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 上 第七章:雜集 第一篇:什麼是波羅蜜?

  第七章:雜集 這是提供給發心修菩薩道者有關波羅蜜多方面的探討與分析之雜集。

  在此我們結束須彌陀隱士(Sumedha,妙智)的故事,以便根據《行藏注疏》(Cariyapitaka-atthakatha),提供十波羅蜜之雜集給予發心修菩薩道者。希望對于探討、理解、修習與累積波羅蜜方面對他們有所助益。

  這一章將以問答方式來討論有關波羅蜜的性質與特色。有關題目如下:

  (一) 什麼是波羅蜜?

  (二) 爲何稱爲波羅蜜?

  (叁) 有多少個波羅蜜?

  (四) 波羅蜜的次序是如何排列的?

  (五) 什麼是波羅蜜的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六) 什麼是波羅蜜的基本條件?

  (七) 什麼是汙染波羅蜜的因素?

  (八) 什麼是淨化波羅蜜的因素?

  (九) 什麼是波羅蜜的對立因素?

  (十) 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詳細與深入的方法?

  (十一) 什麼是波羅蜜的全面分析?

  (十二) 什麼是波羅蜜的組合?

  (十叁) 什麼是圓滿波羅蜜的因素?

  (十四) 需要多長的時間圓滿波羅蜜?

  (十五) 波羅蜜可以帶來什麼利益?

  (十六) 什麼是波羅蜜的果?

  第一篇:什麼是波羅蜜?

  這問題的答案是:波羅蜜是那些以大悲心和行善之方法善巧智爲基礎的聖潔素質,例如布施、持戒等。而且這些素質必須不受渴愛、我慢與邪見所汙染。

  進一步的解釋:當行布施時,若作此想:「這是我的布施。」,那它已被渴愛汙染了;或作此想「這布施就是我。」,那它已被我慢汙染了;或另作此想「這布施就是我自己。」,那它已被邪見汙染了,這類布施被稱爲已受渴愛、我慢及邪見所汙染。

  只有不受渴愛、我慢及邪見汙染的布施才配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等也是如此。)

  爲了具備成爲波羅蜜的條件,諸善行如布施、持戒等不單只必須不受渴愛、我慢及邪見所汙染,而且必須以大悲心(maha-karuna)和行善之方法善巧智(upaya-kosallabana)作爲基礎才成。

  大悲心: 菩薩必須對無邊衆生,無論遠近,皆培育深切的憐憫,視衆生爲自己的親生孩子。他視衆生爲同是在生死輪回中打滾的天涯淪落人,受盡貪、瞋、癡、生、老、死、愁、悲、苦、憂及惱之烈火所煎熬,而不以分別心來分辨他們爲朋友或敵人。他以此觀想而對衆生培育起強大的悲愍心。他的悲心必須強大至足以使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幫助一切衆生脫離苦海。如此的悲心即是形成所有波羅蜜之根基的大悲心。

  當須彌陀隱士在遇到燃燈佛(Buddha Dipavkara)時,他的修爲已圓滿至足以使他自己脫離苦海。(若是他願意的話,他即可在那一生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是一個具有大悲心的偉人,爲了圓滿所有的波羅蜜以便得以解救苦難的衆生脫離苦海,他願意在生死輪回中多受苦長達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的漫長時間。

  方法善巧智: 這是對行布施、持戒等善行的方法善巧智,以使它們成爲成就正等正覺的管道與助力。發心修菩薩道者必須只抱著唯一的目標,即是成就正等正覺,而以此心全心全意地投入修習布施、持戒等善法。他不可祈求投生天界等福報,因爲這些事實上是導致生死輪回之苦的原因。他只可以以涅槃爲最終的目標。方法善巧智即是能令他只視正等正覺爲唯一的成果之智慧。

  上述之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即是修習波羅蜜和成佛的根基。發心修菩薩道者應該先致力于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只有具足這兩個基本條件的布施、持戒等波羅蜜才是真正的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