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脫。
不清楚你所說的高僧大德是什麼境界,但是,不能認爲他們生病就沒有信心。
21、成佛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是一念之間還是叁大阿僧祗劫?我們怎麼才能最快的成佛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時間的相狀是一個假法,不是真實法。有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很充實,有的人很快就過去。不同維度的衆生,時間也不同。時間是在我們衆生認知環境來假安立的。在一念成佛還是叁大阿僧祇劫成佛,運用之妙,端在一人。就看我們如何修學佛法。一念覺悟就一念成佛了,一念迷呢就一念成爲衆生了。在一念之間就能分出迷誤,分出佛與衆生的差別。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念之間我們就能成佛。
但是在究竟的果用上來說,我們在一念之間相應一念佛,那個是一念之間的佛,一念之後如果你又迷惑了,你又成爲衆生了。那麼佛又隨隨便便變成衆生了嗎?這個時間,成佛是有不一樣的。要到達究竟成佛,佛把煩惱、執著一對治,把惡業一忏悔,他究竟清淨圓滿之後,他將來就不再淪落于衆生道了。除非他是乘願再來,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來利益衆生,來示現衆生相。雖然說示現衆生相,實實在在不是衆生相,是佛相。
所以說我們今天念與念之間的這種覺與迷的成佛概念,是特定的界說。
那麼在叁大阿僧祇劫的成佛,這是在我們聲聞緣覺的修行過程當中,通途意義上講的叁大阿僧祇劫成佛的觀念。
但是成佛究竟要多長時間呢?這根據我們每個人發心與修行力度、積累善根福德資糧、精進程度不同,都有所不同。
怎麼才能最快成佛?首先就是發圓滿的菩提心。有了圓滿的菩提心之後,我們力爭能夠把願菩提心落實到行菩提心,願行菩提心結合之後再不斷向勝義菩提心上修證。這樣念念與菩提心相應,不夾雜與菩提心違背的認知與心念,這樣修行就最快。在《十善業道經》裏也講這個訣竅,就是成功的訣竅,就是念念之間不間雜惡念,念念之間是相續不斷的純善,最能達成我們所願。阿彌陀佛。
22、怎麼看待佛經中類似“神話”的部分,請師父慈悲開示。
神話,就是超出衆生理解角度,在佛經中所說,就是不可思議。我們不要以常人分別心對待。也許,我們衆生局限,不能領會;對于諸佛它就是真實。而真實當中,它和我們平時所說神話,不在一個概念。比如,一個可以劃水的人,各種動態技巧,我看就是創造了神話。但是人家確實做到了。是不是超出我們自己能力、自己理解的就是神話啊?不是。人家能夠實現,我們不能,對于我們是神話,對于人家就是現實。所以說,我們應該有對諸佛的信心,諸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今天我不能理解的,將來好好修學,就能理解,有了這種心態,我們對于不可思議的佛經部分,就不會産生懷疑甚至誹謗,最後障礙我們。
23、佛法是如何判斷是非的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平時講叁法印、一實相印都是我們的標准。佛法最基礎的標准就是因果的標准、善惡的標准,從因果上升到戒律,也是一種標准,再上升到出離心,它的標准就不僅僅是因果善惡,更重要是看我們念念之間有沒有出離心,凡是與修出離心相違的,就不符合標准。我們修到聲緣乘了,判斷標准就是是否有出離心。上升到大乘佛法,就是以菩提心爲標准了。看我們念起念落,是利益衆生還是損傷衆生。判斷標准依據我們修學佛法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標准。
24、佛法中的功德是指什麼?請師父慈悲開示。
其實也是我們剛才所說,判斷是非也從這裏面來。我們說佛法分爲人天乘的佛法、聲緣乘的佛法、乃至佛乘的佛法,于是功德在叁乘佛法裏面,相應的功德指的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人天乘的佛法,我們能夠著眼于未來,勤修善法,就有功德了。相應于聲緣乘佛法,能夠生起出離心、堅固出離心的就是聲緣乘的功德了。相應于佛乘的,生起菩提心的就是功德了。就是菩提心也有很多類別了,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從究竟勝義菩提心來說,那就是我們能不能見法性。能夠見性爲功德,不能見性就不是功德了。所以說,從自己所在的佛法的位置不同,功德也不同。從究竟佛法上來判斷,功德也就是以見性爲功德。
25、在《入菩薩行論》中講要發願,這是在爲今後做准備,但在前行8課中講不要對未來生希求心,兩者該怎麼理解,請師父慈悲開示。
講發願,這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的通途,就是信願行,沒有願心就沒有目標。要達到無希求心,其實,這個願還很大,這個是安住于般若法門的修行,這個願心更爲深沈、廣大。
