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粮,认识自己差距,一旦认识自己差距,这就是进步。要对人生各种问题充满信心。
8、有人说读《金刚经》很殊胜,有人说读《无量寿经》,有人说应好好读《地藏经》,有人主张一心读《心经》,请问师父,到底应该怎么读经,选择好一部经就要一定要坚持读三年吗?为什么
请师父慈悲开示 。
经,是佛应对不同根机众生而说。
比如,《金刚经》是相应般若根性的众生,让我们破除我、人、众生、寿者相,培养不住相的般若智慧。而《无量寿经》是揭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修行的因缘果报,劝化我们以信愿之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地藏经》是讲释迦牟尼佛把娑婆世界的众生托付给地藏王菩萨,希望地藏王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寂灭之后继续好好度众生,而且讲六道的因果关系。《心经》也是般若经。
三藏十二部经典有一以贯之的路数,一个是从因果到出离,出离也要有智慧。要想真正出离人相我相,就要从因果上升到般若智慧。凭自己的般若智慧修行,有的人生命短暂,没有修行到般若智慧相对稳定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了让我们今生今世的修行就进入保险,究竟不退转,佛就给我们讲《无量寿经》,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究竟不退转。三藏十二部经典是圆融的,都是为我们成佛做准备,你详细了解整体佛法,它是有次第。有次第好好学经典的时候,就很好。没有广泛的能力,你就是深入一部,你也能得到利益。
经典,还要会读。会诵经的人,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能读出来。诵持经典,就能把听经明理的相应道理明了。我们诵经时,就是强化修行观念,诵经本身就是一种修法。
当你选择一部经典之后,一部经好好诵持,当然很好了。
9、是不是不同佛经和我们也是要有不同因缘的,怎样修行起来才更好,请师父慈悲开示。
自己的毛病是什么,根性是什么,每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根性好好反省。一个是我不知道问问题的您是谁,一个是我不了解您。
建议凡是您力所能及接触到的,你欢喜的,都学习。我们要有广阔的心胸,比如,接触到大乘佛法就好好学。
对于我们未知的东西,不轻易批评、评价,免得形成我们与佛法的障碍。当我们对一个人不认知,我们不置可否,为什么呢?我不了解,我没有发言权。我们最忌讳的是我所学所知非常有限,对于我没有接触的法门我随便发言,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你就很容易出偏差。当你有偏差时,就形成一种业。当你说两遍,说三遍的时候,心里面就会强化影响,先前的业力就会形成你和这个人的隔阂。打一个比方,我们从小没有接触佛法,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批评佛法、佛教是宗教鸦片。当我们接触佛法、居士时,我们自然反应,佛法是宗教鸦片,但是,当别人问你,为什么是鸦片,你说不出究竟了。但是,这对于我们自己形成障碍了,我们自己就不能接触佛法了。首先要如实认知它,我们再修行,这样要好一些。
当我们对一个人不认知,我们不置可否,为什么呢?我不了解,我没有发言权。我们最忌讳的是我所学所知非常有限,对于我没有接触的法门我随便发言,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你就很容易偏差。
10、在世间不是为一个人而活,有时候想为了度家人也想通过读地藏经、学地藏经来满愿,但对我读经常常生烦恼,是不是存了有求的心的原因呢?还是什么原因?
我们活在世间,我们的发心是一个方面,我们在世间度家人,有时是把我们度众生的愿望从家人身上做起。但是,哪怕就是度家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是他不配合,二一个是我们的心还不圆满,三一个是我们有求的心,这个本身还不圆满,我们有愿望,他不买帐,我们往往会失望。真正利益众生,要达到菩萨阶位,了解众生心性,善巧了解众生,我们自己修学好了,才能善巧帮助他。比如,家人的习气没有改变时,说服不了他,那么,是不是非要他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呢?我们要把度众生首先落实在自己修学上。比如,读经回向于他,不管他是否买帐,我们就坚持这么做。假如把度化家人落实在我们自己的修行上,天长日久积累久了,你的方法就会很善巧,不仅仅是做一些表象上的事情,而是从心性上了解众生,那个时候度化众生就不留痕迹了。我们要认知我们在度众生中生烦恼,恰恰显示我们修为不够,我们可以以此为动力,加强修学。
11、如何掌握地藏经的要领?有很多同修诵地藏经,往往是为了福报,请师父开示其中福报的真实义。
智慧越高,所修福报就越大。一切有为有漏的福报都不大。我们要把一切福报都回向给成佛的福慧资粮。
12、我们为什么修到一个阶段,就有一定的烦恼,诵地藏经越快,冤亲债主是不是来找得越快?
