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使者)比丘去到入定者可以聽得聲音的
地方站著說:“朋友,僧伽在等待你”,他便出定。這實在是因爲僧
伽的命令如是重大,所以他應預先顧念到它而入定,以能自動而出
定。
(3)“師召”,這裏亦只顧念師召爲他的預備工作。所以他應這
樣顧念:“如果當我坐于這裏在七日之間入于滅定之時,或因發生
了某些事故而師(佛)欲製學處(戒),或因必要而欲說法,則不等什
麼比丘來召我時,我即出定”。先作如是決定而入定者,則必于那
時而出定。若不這樣做,在僧伽集合而師不見他之時問道:“某比
丘在那裏”?答:“正在入滅定”。于是遣一比丘道:“你去!說我召
他”。此時這(使者)比丘去到入定者可以聽到音聲的地方站著說:
“師召尊者”,他便出定。這實在因爲師召是這樣的重大。所以他應
預先顧念而入定,以能自動而出定。
(4)“壽限”,是壽命的時限。即此比丘應善巧而知其壽限。他
當顧念自己的壽行“于七日之間延續或不延續”而後入定。如果他
不顧念于七日之間要滅亡的壽行而入定,而他的滅定是不能抵抗
死的;又因于滅定中是沒有死的,得于定的中途而出定。是故他
必須先顧念(此壽限)而後入定。即是說對于余者(叁預備行)或可
不顧念,但對于此則必須顧念。
他這樣入無所有處定而出定,作此預備的行爲之後而入非想
非非想處定。在那裏經過了一或二心(刹那)而成無心,便與滅定
接觸。然而爲什麼不轉起二心以上的心呢?由于滅的加行之故。此
比丘以止觀二法雙雙的結合,直至八等至都是次第滅的加行。因爲
不是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加行)而是滅的加行,故不轉起二心以上
的。其次如果那比丘從無所有處定出定,不行這預備工作,入非想
非非想處定,則此後不能成爲無心,唯又退轉住于無所有處。這裏
當說行于未曾行過的道路的人的譬喻:
據說一位行于未曾走過的道路的人,在中途來到了一個滿水
的峽谷,或者一處在通過深深的泥沼中而被烈日曬得很熱的岩石,
因爲他的衣服沒有穿的適當,所以一下峽谷便怕打濕資具而再來
此岸而立,或者一踏上岩石便因足燙而轉來此方而立。正如那人因
爲沒有穿好衣服,所以一下峽谷或只一踏熱石便回來此方而立。如
是瑜伽行者亦因沒有做預備工作,所以只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便轉
來住于無所有處。如果已經來過此路的人,到了這裏,穿緊一衣于
身,另一衣拿在手上,便得涉過峽谷,或一踏熱石便至彼方。如是這
行了預備工作的比丘,入了非想非非想處定,則此後必得無心接
觸滅定而住。
(七)“如何在定”?如是入定者,若無中途壽盡,僧伽的期待
及師召,則依此(滅定的)時限而在定。
(八)“如何出定”?在阿那含以生起阿那含果(而出定)在阿
羅漢以生起阿羅漢果(而出定),如是有二種出定。
(九)“出定者的心是向于什麼”?是向于涅槃,即如這樣說:
“朋友毗舍佉,從想受滅定而出定的比丘的心,向于遠離,傾于
遠離,赴于遠離”。
(十)“死者和入定者有什麼差別”?此義已在經中說過,所謂
“朋友,這死者命終者,是他的身行息滅。語行……乃至心行息
滅,壽盡,暖消,諸根破壞。而此入于想受滅定的比丘,亦是他的身
行息滅,語行……乃至心行息滅,可是壽未盡,暖未消,諸根未曾破
壞”。
(十一)“滅定是有爲或無爲”等的問題,這是不該說(滅定)是
有爲、無爲、世間及出世間的。何以故?因爲它的自性非有之故
然而此定是依入定者而說入定,故可以說這是完成的而不是不完
成的。
因爲智者修習了聖慧而入此——
聖者所行的寂靜而稱現法涅槃的定。
所以入此滅定的可能性,
說是在聖道中慧的功德。
(四)成就應供養者等等
“成就應供養者等等”,不但是能入滅定,當知成就應供養者等
等,也是這修出世間慧的功德。概而言之:因爲他修此(出世間的
道慧),所以這修慧者是人天世間的應供養者、應奉者、應施者,應
合掌恭敬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其次各別而言,(1)曾修初道慧的:(一)雖以鈍觀而來的鈍
