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犯衆食,相續食及作持的學處,隨順少欲等的生活,增長正當的行道,憐憫後生者(爲他們的先例)。
團食知足不依他生活,
行者除去食欲四方的自由。
舍棄怠惰活命的清淨,
善慧莫輕乞食行。
常行乞食比丘自支非他養,
不著名利而受諸天的景仰。
這是常乞食支的受持、規定、區別、破壞、功德的解釋。
四、次第乞食支
(受持)次第乞食支,于“我今禁止貪欲行(乞),我今受持次第乞食支”的二語之中,用任何一語即得受持。
(規定)次第乞食者,當先站在鄉村的門口觀察村內是否有什麼危險。如見道路上或村中有危險,則可舍離彼處而往他處乞食。如果在那些人家的門口或在道中或于村內都未得到任何東西,則可作非村之想而離之他去。然而若從那裏獲得任何食物,則不宜離彼而他往。同時次第乞食者亦宜較早進入村落,因爲若遇不安之處可能有充分時間離開那裏而往他處乞食。如果施者在他的精舍內供食或者在他乞食的途中有人拿了他的缽而盛以食物給他亦可。然而在他出去乞食之時,若已行近村莊,則必須入村乞食,不得逾越。無論在那裏僅得一點食物或全無所得,他都應該依照鄉村的次第行乞。這是他的規定。
(區別)次第乞食者也有叁種區別:此中上者,無論在他未達家門之前送食給他,或已離開家門之後送食給他,或者他已從乞食回到寺內的食堂再供他食物,他都不受。然而若已行近家門,有人向他取缽,應該授與。實行這種頭陀支,實無他人能與大迦葉長老相等者,然在那樣的情形下,他也給與他的缽的。中者,則在乞食時未達家門前,或已離開家門後,甚至已回到住所的食堂內,如有人送食給他,也接受下來,若已行近家門也授與他的缽,然而他那一天決不坐在精舍內許人送供給他。就這點說是和常乞食的上者相似。下者,則亦于一日坐在精舍內而允受送供。
(破壞)如是叁者,若起貪欲行,便算破壞他的頭陀支。
(功德)次說功德:(信施的)家常常是新的,猶如月亮,對(檀越)家無悭,平等的憐憫,無(檀越)家親近之累,不喜招待,不望人家獻食,隨順少欲等的生活。
次第乞食的比丘,
如月而施家常新,
無悭一切平等的愛憫,
也無施家親近的煩神。
智者爲求行于大地的自由,
舍他的貪欲,
收他的眼睛。
前見一尋的次第乞食行。
這是次第乞食支的受持、規定、區別、破壞,功德的解釋。
五、一座食支
(受持)一座食支,亦于“我今禁止多座食,我今受持一座食”的二語之中,用任何一語即得受持。
(規定)其次一座食者,在食堂中,因爲他不能坐長老的座位,所以必須預先觀察,覺得這裏是合于我的座位方才坐下。如果在他的食事未終之時,而他的阿阇黎或邬波馱耶(和尚)來,可以起立去作他(弟子)的義務。叁藏小無畏長老說:“應當保護其座位或食物,故此人的食事未終,可以去作他的義務,但不應再食”。這是規定。
(區別)其次亦有叁種區別:此中的上者,對于食物無論是多是少,只要他的手業已觸取那食物,他便不得再取別的食物了。如果俗人這樣想:“長老什麼東西都沒有吃啦”!于是拿酥等給他,作藥食則可,但非普通食物。中者,則直至他的缽中的飯還未吃完可取別的,故名食所限製者。下者,則直至未從座起,可以盡量的吃,因爲直至他取水洗缽之時而得受食,故名水所限製者,或因直至他起立之時而得受食,故名座所限製者。
(破壞)這叁種人,如吃了多座之食的刹那,便算破壞了頭陀支,這是破壞。
(功德)次爲功德:少病,少惱,輕快,強健,安樂住,不犯殘余食之過,除味愛,隨順少欲等的生活。
一座食者不會因食而病惱,
不貪美味不妨自己的事業。
爲安住清淨煩惱之樂的原因,
淨意行者當喜這樣的一座食。
這是一座食支的受持、規定、區別、破壞、功德的解釋。
六、一缽食支
(受持)一缽食支,亦于“我今禁止第二容器,我今受持一缽食支”的二語之中,用任何一語即得受持。
(規定)一缽食者,飲粥的時候,亦得各種調味于容器中,則他應該先食調味或者先飲粥。如果把調味也放到粥裏去,則未免有些腐魚之類會壞了粥的,因粥不壞才可以食,這是關于這種調味品說的。假使是不會壞粥的蜜和砂糖等,則可放到粥裏去。生的菜葉,他應該用手拿著吃,或者放到缽裏去。因爲他已禁止了第二容器,即任何樹葉(作容器)也不可以用的。這是規定。
(區別)其區別亦有叁種:此中上者,除了吃甘蔗之外,別的任何(不能吃的)榨物也不可棄(于別的容器)的。對于團食、魚、肉、餅子等亦不可分裂而食。中者,可用一只手分裂而食,所以稱他爲手瑜伽者。下者,則稱他爲缽瑜伽者,因爲任何放到缽內的,他都可以用手或牙齒分裂而食。
(破壞)這叁種人,若用第二容器的刹那,便算破壞了頭陀支。這是破壞。
(功德)次爲功德:除去種種的味愛,舍棄貪多缽之食欲,知食的定量,無攜帶各種容器的麻煩,不散亂于食事,隨順少欲等的生活。
眼觀自己的缽不亂于多器,
食行善者巧把愛味的根掘。
顯然可見知足的喜悅,
一缽食者之食誰能食!
