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施設論

  人施設論

  序

  《人施設》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論藏之七論之一,其成立時間可謂相當的早,一般認爲本論與《分別論》爲上座部巴利七論中最早之著作。它的內容主要論述蘊、處、界、根、谛、人我等六種施設中之人我施設以及人我中之各種類性,是研究原始巴利佛法必讀的論書。但因本論的漢譯本甚寡,目前除了高雄元亨寺出版的「南傳大藏經」中可見到外,其他則很難找到此論的譯本資料;然元亨寺版之「南傳大藏經」是譯自日語系南傳藏經,而日語系南傳大藏經又源自巴利語的英譯本。如此的輾轉翻譯「馮京馬涼,郢書燕說」應是在所難免,不無以爲憾事。

  叁年前法藏講堂創辦「原始佛教學院」,專研原始聖典,其中辟有「巴利文」課程,由來自尼泊爾的護法比丘負責教授。護法比丘十叁歲出家,閱盡巴利叁藏,後赴泰國大朱拉隆根(國王)大學深造,畢業後來臺傳播原始佛教並於成功大學修畢碩士之課程。叁年來原始佛教學院學生(僧尼)在護法比丘細心教授及指導下完成了由巴利原文的「人施設」翻譯工作。現已整理成冊,諸方索求甚切,相信此論付梓之後,對於有心研修原始聖典的人不無裨益。果若如此,則原始佛教學院師生之辛勞功不唐捐,然一切榮耀仍歸一代大覺者「釋迦世尊」。

  慶定

  2003年元宵節於明覺山舍

  

  翻譯兼講師

  古人雲:『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簡單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這首詩偈似乎是我們完成這本中文版《人施設》一書的心情寫照—「看似簡單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關於《人施設》一書的出處,爲南傳巴利叁藏中的論藏—七論之一。可能大多數的人對它都很陌生,也不是很清楚,更別遑論其內容之探討!這應該算是中國佛教叁寶弟子的一個遺憾吧!

  所幸原始佛教學院當中有一群「探法者」,將我上課的內容一點一滴地彙集成冊,才得以問世。雖然,在校稿的過程中我們是抱著『莫道小溪容易過,需防暗石也驚人』的態度編輯,同時也經數位法師校稿及修訂過,但難免還是會有文句晦澀不通、錯別字、標點符號標錯

  或其他問題,因此,我們竭誠地歡迎諸位大德、讀者不吝指教與詢問。

  約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曾有一位聖人(佛陀)來過人間,即使他早已入了涅槃,但他也留下寶貴的遺産—法寶—等待佛弟子們的開墾及挖掘。

  今日原始佛教學院出版《人施設》一書,乃基於挖 掘法寶的開端,期許有抛磚引玉之效,令後世佛弟子們更有機會分享佛陀寶貴的遺産—而能超越時空距離,與佛陀更貼近地「進行心靈的交流與對話」。

  ~護法比丘~

  於原始佛教學院

  91/11/7

  護法比丘(Dhammagutta Bhikkhu)簡介:

  法師1965年生於佛陀的故鄉—今尼泊爾,13歲出家, 17歲閱畢巴利文大藏經,18歲獲僧團頒贈「正法保護者 (Sadhammapalaka)」的榮譽。18歲前往泰國求學。20歲受比丘戒,22歲獲頒「佛論智(Buddha Sastra Pandita)」的殊榮,同年泰國大朱拉隆根(Mahaculalavkarana)大學哲學系畢,曾於Viveka Asom、解脫自在園、意識研究中心禅修。1989年來到臺灣弘法,1995年拿下成大文學碩士。曾任教於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元亨佛學研究所、南華大學。目前任教於開元禅學院、原始佛教學院副院長。法師開示深入淺出,風趣中流露著生活的智慧,引人在歡樂中享用佛法。法語常一針見血、令人惑解心開,法喜充滿。未來擬定一個解行並重的法源中心。

  法師曾編輯出版全套的羅馬化、天城體巴利文藏經、注解書及重要的藏外文獻。著有巴利文、尼泊爾文、英文叢書等。

  前言

  90年10月至91年5月,學院開設了《人施設》,課堂上由護法師父帶領大家讀誦巴利原文,其中不僅逐字的解釋分析每一字、每一句,並且參照原文注解書、英譯資料,同時也參考由元亨寺翻譯之南傳大藏經。

  除此之外,如何將它翻譯成通俗又不失原味的白話經典,更是一大挑戰。就巴利文而言,有所謂的時態與語氣的問題;而在中文的系統裏卻沒有這些考量,往往挑燈夜戰琢磨著一字一句的用法,希望能以最接近巴利文的模式將它翻譯成白話。

  本書的法義涵蓋了所有佛法概論與教說,並且非常敏銳、有力、明確的道出個中的差異,此書之可貴處在於解釋了佛教中的專有名詞;因此,它歸類在《阿毗達摩藏》(論藏)。本書之內容爲一人至十人施設,文中不僅指出凡夫到聖者的境界,更以生動之譬喻來诠述其涵義,有譬喻個性的四種蛇;也有譬喻言行不一的四種雲;也有擇友的條件;也有說明四種判斷事情的人;更有譬喻爲戰士的五種比丘等諸多譬喻,可讓人明確地了解到每一種人所具備的特相。

