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性,沒有自性,衆生與我也沒有自性,所以是想通的。如果你非得把它割裂,我們自己的個業也得不到改變、救度。我們今天要以同情、理解、慈悲、仁愛來幫助,積累我們自己的善業,衆生也能增上,衆生增上反過來又能來幫助我們。
建立和諧關系,人世之間就溫馨很多!把我們自心轉變過來,有能力了,那也就是幫助衆生轉業。
9、無始劫來衆生都是造了無量無邊的惡業,一個殺生業就可以讓我們永無安樂。用什麼樣方法才能讓我們放下業障的包袱,放下自卑和恐懼。請師父慈悲開示。
其實沒什麼,就是覺悟、忏悔、修行。往昔時業力很強,但是,我們善業的力量也是很強大的,我們認識到往昔時殺生惡業,要通過四力忏悔放下包袱,進一步通過善業積累福德資糧。福德資糧積累了,自卑和恐懼就可以對治。
10、我修學佛法時間不長,也聽過幾節《因果明鏡論》課,反思自己以往所犯過錯,覺得罪業深重,所造的都是十不善業,是個地獄人,內心壓力很大,不知該如何轉變,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個問題我們在最初聽因果課時,也許都很容易出現負方面積累,就是太給自己壓力了。我們對照《因果明鏡論》一檢查,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啊,基本上要找出善業的機會,少之又少。按照因果原則,決定生于叁惡道。從因果上看,沒錯。
但是,如果自己沒有這種承受能力時,我們要反省:“我們是爲了讓自己沒有自信心而來學佛嗎?”我們講《因果明鏡論》是讓自己對業因果引起警覺,與此同時,我們修學,隨時隨地要把壓力控製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經律上有這樣的故事,有些阿羅漢開了天眼通,看見過去世惡業超過四大海,就因爲恐懼而自殺了。如果我們承受不了自己多生累世乃至今生的業障,往往把自己壓垮。衆生處在愚癡中,今生不知前世事,相對說,對我們是一種保護。
比如有人有他心通,看到別人內心都是染汙,就不再想看到,慢慢自己這種能力就消失了。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用在我們自己修行上也是這樣。比如自己不想看到什麼,就祈禱叁寶關閉這些功能,這樣,也能保護自己。
我們今天看到業力了,産生很大壓力,是很必要的。不要輕易把這種壓力拿掉。要把壓力轉變爲動力。從什麼地方轉變呢?因爲我們往昔時造作惡業,是我們內心映現,我們認識善惡業沒有自性,只是一念心性顯現,所有惡業,我們能從自心真誠忏悔,“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們就是要把壓力轉變爲動力,才有積極作用。否則我們被壓垮了,自殺了,業力依然是業力。萬萬千千的惡業抵不過一個悔字,當我們真正能夠認識業的本身時,相當于點亮一盞光明燈。過去的惡業,相當于一億年的黑暗,一億年的黑暗,當下生起忏悔心發露心對治心——這盞明燈,就能照亮。在忏悔時要明白,能夠從萬物本性來認識的話,因果無自性,所以“罪由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
由于虛妄分別心造作的惡業,是不可與我們今天造作善業等量而觀的。一個方面是不知不覺造作,一個方面是真誠忏悔;一個方面是不知不覺流于造惡,一個方面是事理圓融地對治。從業果規律來比對,我們爲善的發心,認識清楚沒有?我們認識清楚了,以強烈的發心,就有強烈的對治作用。我們造作惡業,盡管也有強烈的時候,但更多是不自覺的,沒有我們爲善的意樂強烈。從這個方面來看,我們的業力是可以轉變的。
這僅僅是我個人根據自己的想法提供給大家的一些建議。大家每個人都很智慧、善巧,都可以依照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尋找轉換的方法。自己主動、積極、多元化尋找轉變方法本身就是最好的對治。就看我們樂意不樂意轉換它,有多強的意樂!
