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篇
目錄:
1、怎麼理解一切皆有定數?
2、我們一切行爲都隨著業流轉,那有沒有可能跳出業力的支配?
3、佛陀有法眼、天眼,能知過去、能知未來,那麼豈不是一切都是注定的,未來的一切都是固定的嗎?豈不是人生只是在演排練好的話劇啊?
4、因果空不空?
5、怎麼運用唯識所現的觀點來看待因果真實不虛呢?
6、爲什麼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7、我們不能確定我們現在所受的果到底是什麼因造成的,但是可以隨因果的道理而思惟,形成決定的因果勝解,這是不是我們學習因果的主要目的?
8、有人說對那些有因果病的人不易于幫助,應該讓他們自己了業,這種說法對嗎?
9、無始劫來衆生都是造了無量無邊的惡業,一個殺生業就可以讓我們永無安樂。用什麼樣方法才能讓我們放下業障的包袱,放下自卑和恐懼。
10、我修學佛法時間不長,也聽過幾節《因果明鏡論》課,反思自己以往所犯過錯,覺得罪業深重,所造的都是十不善業,是個地獄人,內心壓力很大,不知該如何轉變?
11、請問師父,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異熟果是引業,等流果和增上果是滿業?
12、從異熟果來說,得人身是因爲修叁皈五戒,那爲什麼從造作等流來看,卻沒有多少人能持不殺生。是爲什麼呢?
13、生而爲人,我們的整個生命狀態皆由自己的滿業所至,然而在每個家庭裏,我們的性格以及像貌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影像,應如何理解這個問題?
14、請問業障是需要念佛念經忏悔,並且承受業報來消除呢,還是需要證悟無相空性來消除。人的一切痛苦,包括生病都是因爲業障的原因嗎?
15、當某一人做惡事時,有一佛友爲其念阿彌陀佛,那這人的果報會是如何?
16、大修行人和一般真修佛弟子,發了世俗菩提心,就會代衆生受苦嗎,衆生的罪業,會給發菩提心的弟子,帶來痛苦嗎,能有助于證悟空性嗎?
17、沒有能往生極樂世界,也沒能證得須陀桓的境界,都叫學佛沒成績,沒入佛門,還有可能出現叁世怨的情形嗎
18、安全感在哪裏?人們如何才能真正有安全感?
19、在修學過程中,由于脾氣不好,控製不住和愛人吵架了,雖知道因果的厲害,但一時氣不過一點沒有悔過和忏悔的心意,這樣修持還能有用嗎?
20、爲什麼古人思惟十二因緣就能證果,我們卻不能呢?
21、請問十二因緣中的“六入”與“生”的差別是什麼?
22、佛陀在哪些經裏曾經開示十二因緣?學習十二因緣還可以參照學習哪些經論?
23、在四善根中,暖、頂、忍、世第一法,爲什麼越到上上觀的內容越少?是不是也可以說明初學都要廣聞,然後要越學越專呢?
24、學了十二因緣,觀想到由于貪執淫欲而進入父精母血中投胎,就像讓你投入到糞坑一樣,真的很惡心,對自己都感到厭惡。如此觀想對不對呢?
25、四善根的暖、頂、忍,是不是修學的智慧産生善根來依次修這暖、頂、忍,這裏的善根是否指世間的行善積德?
26、四善根的頂法說忍位只觀欲界苦谛一行相,其與世第一法相鄰接,這裏的第一法相是指什麼法相,又說世第一法相,是一刹那觀一刹那,我也不懂,請師父慈悲開示。
1、怎麼理解一切皆有定數,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是因如是果,就是定數。萬事萬法雖然無自性,但是有規律。在一切有定數當中,也有不定數——只要你有相應對治力量,就有不定。所以,定數當中有不定,要辯證看待。
2、我們一切行爲都隨著業流轉,那有沒有可能跳出業力的支配?請師父慈悲開示。
可以跳出業力支配。我們這段時間正在講業的積集之理,見道之前的凡夫,由于沒有因果觀念,沒有解脫心、菩提心攝持,更重要沒有空性慧攝持,所做一切都是生死流轉的業。怎麼跳出業力的支配呢?那就是從我們現在皈依叁寶,明了因果道理,以解脫心、菩提心、空性慧支持我們身口意叁業。由解脫心、菩提心、空性慧這些來攝持,我們所攝集的善業雖然還是集谛範疇,但是能讓我們跳出生死輪回約束,將來達到自由自在。所以說是可以跳出業力支配的。
怎麼跳出,還是要從我們現在修行來看看。世間所說,叁分命七分運,命與運是兩回事。往昔時的業力可以決定一些事情,也許我們大部分事情都被它決定了。但是我們今天能不能起出離心,起皈依叁寶心,起解脫自在的心,能不能起般若空慧的心,能不能夠發菩提心呢?從我們現在親近善知識與修學佛法的層面上來說,我們當下我們的行爲,就主宰著我們能否出離業力支配。如果不能發起出離心、解脫心、菩提心,不能生起根本的空性慧,那麼,我們在凡夫的善善惡惡中,基本上都是積集生死染著的業,生死輪回的業,要想跳出業力支配就很艱難。
