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 下 第十章:舍波羅蜜

  第十章:舍波羅蜜

  舍的含意

  在此舍的巴利原文是upekkha,意爲避開苦樂兩端而保持中舍。若不深入省察的話,有些人會把它曲解爲「不關心」或「漠視」。然而舍心並非不關心或漠視。舍心是對目標有關心的,只是它是以中舍與平穩的態度去面對苦樂而已。

  培育舍心

  培育舍心的方式與《無礙解道》中提及培育慈愛的方式是一樣的。由于修習慈愛有四種基本方式,所以一共有五百二十八個方式。反之,修習舍心只有一個基本方式,即「願一切衆生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所以只有一百叁十二個方式,即五百二十八的四分之一。

  跟修習慈愛一樣,衆生可分爲十二組,即五無限及七有限。由于修習舍心只有一種基本方式,所以沒有分別方向的散播方式只有十二個,即:

  一、「願一切有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二、「願一切有息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叁、「願一切生物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四、「願一切人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五、「願一切有生命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六、「願一切女衆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七、「願一切男衆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八、「願一切聖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九、「願一切凡夫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十、「願一切天人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十一、「願一切人類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十二、「願一切惡道衆生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當把這十二個方式運用于十個方向時,即有一百二十個方式。所以加上十二個沒有分別方向的方式,一共有一百叁十二個方式。任何一個適合的方式皆可以采用來修習舍心,然而不可把其它方式視爲無效。

  與修習慈愛一樣,若采用其它字眼來修習舍心也是可以的。我們可以把「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跟有相同涵義的字句相換,就有如《增支部‧五集‧蓋品‧常習經》裏提到的,即:

  一、「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二、「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遺産。」

  叁、「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出處。」

  四、「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朋友。」

  五、「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依歸。」

  由于它們都有相同的涵義,所以修習舍心者可用任何一個他喜歡或最明白的來替換。如把「願一切有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換成以下任何一個:

  「願一切有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遺産。」

  「願一切有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出處。」

  「願一切有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朋友。」

  「願一切有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依歸。」

  在此,有一點值得考慮的是:慈愛屬于波羅蜜是可以理解的,因它是爲了促進衆生的幸福。反觀也是屬于波羅蜜之一的舍心,它持有「樂或苦是各自擁有的。若某人有獲得樂的善業,他就會快樂。若某人擁有的是獲得苦的惡業,他就會痛苦。我是無法改變他們的業力的」的態度,這不是很難說這種態度是聖潔的嗎?若說舍心是不理會他人的幸福,是一種無情的態度,難道會有錯嗎?因此我們應該思考爲何舍心被列爲崇高的波羅蜜。

  在世俗與精神兩方面,自然地難得的東西是珍貴的,易得到的東西則只有低微的價值。因此世上易得的東西,譬如沙石都是便宜的。而難得的金、銀、寶石等都是珍貴的。

  在精神方面也是如此。貪、瞋等不善心易于生起,所以它們是沒有價值的。我們不需要特別努力它們也會生起。事實上,難得的是如何防止它們變得不受控製。它們根本就像是無用的雜草。反之,若沒有正精進的話,布施、持戒等善業就不會産生,它們是不會自動發生的。在衆善業之中,修習慈愛是其中之一,它比布施和持戒更爲崇高。事實上要培育慈愛是很難的。

  人可分爲叁類,即敵人、中立之人(非敵人也非友人)和友人(親近之人)。散播慈愛給敵人來修慈是很難的,散播給中立之人比較不難,而散播慈愛給友人則最容易。若慈愛的對象並無敵人與中立之人,而只是友人,那麼無論修習多久,那慈愛依然是沒有很大價值的,因爲這只是一件易辦之事。

  若有人想正確地成就慈波羅蜜,他必須先散播慈愛給自己。由于每個人都樂于對自己慈愛,所以慈愛能夠很容易與透徹地生起。這對自己的透徹慈愛可作爲一個榜樣或標准。由此他應先散播慈愛給自己。

  當散播慈愛給敵人、中立之人與友人時,他應平等與無分別心(無喜惡之心)地散播慈愛給他們,就好像對待自己一樣。這是易辦到的嗎?不,這是不容易的。事實上,要像對待自己一樣地散播慈愛給友人也是很難的,更別說是散播給敵人或中立之人,因爲我們最愛的人即是自己。只有在我們能夠有如對自己的慈愛一樣,平等與不分別地散播慈愛給友人、中立之人和敵人時,那才是真正屬于慈波羅蜜的標准。

  這顯示了要培育真正的慈愛是多麼的難,以及它的價值是多麼的高。由于培育了這種慈愛,黃金睒摩受到老虎、獅子等野獸喜愛。而修舍波羅蜜卻比修慈波羅蜜更爲困難。

  即使要對中立之人培育舍心也是不易的。有些人會說:「現在我對他保持舍心」,或在這件事裏,我要采取「自己的業是自己的資産」的態度等等。這種說法看起來像是沒有關心與熱忱,使到舍心看來是不重要的。事實上,舍心是對目標有關心與熱忱的,但它只是站在中舍的立場而已。

