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29

  ..續本文上一頁叔迦,

  它想道:“我已得到了肉樹”,

  急急的向前奔跳;

  貪婪的野幹,

  嘗嘗缤紛的落花,

  執著說:“這地上的不是肉,

  挂在那樹上的才是啦”。

  有智慧的人,

  不但不執落掉的部分,

  留在身上的,

  也視爲同樣的不淨。

  昏迷的愚人,

  執此身爲淨,

  由此而作惡,

  苦惱不解脫。

  所以有智慧的人,

  在死人、或活人的身上,

  除去淨性之想,

  當見汙穢之身的自性。

  即是這樣說:

  此身像糞一樣的臭,

  象屍一樣的不淨,

  爲愚夫所喜愛,

  爲具眼者所呵棄。

  這個臭穢之身,

  那知是個濕皮囊,

  有九門的大瘡傷,

  常有不淨的奔放。

  若把此身的內部

  翻過外面來,

  就要拿根棒,

  把烏鴉和犬趕開。

  是故有善德的比丘,無論在生人的身上或死人的身上,認識了不淨的行相,即取那相作爲業處,直至證得安止定。

  爲諸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在論定的修習中完成

  了第六品,定名爲不淨業處的解釋。

  第七 說六隨念品

  在不淨業處之後,再舉十隨念。數數起念,故爲“隨念”;又于應該發生的地方而發生,故正信而出家的善男子的隨適而念爲“隨念”。

  (十隨念的語義)(一)所起的隨念與佛有關的爲“佛隨念”。以佛德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二)所起的隨念與法有關的爲“法隨念”。以善說等法的德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叁)所起的隨念與僧有關的爲“僧隨念”。以善行道等僧德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四)所起的隨念與戒有關的爲“戒隨念”。以我不毀等的戒德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五)所起的隨念與舍有關的爲“舍隨念”。以施舍等的舍德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六)所起的隨念與天有關的爲“天隨念”。以天爲例證的自己的信等的德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七)

  所起的隨念與死有關的爲“死隨念”。以斷絕命根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八)念到發等色身的,或者念到身上的爲“身至”。“身至”

  加“念”依文法應讀短音的“身至念”,但這裏不讀短音而說長音的“身至念”。以發等身部的相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九)所起的念與安般(出入息)有關的爲“安般念”。以入息出息相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十)所起的隨念與寂止有關的爲“寂止隨念”。以一切苦的止息爲所緣是念的同義語。

  (一)佛隨念

  于此十隨念中,先說爲欲修習佛隨念而證信具足的瑜伽行者,當于適當的住所獨居靜處禅思“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該如是隨念于佛世尊的功德。其隨念的方法是:“那世尊亦即是阿羅漢,亦即是等正覺者……亦即是世尊”這樣的隨念,次說世尊有這樣那樣種種名稱的原由:

  (一)(阿羅漢)(1)遠離故,(2)破賊故,(3)破輻故,(4)應受資具等故,(5)無秘密之惡故,先依此等理由而隨念于世尊阿羅漢。

  (1)他已經遠離一切煩惱,即是說對煩惱已經站得很遠了,已由于道而完全斷了一切煩惱和習氣,所以說“遠離故”爲阿羅漢。

  不具煩惱,

  說他爲遠離,

  無諸過惡,

  稱我主爲阿羅漢。

  (2)以道而破諸煩惱之賊,所以說“破賊故”爲阿羅漢。

  我主以般若之劍,

  斬殺了

  那稱爲貪等的煩惱之賊,

  所以叫他爲阿羅漢。

  (3)以無明與有愛作成的毂,由福行等所成的輻,老與死的辋,貫以諸漏集成的軸,連接于叁有的車的這個無始以來展轉輪回的車輪,世尊于菩提樹下,以精進的兩足,站在戒的地上,以信的手,執業盡智的斧,破一切輻,所以說“破輻故”爲阿羅漢。或者輪回的輪是說無始以來的輪回流轉,因爲無明是根本故爲毂,老死是最後故爲辋,其余十法是以無明爲根本,以老死爲周邊故爲輻。

  (說十二支)對于苦等四谛的無智爲無明,欲界的無明爲欲界諸行的緣,色界的無明爲色界諸行的緣,無色界的無明爲無色界諸行的緣。欲界的諸行爲欲界結生識的緣,余者(色界無色界的諸行)亦同樣的(爲色無色界結生識的緣)。欲界的結生識爲欲界名色的緣。色界亦然。(無色界的結生識)但爲無色界的名的緣。欲界的名色爲欲界六入的緣,色界的名色爲色界的(眼耳意)叁入的緣,無色界的名爲無色界的(意)一入的緣。欲界的六入爲欲界六種觸的緣,色界的叁入爲色界的(眼耳意)叁觸的緣,無色界的一意入爲無色界的一意觸的緣,欲界的六觸爲欲界的六受的緣,色界的叁觸爲那裏的叁受的緣,無色界的一觸爲一受的緣。欲界的六受爲欲界的六愛身的緣,色界的叁受爲叁愛身的緣,無色界的一受爲無色界一愛身的緣,各種愛爲各種取的緣,而取等爲有等的緣。

  何以故?茲有二人想:“我要享受諸欲”,以此欲取爲緣,身行惡行,口行惡行,意行惡行,惡行滿足,便生惡趣。這裏他的生的因的業爲業有,由業而生的五蘊爲生有。五蘊的生爲生,蘊的成熟爲老,蘊的破壞爲死。又有一人想:“我要享受天福”,同樣的(以身語意)

