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六度篇)

  六度篇

  目錄:

   1、我自己經濟一般,錢不多,然後呢我現在是初一十五放一次,可是我早上去買的時候呢有些東西價錢貴,很矛盾。怎麼辦才好,請師父慈悲開示。

  2、我們都非常願意放生,拯救衆生的生命,可是現在市場上有這麼多的衆生,我們卻無能爲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思維,怎麼做,才是行殊勝的十善業呢?

  3、請問放生時如何回向?

  4、法供養與法布施有什麼不同呢?用財物供養叁寶算不算法供養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5、布施時隨喜與布施時叁輪體空在意樂上有什麼區別呢?還是就是一體的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6、如何供齋,應准備些什麼供養?請師父慈悲開示。

  7、供養法師,供齋得什麼果報啊,還有拈香、禮佛、獻花得什麼果報?

  8、在家上供和撤供怎麼做如法,還有在家上香的香灰和剩余的香根該如何處理

  

  9、做施食時,有非人來壓身,怎麼辦

  

  10、在修忍辱的時候心裏會更加痛苦,是方法錯了,還是認識錯了?請師父慈悲開示。

  11、師父,佛法裏的忍辱爲六度之一。忍辱是無條件的嗎?如果遇到無禮,甚至威脅生命難道還要被動忍受嗎?具體應該怎麼做?請師父慈悲開示。

  12、師父,我恨業深重,怎樣可以使我的恨業消除,請師父慈悲開示。

  13、常聽人說“苦修行,苦修行”難道只有苦才能修行嗎?請法師慈悲開示。

  14、打坐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算不算禅修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15、打坐的時候爲什麼有時總是靜不下心來,有什麼方法可以對治?腿很痛了是不是可以換一下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16、我有時思維法義沒有打坐,而是利用平時做事時思維,這種方法可以嗎。因爲我在打坐時總生不起歡喜心。請師父慈悲開示。

  17、師父,我了解一點禅修觀呼吸法,于是在靜聽念佛時(印祖方法是不管呼吸),自覺不自覺地意識就有了想到呼吸的時候,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跑神了,不專一了還是這本來就沒什麼的,如果又意識到呼吸又在念佛,這是不是雜念呢?

  18、請問師父打坐時念什麼?多長時間才算是打坐?

  19、曾聽師父講菩提道次第時,有講到五明,專一當中是否要學一些技能,才能自利自他,是哪五明,怎麼善用,請師父慈悲開示。

  20、當下,“無分別識”與“無分別慧”如何抉擇?請師父慈悲開示。

  21、修道的人不見世間過是不是做人就沒有原則,請師父慈悲開示。

  22、怎麼樣才能改掉說別人過失的毛病。請師父慈悲開示。

  

  1、我自己經濟一般,錢不多,然後呢我現在是初一十五放一次,可是我早上去買的時候呢有些東西價錢貴,很矛盾。怎麼辦才好,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覺得你可以幫這些當作放生修學的增上緣,不要當作對自己放生時能力的不自信,從中增長了負面心理就不太好了。

  怎麼樣把環境當作增上緣呢?首先,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有福德,否則,想做事情,能力也不夠,這個時間,我們對自己就沒有充分的自信。于是,在我們自己要做善業而力量不夠時,我們如何思維?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要掌握一種面臨這種情況的善巧思維,正面思維。

  說我今天錢不夠,那就是福德不夠,福德不夠是爲什麼呢?就是往昔時修行不夠,今天,我就要加大修行力量,推動自己積極修行,更要在力所能及前提下,來做這些善事。所以說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內,讓自己更歡喜,不要讓自己沮喪。要把這種沮喪,這種壓力,這種福德不夠轉變成一種動力,督促自己好好發心,好好修行,好好積累善根福慧資糧。

  相反,有一種負面思維,就是自己能力不夠啊,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也不知道很好地發心,也不知道忏悔自己往昔時候的障礙,就自己在那裏熬煎,沒有正確的疏導的時候,往往在壓力之下,把自己爲善的好樂心損傷了,這就是負面的損傷,這種負面思維我們要避免。

  在我們力量不夠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第一、我們力所能及地放生。第二、我們不具備的力量,要把它轉變爲修道的發心,轉變到進一步的修行過程中,增長福德資糧,這樣就好了。力爭不要出現負面積累。

  

  2、我們都非常願意放生,拯救衆生的生命,可是現在市場上有這麼多的衆生,我們卻無能爲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思維,怎麼做,才是行殊勝的十善業呢?

  一個方面是力所能及,在現實上我們每個人力量都非常有限,讓我們全身心放生,也許還有這樣那樣障礙,我們所放生呢,畢竟在所有衆生中只是少量。我們在做具體放生時,放生的雖然是少量,但是,我們發心不是少量,而是尊重所有衆生生命,在我力所能及範圍內,不斷培育我的能力。實際上放生就是修學,不斷培集我們資糧,讓我們內心喜歡放生,增長我們喜歡衆生生命、尊重衆生生命的慈心、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讓我們的心念念回向于究竟成佛——要行究竟十善業,就要以發菩提心爲根本,以菩提心爲每一個哪怕微小的十善業之總攝持。

  

  3、請問放生時如何回向?