11、請問師父,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異熟果是引業,等流果和增上果是滿業?請師父慈悲開示。
從異熟果來說,有很多引導我們往六道之中,是引業。引業當中異熟果的成分要多一些,異熟果一成熟,就可以引導我們往生。但又不完全這樣,比如,有些同修修了一生,但臨命終一念強烈嗔心,就引導到修羅道。等流果和增上果也不完全是滿業範疇。這些不能截然分開。
12、從異熟果來說,得人身是因爲修叁皈五戒,那爲什麼從造作等流來看,卻沒有多少人能持不殺生。是爲什麼呢?請師父慈悲示。
叁皈五戒,是得人身的根本之因了。從五戒角度看,下品十善,就是得人身之因。
不殺生戒,關鍵是針對人類而說,殺了人類就是犯根本殺生戒。殺生、造善,我們造善造惡的力量要有一個對比。要從自己身口意叁業造作過程當中來比對。我們今天得到人身,是從叁皈五戒當中來,但是我們今天很少有人持不殺生戒,這樣尤其要小心了。往昔時得人身的因,從哪裏來呢?從我們習慣殺生來看,我們往昔熏習不殺生,還不熟練。今生今世更要小心持不殺生戒。
一個方面是得到人身是持叁皈五戒。但是,你是得上品、還是中品、下品呢?另外四條戒,我們還能持什麼?具足持五戒是上品,具足持叁戒是中品,如果連兩戒都持不了,就是下品了。
所以要檢查我們自己,究竟持戒如何?逐步反省我們今生今世爲什麼不能持殺生戒,如果是熏習少了,今天就還要努力熏習不殺生戒。
13、生而爲人,我們的整個生命狀態皆由自己的滿業所至,然而在每個家庭裏,我們的性格以及像貌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影像,應如何理解這個問題?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生而爲人,業意識是根本,是因;還需要兩種輔助條件,就是父精母血。說到底,父母也是我們業因感召的緣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我們和父母有深厚的緣分,從根本上說,我們的生命是自己的造作。不過,既然與父母有相契的因緣,父母就會影響我們。從人以群分來說,我們從父母那裏接受到的物質信息,就會影響我們的相貌、聲音,乃至骨骼。
基因改變說,我們都嘗到了這種果實。從心理上說,難道不能成立嗎?我吃過蘋果梨,有這兩種水果的味道。既然兩種改良可以,那麼,我們業意識也離不開物理基因的輔助作用,物理基因對于我們心理和身體都有至爲關鍵的影響作用。
14、請問業障是需要念佛念經忏悔,並且承受業報來消除呢,還是需要證悟無相空性來消除。人的一切痛苦,包括生病都是因爲業障的原因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從大的原則來說,都是業障的原因。包括今天生活中沒有正確、科學、如理的習慣。比如,爲什麼不能針對自己身體狀況吃自己該吃的呢?吃自己不該吃的,或者說做了不該做的了,或者在冷暖中沒有注意保養,都是一種業。所以造業是方方面面的。
在生活環境中我們要注意怎麼生活,在起心動念時我們要注意怎麼起心動念,這些都在一個業的範疇之內。只要你沒有選擇正確範圍,都在業的範圍。
當然,能夠從念佛念經忏悔,還是我們希望的,只要我們有信願能力,掌握了正確方法,這樣能夠忏悔。如果忏悔不了的,就是定業消除不了,就需要我們承受。承受業報也是消除業障的方法。證悟空性也是消除業障的方法。
15、當某一人做惡事時,有一佛友爲其念阿彌陀佛,那這人的果報會是如何?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個人的果報,還是從他個人的業來說,取決于他能不能隨順人家善心的回向,斷惡心不做惡業,內因外緣相加,才有很大力量。當你在做惡事時,果報將隨順你的惡業。當然,人家念佛也是有力量的。但是,你一意孤行地做惡,就不要寄希望于人家回向了。另外一個方面呢,我們念佛回向的人也不要灰心,比如你在念佛,他在做惡事,你念佛對他做惡事,還是有一定改轉能力的。隨著你自己能力的不同,對他影響大小也不同。
舉一個例子,一個人正在殺人,旁邊有一個念阿彌陀佛,或者回向他的,這種勸解對于正在殺人的人,有影響。世間上能量守恒,造作善業必然有相應勢力。善惡力量誰大?這個裏面很複雜。我們念佛回向衆生,對于衆生行爲處事是有影響力的,我們念佛人不要灰心!
16、大修行人和一般真修佛弟子,發了世俗菩提心,就會代衆生受苦嗎,衆生的罪業,會給發菩提心的弟子,帶來痛苦嗎,能有助于證悟空性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發了世俗菩提心,代不代衆生受苦,在于個人選擇。發了世俗菩提心,願意代衆生苦,這是願心。但是,還要看他有沒有能力代衆生受苦。
如果修行人消化衆生業力能力很強,不僅不會帶來痛苦,還很快樂,這就看修行人本身能力了。如果能力具足就不會痛苦。從修行角度,有助于幫助我們證悟空性。
比如,我有智慧我能扭轉,不能扭轉至少能夠忍受,完全是看發心幫助衆生的人能力如何。如果有能力轉化,對于自己修行幫助是特別特別大。如果痛苦超過我們承受能力,因此而導致起煩惱、造惡業,就對我們形成障礙了。所以說佛法強調發心和忍辱都要在我們力所能及範圍之內。如果超過自己願力、能力,就會把我們壓垮,相反不太好。
力所能及,能夠起歡喜心來做,就非常好了。這樣能夠增長我們菩提心,增長我們善法資糧,否則,會增加我們負面因素。
17、沒有能往生極樂世界,也沒能證得須陀桓的境界,都叫學佛沒成績,沒入佛門,還有可能出現叁世怨的情形嗎
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個方面應該分成幾個方面說,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也沒能證得須陀桓的境界,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入佛門。沒有入極樂之門,沒有入初果之門嘛。但是我要說的,不一定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也沒能證得須陀桓的境界,就是沒有成績。我們可以入資糧位,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各種門嘛。我可以進入信願之門,進入念佛之門嘛。這一生一世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下一世還是可以嘛。如果把入佛門的定義放得寬泛一點,也不一定絕對沒有入佛門啊。
說到叁世佛怨,我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也沒…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因果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