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高男性魅力;我吃東西並不是爲了要英俊;我吃東西並不是爲了皮膚美麗;我吃東西是爲了去除饑餓;我吃東西是爲了利于修行。吃了這些食物,饑渴的痛苦將會消失;通過適量的飲食,我可避免因吃過多而導致消化不良之苦,也能夠保持身體健康。我正當地獲取這些食物,以無可指責的方式來吃,如此適量地飲食,我將得以舒適地過活。」
關于適量地飲食,以便得以舒適地過活,佛陀說:「在吃飽前的四或五口,比丘應該以喝水代之。對于決心要修禅的比丘,這已足以使他舒適地活著。」
雖然佛陀所說的主要對象是禅修者,但這對非禅修者也是有益的。跟隨這指示,他們能夠舒適地過活,免除飲食無節製帶來的不適。
住在住所裏時,他省察:「我住在這裏是爲了禦寒和避免烈日曝曬;我住在屋子裏是爲了避免蚊子、牛蠅、蛇、蠍子、跳蚤等的幹擾。我視這住所爲避開極度的氣候及享受獨處之地。」
在用藥物時,他省察:「我服食這些藥是爲了治病以保存生命。」這種詳盡的省察稱爲「大省察」。
如何成就這四種戒?(即:別解脫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和資具依止戒。)
在這四者之中,別解脫律儀戒應以信心來成就。他對佛陀有這樣的信心:「立下戒律(學處)的世尊的確是佛陀,他毫無遺漏地知曉一切法則(即是對佛陀有清楚的認識)。」他對法有這樣的信心:「僧團應遵從的戒律的確是佛陀立下的(即是對法有清楚的認識)。」他對僧伽有這樣的信心:「僧團的成員是佛陀的弟子,他們都善于持戒(即是對僧團有清楚的認識)。」
因此,若某人對佛、法、僧有信心,他就能夠成就別解脫律儀戒。
因此當以信心持守佛陀立下的每條戒,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佛陀曾經這麼說:「就好像母雞不惜犧牲性命地保護牠的蛋;就好像牦牛不惜犧牲性命地保護牠的尾巴;就好像居士懷著慈愛、不惜犧牲性命地保護獨生子;就像獨眼的人極盡小心地保護唯一的眼睛,所以持戒者在其生命的叁個階段裏都應該極關心與摯愛地保護其戒。」
不惜犧牲性命地成就別解脫律儀的故事
有一次在斯裏蘭卡的大義務山裏,有一群強盜捉了一位長老,再以藤把他綁在地上。雖然他有能力掙紮開脫束縛,但他害怕掙紮時會弄斷了藤而犯了「草木波逸提罪」。所以他躺在地上七天,修觀禅至證悟阿那含果,過後他就在當地死去,而投生在梵天界。
在斯裏蘭卡有另一位長老也遭受到強盜類似的惡待。當時森林起了大火。雖然他有能力逃脫,但他害怕會犯了草木波逸提罪。所以他就躺著修觀禅,而成爲「等首阿羅漢」 ,而證入般涅槃。過後身爲長部誦者的無畏長老與五百位比丘來到現場。看到了長老的屍體,他就好好地把它火化,然後再爲它建了座塔。因此注釋裏說:
「善行者爲了保持別解脫律儀戒清淨,即使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肯犯了佛陀所立下的戒律。」
有如別解脫律儀戒當以信成就,根律儀當以正念成就。只有在根律儀戒受到正念護持時,別解脫律儀戒才能長久。當根律儀戒破時,別解脫律儀也將隨之而破。
在佛陀時代,剛出家爲比丘的婆耆舍尊者(Vavgisa)在托缽時看到一個女人而破了根律儀戒,心中充滿了欲念,無法攝受諸根。他向阿難尊者說:「阿難尊者,我現已是欲火焚身,心已被欲火吞噬了,請您基于慈悲教我息滅這烈火之法。」
阿難尊者答道:「當你錯誤地去認知時,欲火吞噬了你的心。別去認知所見的美好一面,因爲它引生欲念;你應見其不淨來淨化自己的心。」婆耆舍尊者聽從阿難尊者的勸告得以止息欲火。
以下是想成就根律儀戒之人應學習的兩個模範。
護心長老的故事
在斯裏蘭卡的古蘭陀伽洞的洞壁上畫著觀慧佛等七尊佛出家的美麗彩圖。有一群到訪的比丘看到後向護心長老說:「尊者,您這山洞裏的畫很美麗哪!」護心長老答道:「朋友,我住在這洞已經六十多年了卻不知道此地是否有圖畫。今天你們讓我知道了,我想你們的視力真好。」(雖然護心長老已在洞裏住了六十多年,但是他卻連舉目一望洞壁也沒有。他也不曾擡頭看樹,只有看到地上的花瓣時才知道那棵樹開花了。)
聽到長老如此嚴格的持守根律儀戒,大村的王叁次派人去請他進宮,以便可以親自向他致敬。但是長老卻不願意去見國王。因此國王下令把村裏所有嬰兒的母親的乳房給包紮起來,然後說:「只要長老還是不肯來,就讓這些小孩子們沒有奶喝。」出自對那些小孩子的慈悲心,長老終于來到大村。
聽到長老已經到來的報告,國王說:「去把長老請進宮來,我想要受戒。」國王就在內室裏向長老頂禮與供養食物,然後說:「尊者,今天我不適于受戒,我將在明天受戒。」在提著長老的缽,跟著長老走了一小段距離後,他和皇後再向長老頂禮。無論是國王或皇後頂禮,長老都是說:「願國王快樂。」一連七天都是如此。
其它比丘就問護心長老,說:「尊者,爲何不論是國王或皇後向您頂禮,您都是說『願國王快樂』?」長老答道:「朋友,我並不清楚那是國王或皇後。」七天後,當國王知道長老住在皇宮裏並不快樂就讓他離去。