  以友人爲對象易于培育慈愛,以中立之人爲對象則易于培育舍心。由于對中立之人不愛也不恨,我們比較容易保持中舍的態度,而沒有想要見到他快樂或痛苦之心。但對于敵人,要培育舍心就比較困難。由于恨他,當見到他失敗時,我們就會高興;見到他有成就時,我們就會妒嫉。要防止這兩種心生起是很難的。當其中任何一個只要生起了一點點,我們已經失去了舍心。

  更困難的是對友人保持舍心。由于執著于朋友,當見到他有成就時,我們就會高興;當見到他遭遇不幸時,我們就會傷心。要防止兩種心生起是很難的。

  只有在能不受到這些困難影響地對那叁種人與自己保持中舍的心時,我們才能修習舍心。只要對這叁種人還有分別心,我們的舍心就還離成功很遠。

  如前所述,舍心並非不關心或漠視的態度,反之,它是對目標具有關心與熱忱的。在這麼修習舍心時,他心想:「我無法令到衆生與自己快樂或痛苦。有善業的人會快樂,有惡業的人則會痛苦。由于他們的苦樂是與過去業有關,我不能做什麼去改變他們由于過去業成熟而須面對的果報。」只有以衆生爲目標,作了如此清晰的省察才是真正的舍心。由于它不涉及憂慮與不安,它是聖潔、安詳與平靜的。當它超越慈愛愈遠時,它的精神層次就愈高。

  跟慈一樣,舍也是四十種止禅之一,也是十波羅蜜之一。想要修舍心禅的人,只能在最高的禅那層次修它,而不能在較低的禅那層次修舍。那些鈍慧的人必須經過五個層次才能證得最高的禅那,對于這些人,佛陀教他們的色禅分爲五個禅那,即第一次證得的禅那是初禅;第二次是第二禅;第叁次是第叁禅;第四次是第四禅;第五次是第五禅。

  然而,利慧者只需要四次即可證得最高的禅那。對于這些人,佛陀教他們的色禅分爲四個禅那,即第一次證得的禅那是初禅等。

  至于那些未曾證得禅那的人則不應嘗試修舍以證得最高的禅那,因爲舍心禅是屬于禅那五分法的第五禅及禅那四分法的第四禅。鈍慧者只可在通過其它止禅證得第四禅之後才修舍心禅,而利慧者只可在證得第叁禅之後才可修舍心禅。其原因是舍心是非常微細、安詳與聖潔的,所以它只屬于最高的禅那,而不屬于較低的禅那。

  反之,慈心則是屬于較低的四個禅那(禅那五分法)或叁個禅那(禅那四分法)。這顯示了舍心比慈心更高級。若不是把舍心作爲禅修,而是作爲波羅蜜來修,那麼我們是可以在任何時候都培育舍心的。

  大身毛豎立行

  關于舍波羅蜜,在此我們將舉出《行藏注疏》裏提到的「大身毛豎立行」。

  有一次,菩薩出生于一個富有的貴族之家。長大後他去向一位聞名的老師求學。學成後他回家鄉照顧雙親。在雙親死後,親戚要他保護所獲得的遺産,以及賺取更多的財富。然而,由于看透一切有爲法(因緣和合之法)的無常性,菩薩對所有叁界都感到害怕。他也看透了身體的不淨,所以他也不想被世俗生活的煩惱纏住。事實上,長久以來他都一直想要脫離欲樂的世界。所以他想在舍棄自己的財富之後就出家。他又心想:「但人們稱頌我所做的舍棄將令我聞名。」由于他不喜歡出名與榮譽,所以他並沒有出家。爲了考驗自己是否能夠毫不動搖地面對世間的一切起起落落,譬如得失等,他穿著平時的衣服就離家而去。他這麼做是爲了通過忍受他人的惡待來成就最高等的舍波羅蜜。他的艱苦修行與作爲令到人們以爲他只是一個懦夫,是不會向別人發怒的。當他漫遊于各大小村鎮時,人們都無禮地對待他,認爲他是不值得尊敬的人。當某地的居民對他侮辱得更厲害時,他就在其地逗留更久。當衣服破損時,他嘗試以所剩的來遮蔽身體。當剩下的再破損時,他也不接受任何人給他的衣服,而只以可用之物來遮蔽身體,然後繼續漫遊。

  過了一段很長的日子之後,他來到一個村子。那村子的小孩子們非常粗野。有些寡婦與皇族的孩子們非常自大、性格不定及愛說廢話。他們四處遊蕩、作弄他人。當見到老弱之人在走路時,他們跟在後面,把灰撒在老人們的背後。他們也把一些葉子放在老人的腋下,令老人們感到發癢。當老人轉回頭來看時,他們模仿老人走路的樣子,駝背彎腰、啞聲無言地,以作弄人爲樂。

  當菩薩見到這些粗野的孩子們時,他想:「現在我已找到很好的東西來幫助我成就舍波羅蜜。」所以他就留在那村子裏。看到他時,那些壞孩子就來作弄他。而他則裝作無法忍受與害怕他們地逃走。然而他走到那裏,那些孩子就跟到那裏…

《南傳菩薩道 下 第十章:舍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