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大般涅槃經▪P3

  ..續本文上一頁長生不死,殆不可能,且非佛陀所重視之事。

   3本經述及佛陀時代之拔塔裏村Pataligama即系後來阿輸迦王之首都華氏城或波咤厘子城Pataliputra(現時之Patna)。經過約二百年之時間,荒僻小村變城國都殊無足怪,但經中曾提及佛陀在該村住時以天眼望見數以千計的神祗在該處劃封宅地,並謂:「此拔塔裏子城Pataliputta將成爲一大都市與商業中心……」(第一章26—28)。此頗含有「預言」意味。吾人固不當疑惑佛之先知或「神通」。但另一可能性則是此段暗示本經之某一部份是約在西元前叁世紀頃完成而被添入。將該「預言」托之于佛陀之親口,頗爲該「未來」首都增色不少。

   4當佛陀舍壽時有大地震(第叁章10),其圓寂時天雨曼陀羅華,而天神如梵天,因陀羅等曾以歌贊致敬(第六章10。其後在阇維時神祗等暗示其意向關于佛之遺體應由某方向出城入城(第六章14—18),以及濁水忽然變爲澄清等(第四章21—25)。

   上列諸點似嫌涉及「神話」,但如果編輯此經的弟子們至誠「相信」偉大的佛陀是應受「人天」禮拜恭敬。他是「天人師」,及「天上天下,唯佛獨尊」。他們以不可動搖的「信仰」去打破現實與理想的界限,而認爲「實有其事」。那雖是無法去證實,但也是無法去證明其非是。此種問題最好保留,不作定論,以待來者。

   ※ ※

   本經初稿的譯出是在廿多年前當筆者尚在印度國際大學留學。後來個人因忙于各大學之執教與研究工作,且展轉由印度赴錫蘭,從錫蘭至美國,此稿遂被儲藏箧中,無暇整理。今夏費時數月細心將原稿修正數次,始得全工告畢,並請臺北慧炬出版社刊布流通。在刊印與發行方面,若無周宣德與顧世淦兩先生之努力與熱忱,則此經或不能立即與世人見面,今特向他們表示甚深謝意。

   于此,我應向前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譚雲山教授致最深敬禮,因本經之譯出實受彼之提示與指導。彼之化雨春風,令人銘佩不已。彼努力于中印文化複興及學術交流工作垂四十余年。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之建立即其偉績之一。今彼又在印度菩提場—佛初成正覺處創設世界佛學苑中華佛學研究所。雖時殊世易,艱難萬狀,彼仍以大無畏精神奮力邁進。茲謹馨香禱祝其早日成功。

   以現代語譯巴利文佛經在今日或許是創舉。如有欠妥之處,敬希海內外碩德賜教是幸。

  

   一九七一年九月一日

   巴宙敘于美洲愛和華大學

  01 此爲鸠摩羅什論翻譯之語。

  02 W.Pachow, Comparative Studies in the Maha-Parinibbana-Sutta,pp. 5—6, Santiniketan: Visva—Bharati Cheena—Bhavana,1946.

  03 See T.W. and C.A.F. Rhys Davida (tr., The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PartⅡ pp. 51︳191, London:Luzac and Company,一九五九).

  04 W.Rahula,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pp. 81—82, Colombo:M.D.Gunasena and Co.,1956.

  05 S. Radhakrishnan, The Hindu View of Life, p. 82,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49.

  06 巴宙:論巴利佛典中的阿羅漢,海潮音五十一卷五月號,一九七○。

  07 W. Pachow,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ratimoksha,pp. 73—78 Santiniketan: The Sino-Indian Cultural Society, 一九五五.

  08 W. Pachow, "Sukara-maddava and the Buddha”s Death" in the Annals of the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Silver Jubilee Volume,India, Poona:1942.

  09 見增一阿含經29:9大正藏卷二,六五八–六五九頁。

  10 1 W. Geiger,The Mahavamsa, Introduction P. xxvi.

