接觸佛法了。首先要如實認知它,我們再修行,這樣要好一些。

  當我們對一個人不認知,我們不置可否,爲什麼呢?我不了解,我沒有發言權。我們最忌諱的是我所學所知非常有限,對于我沒有接觸的法門我隨便發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內,你就很容易偏差。

  

  10、在世間不是爲一個人而活,有時候想爲了度家人也想通過讀地藏經、學地藏經來滿願,但對我讀經常常生煩惱,是不是存了有求的心的原因呢?還是什麼原因?

  我們活在世間,我們的發心是一個方面,我們在世間度家人,有時是把我們度衆生的願望從家人身上做起。但是,哪怕就是度家人,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是他不配合,二一個是我們的心還不圓滿,叁一個是我們有求的心,這個本身還不圓滿,我們有願望,他不買帳,我們往往會失望。真正利益衆生,要達到菩薩階位,了解衆生心性,善巧了解衆生,我們自己修學好了,才能善巧幫助他。比如,家人的習氣沒有改變時,說服不了他,那麼,是不是非要他按照自己說的去做呢?我們要把度衆生首先落實在自己修學上。比如,讀經回向于他,不管他是否買帳,我們就堅持這麼做。假如把度化家人落實在我們自己的修行上,天長日久積累久了,你的方法就會很善巧,不僅僅是做一些表象上的事情,而是從心性上了解衆生,那個時候度化衆生就不留痕迹了。我們要認知我們在度衆生中生煩惱,恰恰顯示我們修爲不夠,我們可以以此爲動力,加強修學。

  

  11、如何掌握地藏經的要領?有很多同修誦地藏經,往往是爲了福報,請師父開示其中福報的真實義。

  智慧越高,所修福報就越大。一切有爲有漏的福報都不大。我們要把一切福報都回向給成佛的福慧資糧。

  

  12、我們爲什麼修到一個階段,就有一定的煩惱,誦地藏經越快,冤親債主是不是來找得越快?

  因爲我們作爲衆生來說煩惱是無量無邊的,原來我們沒有覺悟,對煩惱沒有覺察。現在有覺照了,對煩惱察覺到了。修行就是有問題了察覺問題、解決問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存在就是提醒你,有問題需要解決。煩惱就如同我們的靶子,是我們修行的目標,提醒我們增長智慧對治煩惱。我們不要怕煩惱,沒什麼可怕。誦地藏經,沒有相應,冤親債主還不來找你。如果你真心發了如地藏王菩薩一樣的大願,冤親債主才會來找你。你沒有能力時來找你,是兩個人的相互損傷,可以祈請地藏王菩薩幫助,祈請同修一起回向于他。我們要發願,祈請佛法僧叁寶加持自己有能力幫助冤親債主。

  

  13、請師父慈悲開示,爲什麼經典無人說,雖慧不能解,學佛一定要依大善知識引導?

  我們先從世間上事情說,比如小孩子沒有人教你怎麼拿筷子,怎麼吃飯,估計這一套你都不會。從小學到大學,都要有善知識引導。經典是佛說的,雖然譯成漢語大家都認識,但是語言文字裏的奧義,如果不解說,我們只能從表面理解了。

  我們可以比較,我們自己讀經與有高僧大德解說,對比兩種理解有什麼不同。經過高僧大德解說之後,看看自己有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有大善知識引導,就能夠不走彎路。沒有釋迦牟尼佛這位大導師的開示,盡管法爾如是的真理擺在這裏,我們都不能認識、覺悟。

  在語言文字過程當中,我們有的人對語言文字有障礙,産生執著。還有,根據我們自己的領悟能力,我們自己內心是否清淨,是否有成見,這些都會影響我們對語言文字背後真理的領悟。

  具德大善知識對真理有現量親證,他能一針見血地爲我們開示。就算沒有現量親證,也可以代代親授,代代相傳。

  

  14、 請問法師:大乘經典往往深邃無比,一句一偈皆有無量法義,常有難及涯岸之感,所以有人主張先從論典入手,請法師開示?

  一般人看經還能看懂,但是看論典,相反還不懂,這是直觀感受。論是解釋經的,隱秘意義沒有善知識解釋,我們是不懂的。今天的學習,可以先讀經,如果不明白,可以讀相關解釋、論典。

  

  15、有心魔但也說不清楚是什麼心魔,那應該修什麼法門?請師父慈悲開示。

  其實,修自覺的法門就很好。沒有智慧就認識不到心魔在哪裏。心魔是什麼?就是心裏的情結、習氣毛病改變不了,這就是心魔。

  是什麼心魔,要從反觀自心來修。佛,一是自覺,一是覺他,到最後是自覺覺他都達到圓滿。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陀,隨時隨地要觀照自己。比如我們內心裏起什麼念頭,當你起念頭之後,每一個心識都有自證分,不用別的心思,就知道自己的存在。這就是內在的靈明覺知。學佛人最初皈依叁寶,比如佛寶,就要認識內心的自證功能,把每一個心思的自覺功夫要開顯出來。

  比如,起了一個歡喜心,就這個心念本身,就知道爲什麼而歡喜。這就是我們自性佛寶的功用。

  我們現在認識不了不要緊,先知道自己在想、說、做什麼,知道身口意叁業的如是造作。只要我們有反省的心態,有觀照身口意叁業的方法,反觀觀自性,而不是向外流浪,這種自覺功夫修煉起來了,就發現靈明覺照的功能發揮得越來越好,自己自覺的功能越來越強。

  比如剛才所講的見世間錯,如果我們執著,就與外境緊緊粘滯,這樣,就不能提升自己明白觀照的覺知能力,靈明覺照的能力存在也就如同不存在。

  如果心被某一外境占有,心理就會出現盲點。我們這種靈明覺照的功能其實也是這樣,我們的覺照能力隨時都在,我們攀緣外境,就著相,就不能提起覺照。

  我們著相,心就不失而失了,我們要找回靈明覺性,第一步功夫就是反觀自照,不向外追尋。不見世間過也是這個道理。你好好這樣練習,自覺能力越來越增長,功夫從點到線到面到立體,到最後相續不間斷,功夫成片,我們自己內心哪怕一個妄念都能覺知。這時,妄念起來不是我們本身,就如同虛空能知雲彩起消,但是虛空與雲彩兩不相幹,我們自我覺照能力如此了,真心與虛妄心就自然分離了。

  當我們能夠這樣,就能安住于真心,對治虛妄心。就是心住于心,法住于法。妄念不太起來,情結就過去了,心魔就突破了。我們有心魔,就是我們安住于虛妄心,沒有找到真心。

  煩惱是假相,假不離真,你要不隨妄心流轉,真心就自然成爲我們自己的所依。一旦認識自性佛法僧叁寶,才能找到真正皈依處所。我們修行,隨時就是皈依自性叁寶,認識自心,這樣就隨時都能突破心魔。修內觀法門,就是要從觀照自心來做。

  比方我們今天銀行、道路等地方的監控系統非常發達,我們也可以把心的自證分當作攝像頭、監視器,把我們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監視起來。一旦落入你的監視範圍,你就知道第一個心念是什麼,第二個心念又是什麼,知道心念是如何次第而生,二十四小時都能監視。

  我們原來寫日記就是如同監視器。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做了什麼,能夠回味得清楚明白。有的人反省能力強,知道一天二十四小時幹什麼。有的人這種能力弱一些。但是,從…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修學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