  本書嘗試著將巴利文翻譯爲不失原味,且具普遍性的白話經典,希望普及各個層次,而將深澀難懂的佛法帶入生活中。盡管經過多次的修正與校稿,但難免會有文句不通暢、錯別字等其他問題,希望各位大德讀閱本書時,如有編排上任何瑕疵,或翻譯及文字上錯誤之處,祈不吝賜教。

  本書之完成曆經一年時間,在這之中經過數次的討論與修正,並由法命法師、圓智法師、圓如法師、善铨法師以及楊真枝居士等數位同學校稿;在這裏必須感謝原始佛教學院院長、副院長不畏辛苦的教導和同學們的協助與鼓勵以及護法會、各方居士們的支持。

  原始佛教學院學員:覺惠

  論藏

  (Abhidhammapitaka)

  人施設論

  〔Puggalapannatti〕

  人施設論(上)

  目錄

  序 1

  前言 3

  論母 7

  〔1〕一之誦 7

  〔2〕二之誦 10

  〔3〕叁之誦 12

  (4〕四之誦 13

  〔5〕五之誦 17

  〔6〕六之誦 19

  〔7〕七之誦 19

  〔8〕八之誦 20

  〔9〕九之誦 20

  〔10〕十之誦 20

  細說 22

  〔1〕一人施設 22

  〔2〕二人施設 27

  〔3〕叁人施設 33

  〔4〕四人施設 44

  〔5〕五人施設 64

  〔6〕六人施設 70

  〔7〕七人施設 70

  〔8〕八人施設 72

  〔9〕九人施設 72

  〔10〕十人施設 74

  參考書目 74

  一、中文書 75

  二、英譯書 75

  叁、巴利原典 75

  四、工具書 76

  巴利文獻 76

  助印本書功德芳名 81

  

  

  皈依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

  人施設

  論母

  〔1〕一之誦

  1.六施設:

  蘊施設、處施設、界施設、谛施設、根施設、人施設。

  2.什麼樣的範圍是諸蘊的蘊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在這個範圍是諸蘊的蘊施設。

  3.什麼樣的範圍是諸處的處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十二處: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在這個範圍是諸處的處施設。

  4.什麼樣的範圍是諸界的界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在這個範圍是諸界的界施設。

  5.什麼樣的範圍是諸谛的谛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四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在這個範圍是諸谛的谛施設。

  6.什麼樣的範圍是諸根的根施設呢?

  如此的範圍是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在這個範圍是諸根的根施設。

  7.什麼樣的範圍是諸人的人施設呢?

  1.時解脫者。

  2.無時解脫者。

  3.動法者。

  4.不動法者。

  5.退法者。

  6.不退法者。

  7.思不能者。

  8.護不能者。

  9.凡夫。

  10.種性者。

  11.畏止者(怖畏止息者)

  12.無畏止者。

  13.能行者。

  14.不能行者。

  15.決定者。

  16.不決定者。

  17.行者。

  18.住果者。

  19.同首者。

  20.住劫者。

  21.聖者。

  22.非聖者。

  23.有學者。

  24.無學者。

  25.非有學非無學者·

  26.叁明者。

  27.六通者。

  28.正等正覺者。

  29.獨正覺者。

  30.雙分解脫者·

  31.慧解脫者。

  32.身證者。

  33.見至者。

  34.信解脫者。

  35.隨法行者。

  36.隨信行者。

  37.極七次者。

  38.家家者。

  39.一種者。

  40.一來者。

  41.不還者·

  42.中圓寂者。

  43.生圓寂者。

  44.無行圓寂者。

  45.有行圓寂者。

  46.上流至色究竟天者。

  47.預流者。

  48.爲了證預流果而行道者。

  49.一來者。

  50.爲了證一來果而行道者。

  51.不還者。

  52.爲了證不還果而行道者。

  53.阿羅漢者。

  54.爲了證阿羅漢果而行道者。

  〔2〕二之誦

  8.二人

  1.忿怒者和瞋恨者。

  2.覆蓋者和欺瞞者。

  3.嫉妒者和悭貪者。

  4.狡猾者和僞善者。

  5.無慚者和無愧者。

  6.惡口者和惡友者。

  7.在諸根上不保護根門者,和在飲食上不知量者。

  8.失念者和無正知者。

  9.戒欠損者和見欠損者。

  10.內結者和外結者。

  11.不忿怒者和不瞋恨者

  12.不覆蓋者和不欺瞞者。

  13.不嫉妒者和不悭貪者。

  14.不狡猾者和不僞善者。

  15.慚者和愧者。

  16.善口者和善友者。

  17.在諸根上保護根門者,和在飲食上知量者。

  18.念現前者和正知者。

  19.戒具足者和見具足者。

  20.在世上兩種難得的人。

  21.兩種難被滿足的人。

  22.兩種易被滿足的人。

  23.兩種人的諸漏會增長。

  24.兩種人的諸漏不會增長。

  25.劣信解者和勝信解者。

  26.被滿足者…

《人施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