這是一缽食支的受持、規定、區別、破壞、功德的解釋。
七、時後不食支
(受持)時後不食支,亦于“我今禁止殘余食,我今受持時後不食支”的二語之中,用任何一語即得受持。
(規定)時後不食支者,已經吃足之後,則不宜更令作食而食。這是規定。
(區別)其次亦有叁種區別:此中上者,在食第一食時而拒絕他食,故食第一食後便不食第二食。中者,則食完(缽內)所有的食。下者,則可食至從座起立爲止。
(破壞)這叁種人,若已食完之後,更令作食而食的刹那,便算破壞了頭陀支。
(功德)次爲功德:不犯殘余食之過,無貪食滿腹之病,不貯食物,不再求,隨順少欲等的生活。
智者沒有遍求也無貯藏的麻煩,
時後不食的瑜伽者舍離滿腹的貪婪。
瑜伽欲求舍過奉行這樣的頭陀支,
增長知足等德而爲善逝的贊揚。
這是時後不食支的受持、規定、區別、破壞、功德的解釋。
八、阿練若住支
(受持)阿練若住支,亦于“我今禁止村內的住所,我今受持阿練若住支”的二語之中,用任何一語即得受持。
(規定)阿練若住者,離去村內的住所,須于黎明之前到達阿練若。
這裏包括村的邊界而稱爲“村內的住所”。無論一屋或多屋,有牆圍或無牆圍,有人住或無人住,乃至曾經爲商侶住過四個月以上的地方都得名爲“村”。猶如阿努羅陀補羅有二帝柱的有牆圍的村落,由一中等強力的男子,站在帝柱之內所擲出的石子所落之處,得名“村的邊界”。據律師的意見:如有青年欲示他的力量,伸出腕臂投擲石子,其所擲石所落之所亦得包括于村邊的範圍。但據經師的意見:是指爲驅烏所投之石所落之處而言。如果沒有牆圍的村莊,在最末的房屋,若有一婦人站在屋門口自盂中棄水,那水所落之處爲屋的邊界。再以上述的方法從那屋界所擲的石子所落之處爲村。再從那裏所擲的石子所落之處爲村的邊界。
次說阿練若,根據律教說:“除了村和村的邊界外,其他的一切處都爲阿練若”。若據阿毗達磨論師的說法:“于帝柱之外,一切都爲阿練若”。然而據經師解說關于阿練若的範圍:“至少要有五百弓的距離才名阿練若”。這裏特別的確定,須用教師的弓,若有牆圍的村,自帝柱量起,沒有牆圍的村,則從第一個石子所落之處量起,直至精舍的牆圍爲止。依律的注解說:如果沒有牆圍的寺院,則應以第一座住處——或食堂或常集會所或菩提樹或塔廟等,離精舍最遠的爲測量的界限。然據中部的義疏解釋:測量的界限,亦如村莊一樣,應于精舍村莊兩者之間,都留下一擲石之地,作爲邊界的範圍。這是阿練若的範圍。
如果鄉村相近,站在精舍內可能聽到村內人們的聲音的話,若真的爲山河等的自然環境所隔絕而不能取直道而行的,則可取通常的自然之道,如果是用渡船等相通的路,則五百弓的測量,應取此等的直徑。若取了五百弓繞道的距離以成就其頭陀支,而又填塞各處的近村之道,則爲頭陀支之賊。
如果住阿練若的比丘的邬波馱耶與阿阇黎有病,在阿練若中不得安適,則送他到鄉村的住處而且隨從侍候他;但必須于黎明之前及時離村去阿練若,以成其頭陀支。然而在他應離村落之時,若病人的疾病轉笃,則他應盡其侍候的責任,不應顧慮其頭陀支的清淨。這是規定。
(區別)其次區別亦有叁種:此中上者,當于一切晨曦降臨之時,都在阿練若中。中者,得于四個月的雨季中住在村落住處。下者,則冬季亦可住在那裏。
(破壞)這叁種人,若于一定的時間從阿練若來村落的精舍聽人說法,雖遇晨曦的降臨,不算破壞頭陀支;若聽完了法回去阿練若,雖僅行至中途便破曉,也不算破了頭陀支。如果說法者起座之後,而他想道:“稍微寢息之後,我們再走”,這樣的睡去而至破曉,便算破壞了頭陀支。這是關于破壞的。
(功德)次說功德:若住在阿練若的比丘常作阿練若想,則未得的定能得,已得的能護持,正如導師也歡喜地說:“那伽多!我非常歡喜那比丘住在阿練若”。在邊鄙寂靜住處的住者,他的心不會給不適的色等境界所擾亂。離諸怖畏。舍離生命的愛著。得嘗遠離的樂味。亦適宜于糞掃衣等。
歡喜遠離獨居邊鄙的住所,
森林住者也爲佛主所喜樂。
獨住阿練若的行者得安樂,
諸天帝釋不知這樣的意樂。
他穿糞掃衣如著鮮明的盔甲,
赴練若戰場武裝其余的頭陀。
不久便得降服魔王及魔軍,
是故智者當喜住于阿練若。
這是阿練若住支的受持、規定、區別、破壞、功德的解釋。
九、樹下住支
(受持)樹下住支,亦于“我今禁止在蓋屋之下而…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