   2 V.A.Smith, Early History of India, P. 49.

   3 J.F.Fleet,"The Day on Which Buddha Died,"in JRAS1909,P.9.

   4 Gopala Aiyer, "The Date of the Buddha," in the Indiah Antiquary 1908 P. 341 ff.

  11 H. Oldenburg, (Ed. and tr. The Dipavamsa, pp. 144—5), London:一八七九

  12 W.Geiger, The Mahavamsa, Introdcation, P.xxvi, London:一九○八.

  13 W.Pachow, "A Study of the Dotted Record,"i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htal Society, Vol.85, No. 3,一九六五 pp.342—8.

  14 W.Pachow, ……………… p. 343._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傳大般涅槃經

   巴 宙 譯

  第一章

  01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在王舍城靈鹫山峰。爾時摩竭陀阿阇世王––韋提希之子立意欲征伐越祗人,彼自念言:「我將摧毀越祗人使之根絕種滅,雖然說彼等是很強盛」。

  02 于是他告摩竭陀宰相瓦沙卡羅說:「來,婆羅門,你去薄伽梵處稱我名頂禮佛足,問其少病少惱,健愉輕安否?你白佛言:『世尊,摩竭陀阿阇世王頂禮佛足,並問候世尊少病少惱,健愉輕安否?』又說:『世尊,摩竭陀阿阇世王立意欲征伐越祗人,他曾說:『我將摧毀越祗人使之根絕種滅,雖然說彼等是很強盛。』凡薄伽梵所指示者應善憶念,轉述于我,因爲如來是不語虛妄。」

  03 「誠然」,摩竭陀宰相瓦沙卡羅回答說。他下令准備好許多輛精美車乘,自己坐上一輛車,與其侍從離開王舍城進向靈鹫山峰。凡可通車的地方皆以車行,後乃下車步行去到佛陀的住處,到已,同佛陀互敘寒暄及問候起居,就座其側以後,摩竭陀宰相瓦沙卡羅白佛言:「世尊,摩竭陀阿阇世王––韋提希之子,頂禮佛足,並問候慈座少病少惱,健愉輕安否?彼立意欲征伐越祗人,他曾說:『我將摧毀越祗人使之根絕種滅,雖然說彼等是很強盛』」

  04 爾時尊者阿難立于佛後用扇扇佛。薄伽梵語尊者阿難說:

   「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常相集會?」

   「我聽聞越祗人常相集會,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常相集會,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是一心一德相會、相起及相負責任?」

   「我聽聞越祗人是一心一德相會、相起及相負責任,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是一心一德相會、相起及相負責任,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凡有所作爲皆依照越祗古昔所傳製度,而是未興者不興,已興者不廢?」

   「世尊,我聽聞越祗人凡有所作爲皆依照越祗古昔所傳製度,是未興者不興,已興者不廢。」

   「阿難,當越祗人凡有所作爲皆依照越祗古昔所傳製度,仍是未興者不興,已興者不廢,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恭敬尊奉其年長者並接受其忠告?」

   「我聽聞越祗人恭敬尊奉其年長者並接受其忠告,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恭敬尊奉其年長者並接受其忠告,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過越祗人不誘迫其本族的婦女與之同居?」

   「我聽聞越祗人不誘迫其本族的婦女與之同居,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不誘迫其本族的婦女與之同居,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恭敬尊奉其城巿或鄉鎮的神舍,不廢棄往昔所規定,所遵行的正當祭獻?」

   「我聽聞越祗人恭敬尊奉其城巿或鄉鎮的神舍,不廢棄往昔所規定,所遵行的正當祭獻,世尊。」

   「阿難,當越祗人仍恭敬尊奉其城巿或鄉鎮的神舍,不廢棄往昔所規定,所遵行的正當祭獻,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阿難,你是否聽聞越祗人對諸阿羅漢有適當的保護,防衛及供養,其在遠地者將趨赴境內,而已在境內者會平安居處?」

   「我聽聞越祗人對諸阿羅漢有適當的保護、防衛及供養,其在遠地者將趨赴境內,而已在境內者會平安居處,世尊。」

   「阿…

《南傳大般涅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