因为我们作为众生来说烦恼是无量无边的,原来我们没有觉悟,对烦恼没有觉察。现在有觉照了,对烦恼察觉到了。修行就是有问题了察觉问题、解决问题,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存在就是提醒你,有问题需要解决。烦恼就如同我们的靶子,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提醒我们增长智慧对治烦恼。我们不要怕烦恼,没什么可怕。诵地藏经,没有相应,冤亲债主还不来找你。如果你真心发了如地藏王菩萨一样的大愿,冤亲债主才会来找你。你没有能力时来找你,是两个人的相互损伤,可以祈请地藏王菩萨帮助,祈请同修一起回向于他。我们要发愿,祈请佛法僧三宝加持自己有能力帮助冤亲债主。
13、请师父慈悲开示,为什么经典无人说,虽慧不能解,学佛一定要依大善知识引导?
我们先从世间上事情说,比如小孩子没有人教你怎么拿筷子,怎么吃饭,估计这一套你都不会。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有善知识引导。经典是佛说的,虽然译成汉语大家都认识,但是语言文字里的奥义,如果不解说,我们只能从表面理解了。
我们可以比较,我们自己读经与有高僧大德解说,对比两种理解有什么不同。经过高僧大德解说之后,看看自己有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大善知识引导,就能够不走弯路。没有释迦牟尼佛这位大导师的开示,尽管法尔如是的真理摆在这里,我们都不能认识、觉悟。
在语言文字过程当中,我们有的人对语言文字有障碍,产生执着。还有,根据我们自己的领悟能力,我们自己内心是否清净,是否有成见,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语言文字背后真理的领悟。
具德大善知识对真理有现量亲证,他能一针见血地为我们开示。就算没有现量亲证,也可以代代亲授,代代相传。
14、 请问法师:大乘经典往往深邃无比,一句一偈皆有无量法义,常有难及涯岸之感,所以有人主张先从论典入手,请法师开示?
一般人看经还能看懂,但是看论典,相反还不懂,这是直观感受。论是解释经的,隐秘意义没有善知识解释,我们是不懂的。今天的学习,可以先读经,如果不明白,可以读相关解释、论典。
15、有心魔但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心魔,那应该修什么法门?请师父慈悲开示。
其实,修自觉的法门就很好。没有智慧就认识不到心魔在哪里。心魔是什么?就是心里的情结、习气毛病改变不了,这就是心魔。
是什么心魔,要从反观自心来修。佛,一是自觉,一是觉他,到最后是自觉觉他都达到圆满。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陀,随时随地要观照自己。比如我们内心里起什么念头,当你起念头之后,每一个心识都有自证分,不用别的心思,就知道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内在的灵明觉知。学佛人最初皈依三宝,比如佛宝,就要认识内心的自证功能,把每一个心思的自觉功夫要开显出来。
比如,起了一个欢喜心,就这个心念本身,就知道为什么而欢喜。这就是我们自性佛宝的功用。
我们现在认识不了不要紧,先知道自己在想、说、做什么,知道身口意三业的如是造作。只要我们有反省的心态,有观照身口意三业的方法,反观观自性,而不是向外流浪,这种自觉功夫修炼起来了,就发现灵明觉照的功能发挥得越来越好,自己自觉的功能越来越强。
比如刚才所讲的见世间错,如果我们执着,就与外境紧紧粘滞,这样,就不能提升自己明白观照的觉知能力,灵明觉照的能力存在也就如同不存在。
如果心被某一外境占有,心理就会出现盲点。我们这种灵明觉照的功能其实也是这样,我们的觉照能力随时都在,我们攀缘外境,就着相,就不能提起觉照。
我们着相,心就不失而失了,我们要找回灵明觉性,第一步功夫就是反观自照,不向外追寻。不见世间过也是这个道理。你好好这样练习,自觉能力越来越增长,功夫从点到线到面到立体,到最后相续不间断,功夫成片,我们自己内心哪怕一个妄念都能觉知。这时,妄念起来不是我们本身,就如同虚空能知云彩起消,但是虚空与云彩两不相干,我们自我觉照能力如此了,真心与虚妄心就自然分离了。
当我们能够这样,就能安住于真心,对治虚妄心。就是心住于心,法住于法。妄念不太起来,情结就过去了,心魔就突破了。我们有心魔,就是我们安住于虚妄心,没有找到真心。
烦恼是假相,假不离真,你要不随妄心流转,真心就自然成为我们自己的所依。一旦认识自性佛法僧三宝,才能找到真正皈依处所。我们修行,随时就是皈依自性三宝,认识自心,这样就随时都能突破心魔。修内观法门,就是要从观照自心来做。
比方我们今天银行、道路等地方的监控系统非常发达,我们也可以把心的自证分当作摄像头、监视器,把我们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监视起来。一旦落入你的监视范围,你就知道第一个心念是什么,第二个心念又是什么,知道心念是如何次第而生,二十四小时都能监视。
我们原来写日记就是如同监视器。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做了什么,能够回味得清楚明白。有的人反省能力强,知道一天二十四小时干什么。有的人这种能力弱一些。但是,从…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修学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