長老就此回去古蘭陀伽洞。夜晚降臨時他走出洞外行禅。住在鐵樹的天神拿了把火炬站在一旁。長老的禅修清淨與光明至令他感到歡喜。剛過中夜時長老證了阿羅漢果,令到整座山發出一聲巨大的回響。
大彌多長老的故事
有一次大彌多長老的母親生了乳癌。她就向身爲比丘尼的女兒說:「去找哥哥,告訴他我的困難,以及向他要些藥回來。」當她的女兒見到大彌多長老時,他說:「我不懂得如何采草配藥,但我會告訴妳一種藥:『自從我出家後,我不曾因見到異性而生起欲念,不曾因此而破了根律儀戒』,願如此說真實語能令我母親病愈。妳回去重複我所說的真實語,再按摩母親的身體。」他妹妹就回家把一切告知母親,依他的指示去做。那母親的瘤即刻如水泡破滅般地消失了。她站起來愉快地說:「若世尊還活著的話,他會不以他那有網印的手 摸我兒子的頭嗎?」
大彌多長老與護心長老防護六根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護心長老是以垂視不看東西地防護六根。但大彌多長老並非如此,他只是如實地看一切事物,即使看到異性,他也能夠防護眼根,不令欲念生起。
護心長老防護六根的方法就好像把屋子的門全關上,不讓任何盜賊進來。大彌多長老防護六根的方法並不是像把門關上,而是守護著門,不讓盜賊進來。這兩者都是傑出與值得效仿的。
防護六根當以正念來實行,活命遍淨則應以精進來實踐,因爲只有運用精進才能舍棄邪命。因此爲了避免不正當的活命方法,比丘應精進地以托缽等正當的求生方式來清淨活命。
不可通過暗示、轉彎抹角的言語、指示或明白的請示來獲取袈裟和食物。但是有關獲取住所則只有明白的表示是不受准許的。
暗示:當有多位比丘好像是要建東西地准備空地時,人們問他:「尊者,這是在做什麼?又是誰要做的?」而他回答:「沒有人。」他這麼回答即是一個暗示(暗示還沒有施者布施住所)。一切其它帶出他需要住所的言行也是暗示。
轉彎抹角的言語:比丘問在家信徒,說道:「你住什麼樣的屋子?」「住在巨宅,尊者。」「施主,比丘是不可以住在巨宅的嗎?」這樣的表達方式是轉彎抹角的言語。
指示:「這住所對比丘僧團來說是太小了。」這種含有建議的言語是指示。
關于在生病時獲取藥物,以上四種言語都是受允許的。但是病好後是否還可以用之前這樣得來的藥物?關于這點,律師認爲既然佛它已經開放了用藥的方式,那是允許的。但是經師卻認爲這樣雖然沒有犯罪,然而已經汙染了活命之清淨,因此是不允許的。雖然是佛陀允許的,但是想要活命徹底清淨之人應該完全不用暗示、轉彎抹角的言語、指示和明白的表示。具備了少欲等特別素質,即使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他都不會涉及暗示等而獲取資具。這樣的人是非常聖潔之人,譬如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的故事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住在一座森林裏。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中了極嚴重的腸胃絞痛。目犍連尊者在傍晚來找他討論時看到他躺在地上。目犍連尊者就問:「發生了什麼事?」聽了舍利弗的解釋之後,他再問:「那麼在以前是什麼東西會幫到你的病呢?」舍利弗尊者說:「朋友,當我還是在家人時,我母親煮粥,再加入酥油、蜜糖、糖等給我吃。那可治愈我的病。」目犍連尊者說:「那好,朋友,若你或我有足夠的福報,可能明天我們就可以獲得一些。」
此時有個住在小徑盡頭樹上的天神聽到了他們的交談。他就想:「明天我將找粥給長老。」他當下就去一間時常供養目犍連尊者的人家,附上了家中大兒子的身搗蛋。當那小孩的家人到前來時,他就向他們說若他們能夠在隔天准備這樣的粥給長老,他就放了小孩。他們答道:「即使你不說,我們都是經常供養食物給長老的。」隔天他們就准備了粥。
早上時目犍連尊者就去向舍利弗尊者說:「朋友,你留在這裏等我托缽回來。」之後他就去村子裏托缽。那家人看到他時就把缽接過來,把依照指示所准備的粥裝進去後再還給他。當他想要離開時,他們說:「尊者,請吃吧!過後我們還會再給您更多。」當他吃完後,他們再布施一缽的粥給他。他就把它拿回去給舍利弗尊者吃。當舍利弗尊者看到它時,他想:「這粥很好,它是怎麼得來的?」當省察後得知它是如何得來的,他說:「朋友,這食物是不適合吃的。」目犍連尊者並沒有因此感不快或想:「像我這樣的人帶來的食物他竟然不吃。」他只是當下即把食物倒掉(並不是因爲生氣)。
當粥掉在地上的那一刻,舍利弗的病也就好了。(在他剩下的四十五年余生裏,他不再患上此病。)
過後,他向目犍連尊者說:「朋友,即使餓到腸都掉在地上,這以言語表示得來的食物還是不可…
《南傳菩薩道 下 第二章:持戒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