根者,亦名爲“極多七番”,于善趣有經過七次輪回之後而成苦之滅
(般涅槃)。(二)以中等的觀而來的中根者,名爲“家家”,于善(趣
之)家經過二或叁次流轉輪回之後而成苦之滅。(叁)以利觀而來
的利根者,名爲“一種了”,生于人有一次之後而成苦之滅。(2)修
第二道慧的,名爲“斯陀含”(一來),經一次來此世間後而成苦之
滅。(3)修第叁道慧的,名爲“阿那含”(不還),他們由于根的不同
有五種而離此世終結,(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叁)無行
般涅槃,(四)有行般涅槃,(五)上流至阿迦膩吒行(色究竟)。
此中:(一)“中般涅槃”,即生于任何的淨居天中,未達于中壽
而槃涅槃的。(二)“生般涅槃”,是過了中壽而般涅槃的。(叁)“無行
般涅槃”,無行,即不以加行而生于上道(阿羅漢道)的。(四)“有行
般涅槃”,有行,即以有加行而生于上道的。(五)“上流至阿迦膩吒
行”,即從其所生之處,流向上方,直至升到阿迦膩吒(色究竟),在
彼處而般涅槃。
(4)修第四道慧的,(一)有的成爲“信解脫”,(二)有的成爲
“慧解脫”,(叁)有的成爲“俱分解脫”,(四)有的成爲“叁明者”,
(五)有的成爲“六神通者”,(六)有的成爲“獲得種種無礙解的大
漏盡者”。有關于此(第四道)的曾說:“在道的刹那,此聖者名爲
解結;在果的刹那,他便名爲曾解結者,是人天世間的最勝應施者”。
修此聖慧有這樣多的功德,
智者應該好樂于修習。
至此,已經解說了在
有慧人住戒,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的偈頌中以戒定慧叁門所示的清淨道中的修慧的功德。
爲善人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完成第二十叁品,定名
爲說修慧的功德。
結 論
有慧人住戒,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我提出了此偈之後又說:
大仙所說之偈的戒等種種義,
現在我要如實的解釋;
對于那在勝者教中已得而難得的(那些)出家(的人們),
如果不得如實認識到包攝戒等安穩正直的清淨道,
雖然欲求清淨而精進,
可是不會到達清淨的瑜伽者,
我今依照大寺住者所示的理法,
爲說能使他們喜悅極淨抉擇的清淨道;
是故一切欲求清淨者,
應當谛聽我的恭敬說。
這些我在前所許的,也都說過了;然而在這裏:
那些戒等諸義的決定說,
也是根據五部尼迦耶的義疏的理法,
取自一切所說的決定說,
可說脫離一切複雜的過失;
欲求清淨而有淨慧的瑜伽者,
應該尊重于此清淨道。
我因受了屬于有名的上座(部)
最勝分別說(部)的大寺住者系
具有智辨生活嚴淨律行與行道相契的
並以忍辱柔和慈悲等德莊嚴其心的
大德——僧伽波羅的懇請,
並且爲欲正法久住造此論;
我願將此一切所得的功德,
回向一切衆生受利樂。
今以五十又八誦分的聖典(量),
造完清淨道論無障礙。
並願一切善巧世人的意欲,
都得迅速成就無障礙。
(清淨道論畢)
這是飾以最清淨信、覺慧、精進、集諸戒行正直柔軟等德,深入
自宗義及其他宗義、具足聰慧、對于叁藏及諸義疏等的世尊教法而
有權威的智力、大文法家、文字學者、天賦詞章優美的雄辯家、合理
的演說家、優勝的理論者、大詩人、爲那些對于飾以六神通及種種
無礙解之德的上人法而有權威覺慧的上座部的明燈的大寺住者的
諸長老系中的莊嚴者、有廣大清淨的覺慧、由其尊師授與覺音之名
而稱爲摩楞陀笈多迦的長老造,定名爲清淨道論。
直至那淨心者如如者世間的最勝者
大仙佛陀的名字的住世,
對于那些欲求出世的善男子,
此論亦得存續而示淨戒的方法。
由我寫成此論的功德,
以及其他福業所感的來世,
願于叁十叁天而樂于戒德,
不著五欲證初果;
願以最後之身得見世間第一的救主、
利樂一切有情的彌勒牟尼的牛王,
聽了智者宣示的正法,
證得最高之果光揚勝者的言教。
——清淨道論畢——
《清淨道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