  行諸善行,善行滿足,便得生(六欲)天。這裏他的生的因的業爲業有,以下同前所說。又有一人想:“我要享受梵天的福”,以此欲取爲緣,修習慈、悲、喜、舍、修習圓滿,便生梵天。這裏他的生的因的業爲業有,其他的同前。另有一人想,“我要享受無色界的福”,于是修習空無邊處等無色定,修習圓滿,便得生于彼等諸處。這裏他的生的因的業爲業有,由業而生的四蘊爲生有。四蘊的生爲生,四蘊的成熟爲老,四蘊的破壞爲死。其余諸根本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亦以同樣的解說。

  (法住智)“如是這無明是因,行是因的生起,把握這兩者的因與生起的緣的慧是“法住智”。過去世和未來世亦以無明爲因,行爲因的生起,把握這兩者的因與生起的慧是“法住智”。其他各句亦當以同樣的方法解說。

  (四類)于此十二支之中,無明與行爲一類,識,名色,六入,觸與受爲一類;愛,取與有爲一類;生與老死爲一類。這裏前一類爲過去世,中間二類爲現在,生與老死的後一類爲未來。

  (叁世二十行相)在十二支中,當你說無明與行的時候,則也包括了愛、取、有、叁支的意思,所以這五法爲過去的業轉,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法爲現在的異熟轉。當你說愛、取、有的時候,則亦包括無明與行,所以這五法爲現在的業轉,生與老死一句即表示識等,故此五法爲未來的異熟轉。這便是依十二支行相而成爲二十種。

  (叁連接)十二支中的行與識之間是一個連接,受與愛之間是一個,有與生之間是一個。

  世尊“對于這四類叁世二十行相及叁連接的緣起的一切行相都能知見了悟。智是知的意思,慧是理解的意思。所以說:“把握于緣的慧爲法住智””。世尊以此法住智如實而知彼等(十二支)法,于彼等中厭、離、離欲而解脫,破離斷絕如上述的輪回車輪的輻。所以說:“破輻故”爲阿羅漢。

  我們的世間主,

  用他的智劍,

  破了輪回車輪的輻,

  所以叫他阿羅漢。

  (4)因爲他是最勝應供的人,所以才值得領受衣服等資具及其他的供養。故世尊現世時,任何有權威的天人都不願在他處作供養的。即如梵天娑婆主曾以量如須彌山的寶環供養世尊,又如頻毗娑羅王、僑薩羅王等的天與人也盡力供養。甚至對于般涅槃之後的世尊。如阿育大王曾費了九十六俱胝(九萬萬六千萬)的財産,于全閻浮洲造了八萬四千的塔寺,其他的供養更不必說了。

  所以說“值得受資具等故”爲阿羅漢。

  一切資具和其他的供養,

  唯有世間主才值得領受,

  阿羅漢的名義,

  世間的勝利者才得相符。

  (5)猶如世間上自以爲智的愚者,深怕不名譽而秘密行惡,但彼(世尊)決不會做這樣的事,所以說“不密行惡故”爲阿羅漢。

  于諸惡業中,

  無秘密可說。

  因無秘密故,

  稱爲阿羅漢。

  再綜合的說:

  因爲牟尼的遠離,

  殺了一切煩惱的賊,

  破了輪回車輪的輻,

  應受資具等的供養,

  又無秘密的行惡,

  所以稱他阿羅漢。

  (二)(等正覺者)由于自己正覺一切法,故稱“等正覺者”。

  即是說他是一切法的正覺者,應該通達的諸法業已通達覺悟,應該遍知的諸(苦)法業已遍知,應斷的諸(集)法業已斷絕,應證的諸(滅)法業已證得,應修的諸(道)法業已修習。所以說:

  應知的我已知,

  應修的我已修,

  應斷的我已斷,

  所以婆羅門呀,我是覺者。

  亦即眼是苦谛,由于他的根本原因而生起的過去的愛爲集谛,(苦與集)兩者的不存在爲滅谛,知滅的行道爲道谛,如是舉其四谛的每一句,亦得由自己正覺一切法。于耳、鼻、舌、身、意(內六處)也是同樣的。如是對色等的(外)六處,眼識等的六識身,眼觸等的六觸,眼觸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的六想,色思等的六思,色愛等的六愛身,色尋等的六尋,色伺等的六伺,色蘊等的五蘊,十遍,十隨念,膨脹想等十不淨想,發等叁十二行相,十二處,十八界,欲有等的九有,初禅等的四禅,修慈等的四無量,四無色定,逆觀老死等的緣起支,順觀無明等的緣起支,亦當以同樣的方法解說。這裏舉一句來說:“老死是苦谛,生爲集谛,兩者的出離爲滅谛,知滅的行道爲道谛,如是舉其一”句都由自己正覺、順覺、逆覺一切法。所以說:“由于自己正覺一切法爲等正覺者”。

  (叁)(明行具足者)因爲明與行具足,故爲明行具足者。這裏的“明”是叁明、或八明,叁明當知如《怖駭經》中所說;八明,即如《阿摩晝經》中所說的觀智及意所成神變加以六神通爲八明。“行”即戒律儀,防護諸根之門,食物知量,努力醒覺,(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的七種妙法,色界四種禅,當知共爲十五法。因爲依此十五法行,聖弟子得行于不死的方向,所以說“…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