從事上說,信願行叁資糧一定要具足,諸佛成佛都是依願力成佛。二一個對未來不生起希求心,是要達到般若無相不住,破除低劣的願心,達到更爲根本的願心,那就是無願。這個是從理上說。
一個是事上,一個是理上。從事相上說,不能離開戒定慧、信願行。到最後,根本上,破除世俗低劣的願心,當杜絕了這種希求心,才能發起更爲根本的無希求的心,這是站在理性上、智慧上、無住上來說。
26、請師父慈悲開示“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仁者智者見解不同。從我的體會來說,什麼叫上善?用佛法來理解,什麼是上善,那就是菩提心所攝持的善,空性慧所攝持的善,解脫心所攝持的善。
如果用菩提心攝持的善法來理解它,一個水呢,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潤衆生,離開水呀人都沒有生命。所以,我們一切衆生離開菩提心都不成其爲諸佛菩薩了。一切賢聖都因爲真實的菩提智慧而引發。上善如果用菩提心來解釋它的話,那就是菩提心攝持的一切善法就像水一樣,一個方面菩提心能夠滋潤我們自己,能夠成就我們自己的功德善法;二一個方面呢,利用菩提心攝持的善法,能夠成就利益一切衆生。
另一方面,針對世間上的執著心,來說空性的智慧與解脫心,稱之爲上善。空性智慧沒有執著,相比于叁界所攝持的一切善法,都稱之爲上善。而這種上善就像水一樣,它是沒有自性的。你說水有自性嗎?水沒有自性。能夠呈現液體、氣體、固體狀態,是一種不住的狀態。流水不腐,說明水的生命力在動當中,隨圓就方,可以顯現一切狀態。從空性不住的狀態,可以體會水的這種狀態,比如隨著水溫變化,水可以變爲蒸汽、水、冰——不執著。
從解脫心來看,解脫一切問題,就是上善。如果你有問題,就要有智慧才能解決,才能解決矛盾。我們可以針對問題,超脫執著的界限,就如同水。比如,水從千丈高崖飛身撲下,粉身碎骨它也不恐懼,真的粉身碎骨了嗎?稍一聚合,又是一種力量。至弱之水有至強之力。
今天是從菩提心、空性慧、解脫心攝持的善法,來解釋上善若水,還有很多其他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作者本身是什麼意義,就要從作者本身所在的曆史時空來觀待了。
27、一個菩薩戒大和尚和一個居士老婆婆,同時坐公車,只一個座位,該年輕的菩薩比丘坐,還是該讓80歲居士太婆坐?請師父慈悲開示。
菩薩戒的大和尚,有利益衆生心,如果他讓居士老婆婆坐,那是他的本分,他的修學就是這樣。如果居士婆婆讓師父坐,她不僅是尊重師父,而是尊重戒本身。只要用得對,不管哪個坐,都對。
28、請師父慈悲開示:持咒必須都要持麼?
咒就是真言,都是佛陀從智慧當中等流出來的,在修行過程當中都有作用。不過,持咒都在自己的選擇。關鍵在于弄懂持咒的意義。
29、業的成熟是需要條件的,內在的條件上因爲有了業的種子,外在的條件是什麼呢?明白了以後是否可以通過杜絕外在的條件而阻止黑業的成熟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說內在條件上,有一種業的種子在裏面。由于業種含藏在阿賴耶識中,這是內因,由內因必然相應感召外在條件。內在是見分,外在往往是見分所引發的相分。比如,我們喜歡罵人,往昔時喜歡罵人,是因爲遇到不如意環境,這樣就造下惡業,嗔心種子就含藏在阿賴耶識裏。
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裏成爲世界的能生之因。有了種子,又能感召外在不如意條件,比如人、事。條件還是從我們內在種子派生,種子與條件非一非異。非一,外在條件與種子不是一個,是由相分顯現成一定現象。非異,雖然是外在不如意人、事,但是真的有外在存在嗎?沒有。只不過是我們業的種子的引現,從這個角度看,它和我們業種又不是完全沒有關系、完全兩回事。
我們有一個能見就有所見,能所是一對。有嗔恨心,必然就有嗔恨的對象,兩者不前不後,是業的兩面——隱現爲業種,外現爲條件。一般人認爲先有環境,然後引發我們嗔心,其實,這是不完全認知因果同時論。比如,內心有一種喜愛,喜愛的環境必然同時具足。不是隔離,也不是不同步。明白了外在條件,我們可以通過杜絕外在條件,杜絕惡業成熟。一個方法是會色歸空,認識到萬法無自性,于相不住相,轉變外在條件,讓它好像存在,實質上卻不存在。既然是內在業種的存在,其實就是我們外在黑業,于是我們忏悔發露,內在能見改變,所以外在環境就改變了。比如,我們遇上一個嗔恨的人了,這就是一個外在條件,如果我們把內在嗔恨心轉變爲歡喜心,他就不再引起你嗔恨了,就從惡業習慣勢力中開始解脫了。這就是以內在能見的轉變來影響外在所見的轉變。
一是從自心轉變;一是從外在環境強勢力來轉換,比如,明知道我們轉換不了自己的嗔恨心,這時,就可以轉換環境,不去接觸外境。如果我實實在在沒有轉換的能力,我選擇離開,選擇接觸更加強勢力的對境來轉移,雖然說你在我面前,我們就可以不再遭遇。這也是一種杜絕外在條件,不讓黑業成熟。
當然,這是在你能夠選擇外境的前提下。如果這種業是絕對成熟了,就不太容易避開。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圓融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