3、佛陀有法眼、天眼,能知過去、能知未來,那麼豈不是一切都是注定的,未來的一切都是固定的嗎?豈不是人生只是在演排練好的話劇啊?請法師慈悲開示。
對于一般衆生來說,的確這樣,因爲你不能掌握自己命運。自己命運是往昔時業力的呈現,業就是導演與主人公。
佛陀是一切智,他的法眼能夠將過去、未來、現在都能看清。其實,我們一般衆生,能夠洞察,也能看清楚。比如,高超的射擊手,能夠動態把握目標。
佛有法眼、天眼,並不表示一切都是注定的,衆生的動態、變化佛陀也能預知。如佛法所講,命運也能改變,但是,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好好把握自己心情,連自己身口意叁業都沒有把握,我們能把握命運嗎?只有當我們能夠真實自主自心,自主身口意叁業,我們的生命境界才能有另外一番自由自在的境界。
4、因果空不空?請師父慈悲開示。
從勝義谛來說,哪裏有真實的因哪裏有究竟的果呢?但是,從名言來說,我們還要承認因果真實存在。因爲法性的空不是斷滅空,它也顯現在如是因如是果上,這是因果的世俗顯現。從我們現實來說,空性就顯現在因果過程當中。所以,我們要好好做善因、做出離心的因、做菩提心的因。如是因必定感生如是結果。從勝義上來說,因果的顯現是沒有自性的,這樣的因果是可以改變的。從究竟勝義谛來說,因果是可以改變的。
5、怎麼運用唯識所現的觀點來看待因果真實不虛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果心不虛妄,然何能夠起虛妄分別?然何能夠起貪嗔癡?一切都不超出我們心識顯現。因果就是我們自己心識顯現的。你內心如是思維就有如是因果顯現。雖然因果真實不虛,但還是從我們自心顯現、造作的。
我們強調現前一念心識的改變。如果造就了因,沒有對治,果是一定要顯現的,不能撥無因果。從勝義谛來看,因果和唯識空性之理是無二無別的。心性本來空寂圓明,但是一念背離心性本然,那麼,造就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嗔、癡十惡業的因,在名言當中就必然産生這樣的果。所以,整個名言世間不離我們心識所在。
6、爲什麼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請師父慈悲開示。
覺悟是覺悟世出世間真理,覺悟之後,有正確方法,掌握正確因果規律之後,就能有求必應。有求必應,就是要正確掌握因果規律。
我們世間人好多就在想有求必應,但是又違背因果規律,所以,有求就不能應。我們的行爲要不成爲業障,就是要按照真理來運作。否則,就不能滿願。要真正想達到有求必應、稱心如意,就是要掌握因果規律。具足條件,就能顯現結果。
7、我們不能確定我們現在所受的果到底是什麼因造成的,但是可以隨因果的道理而思惟,形成決定的因果勝解,這是不是我們學習因果的主要目的?請師父慈悲開示。
是這樣的。因爲我們現在時不知因,果不知因,還有很多我們不明白的。如果不學習,要從我們所受結果,知道是什麼因造成,明顯是強人所難。所以,我們大多是從我們能生清淨信心的叁寶中來了解因果道理。我們聽聞佛法,聽聞聖言量,了解因果道理,然後,如理思維,通過如理思維,對于經上因果道理要發生決定勝解。如果決定勝解生起,那就是正知正見。我們就依此正知正見修行,這就是我們學習因果之理的目的。所以說,一個是定解,對于因果定解,你的聽聞圓滿嗎?理解嗎?深入嗎?深廣嗎?能夠發生決定不再懷疑嗎?能夠不被其他力量改轉就是勝解,正是我們學習因果法則的主要目的。
8、有人說對那些有因果病的人不易于幫助,應該讓他們自己了業,這種說法對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不對,這是一種偏頗。
如果是這樣,我們幹嘛起慈悲心,一切苦樂感受都是我們的業,自己轉變就行了。我們諸佛雖然了解這些是衆生自己的業,但是我們還是要修學慈悲。我們的業與業是相互影響的。
你要僅僅認爲是他的因果,你就不會起慈悲心去幫助他。我們今天好像都沈淪于這種思想包袱中。他固然在償還他的業報,但是,我們的慈悲心卻一點都修不起來。
我們不發心幫助衆生,我們自己的業一點都不能改變。我們要從自己發心上、主動修善的角度上,主動積聚善法資糧。我們的自利圓滿了,哪怕是衆生的業,你也能夠幫助他。
人與人之間,沒有人我之分,人我對待是所知障,我們處在多元對待之中,這就是所知障。
如來就是如其本來。你認爲衆生是各自的業報,那麼,我們自己也不會得到救助,這樣的等流之果,會回到我們的身上,你給世間什麼,世間會回饋什麼。衆生與我本爲一體,我們因爲人我虛妄分別,幫衆生與我割裂,所以,自己也得不到救助。
因爲諸法是…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因果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