  可以學習一些回向文,可以先學習。如果不學習,我們往往不能很好地回向。《華嚴經》裏還有回向品,教導我們如何回向。

  

  4、法供養與法布施有什麼不同呢?用財物供養叁寶算不算法供養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法供養和法布施,前面都是法,供養與布施的區別,主要在于針對的對象不同而形成。一般來說,布施是針對于下面,供養是針對于上面。比如,我們如法聽聞,就是對叁寶進行法供養,不能說對叁寶進行法布施。對師長、父母這些恩田、敬田都說供養。我們對于一般衆生、信衆、徒弟啊,就可以說是法布施。比方讓大家讀誦、聽聞、受持啊,這些都可以說是法布施。同樣的行爲,針對對象不同,區別爲法供養與法布施。

  同樣是用財物供養,可以說是法供養,也可以說不是。當財供養成爲一種修法,供養者不僅理解財物供養的意義,不僅僅是修供養法,而是上升到法的角度,那麼,可以說是法供養。法,是針對自性而說,認識修法的重要性,回歸于自性心行,對治我們內在悭貪,上升到這個角度,可以稱爲法供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用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雖然璎珞是財物,但是最後是說受此法施珍寶璎珞。這就是認識上的一種提高,從物質上的供養,上升到自性佛法的層面。

  

  5、布施時隨喜與布施時叁輪體空在意樂上有什麼區別呢?還是就是一體的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布施時的隨喜有理性方面的,有事相方面的,而且對于布施時的意樂要增長我們的歡喜心,見人布施如己布施,要隨喜。布施時的叁輪體空,是一種智慧的運用,雖然說事相上有,但是從自性上觀察沒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人,還有布施的物。

  

  6、如何供齋,應准備些什麼供養?請師父慈悲開示。

  供齋,齋就是清淨,供就是供養。供齋就是以清淨的法來供養,這是根本上的說法。事情上的說法呢,供齋比如用齋飯、齋菜呀,以如理如法的供品來供養盡虛空遍法界的諸佛菩薩,供養盡虛空遍法界僧團,供養盡虛空遍法界衆生。

  以什麼供養?如果你自己有能力,以食物供養,或是做飯做菜;或是法供養;或是發願;或是修行供養。財供、法供、觀想供、如實修行供養,可以准備不同,看自己的能力具足哪方面了。自己能實實在在地做到,自己做,來供養,是最好的。如果自己能做,又發心教化別人,請別人做,這個發心又不一樣。

  七月十五要到了,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經過叁個月如法結夏安居的僧團力量是很大的。《盂蘭盆經》就說,目犍連尊者用神通觀察自己死去的母親生到什麼地方,然後想報母恩。發現母親因爲做惡業墮入餓鬼道,自己運用神通化齋飯給母親,但是,到了母親嘴邊也化爲焦炭。所以,目犍連尊者非常懊惱。回過頭請求佛加持他。佛就說,一個人力量太小,要借助十方僧團力量,盡虛空遍法界聖賢僧無量無邊,發心供養盡虛空遍法界僧衆,所以在七月十五日,即僧衆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衆,以仰仗十方僧衆的力量,來救度他的母親。(注:此即盂蘭盆會的由來。)發心供養盡虛空遍法界叁寶,功德很大,對于超度我們曆代宗親,功德很大。

  所以從財物上可以准備清淨的齋菜、齋飯,二一個是錢財上,叁一個是實物,包括花、淨水、七寶等等。我們還以經法上的念經念法,以發出離心、菩提心來加持供品,又不一樣。

  以清淨的財物、如法誦經、真實發出離心、菩提心來准備,都很好了。

  

  7、 師父供養法師,供齋得什麼果報啊,還有拈香、禮佛、獻花得什麼果報?

  往往在供養當中要知道爲什麼供養能得果報,就是掃除悭貪之心,得富貴的果報。我們物質缺乏,就是來自于悭貪,沒有福報。

  甚至在修行時,我們沒有供養,就不能專心修行。在家人散亂,就是因爲缺乏生存必需品,資糧不具備,沒有這些資糧也是一種貧窮,根本因來自于悭貪。所以說供養能得富裕的果報。

  假如說把世間的富裕回向到修道、解脫,就能積集資糧,這樣,你做事情就會很順利。做善事布施,這些都是基礎。我們不布施,就沒有福報。哪怕出家了,我們不布施,也得不到供養,因爲我們沒有福報。

  所以始終要端正在因地的修行。

  不管是從世間上這些富貴也好,還是要從修行當中來,講究供養就是對治悭貪。拈香是表示我們的信仰之心,將我們心香一瓣供養諸佛!心怎麼才能香呢?要做善法利益衆生!如果你起心動念損傷衆生,心就是臭的!

  從心不香就能影響到身體上有諸多氣味,真正忏悔得力,把狹隘的心忏出,身心就能流出肮髒的東西,煩惱就能消除。發菩提心等等善行就是以心香供佛。我們每個人都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修行出來,把不好的改正。

  我…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六度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