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59

  ..續本文上一頁進(叁摩地勤行具備神足),(叁)修

  習心(叁摩地勤行具備神足),(四)修習觀叁摩地勤行具備神足。由于此等神

  變的四足,令得神變……乃至神變的無畏”。

  在上面的引文中:“欲叁摩地”是以欲爲因或以欲爲主的定,即以欲作其所

  欲爲主而得定是一同義語。精勤之行爲“勤行”,即成爲四作用的正勤精進是一

  同義語。“具備”即具欲定與勤行。“神足”是以另一門的成就之義,或因有情

  由此成功繁榮而至上位之義,故得神變的名稱——即與神通心相應的欲定勤行之

  足的其余的心心所法所聚之義。即所謂:“神足即如是的受蘊(想蘊、行蘊)識

  蘊”。或以能行故爲足,即到達(神變)之義。神變的足爲神足,與欲等是同義

  語。所謂:“諸比丘!若有比丘,于欲依止,得叁摩地,得心一境性,是名欲

  定。他勤行于未生諸惡而令不生……是名勤行。諸比丘!此欲,此欲叁摩地及此

  勤行,是名欲叁摩地勤行具備神足”。如是其余的(精進、心、觀)神足之義可

  知。

  “八句”——即欲等八句。所謂:“什麼是神變的八句?諸比丘!若有比

  丘,(一~二)于欲依止,得定,得心一境性,欲非是定,定非是欲,欲定相

  異。若有比丘,(叁~四)于精進依止……若有比丘,(五~六)于心依止……

  若有比丘,(七~八)于觀依止,得定,得心一境性,觀非是定,定非是觀,觀

  定相異。于此等神變的八句而得神變……乃至神變的無畏”。此處欲是欲生神

  變,與定結合而得神變。精進等句亦同樣。是故當知說此八句。

  “十六根本”——是以十六行相而心不動。所謂:“神變有幾種根本?有十

  六種根本:(一)以不向下心于懈怠不動故不動,(二)以不向上心于掉舉不動

  故不動,(叁)以不染著心于貪不動故不動,(四)以不抗拒心于嗔不動故不

  動,(五)以不依止心于見不動故不動,(六)以不結縛心于欲貪不動故不動,

  (七)以離脫心于愛貪不動故不動,(八)以不相應心于煩惱不動故不動,

  (九)以離界限心于煩惱的界限不動故不動,(十)以一境性心于種種性的煩惱

  不動故不動,(十一)以信攝護心于不信不動故不動,(十二)以精進攝護心于

  懈怠不動故不動,(十叁)以念攝護心于放逸不動故不動,(十四)以定攝護心

  于掉舉不動故不動,(十五)以慧攝護心于無明不動故不動,(十六)以光明心

  于無明黑暗不動故不動。有此等神變的十六根本而得神變……乃至神變的無

  畏”。

  雖然此(不動之)義于前面的“如是于心等持”等句中已得成就(那裏是指

  得第四禅者說),但現在爲示初禅等(前叁禅)是神變的地、足、句、根本,所

  以再說(不動)。前者是來自經中,後者是依《無礙解道》中說的。如是爲了兩

  者的不惑亂,所以再說。

  “以智決意”——比丘業已成就此等神變的地、足、句、根本諸法(前叁

  禅),入于神通的基礎禅(第四禅),出定之後,若欲成百身,念“我成百身,

  我成百身”而作准備定已,再入神通的基礎定,出定後,而決意,由決意之心便

  成百身。于千身處亦同樣。

  如果這樣而未成(神變),再作准備定,再入禅定而出定後,即當決意。正

  如相應部(雜部)的義疏說:“當一回二回入定”。基礎禅(第四禅)心有似相

  所緣,遍作(前叁禅)心有百身所緣或千身所緣。而此等(百千身)是依具體

  的,不是依概念的。決意心亦同樣的有百身所緣或千身所緣。彼(決意心)如前

  面(第四品地遍的解釋)所說的安止心,于種姓心之後僅一刹那而生起,是屬于

  色界第四禅。即如《無礙解道》說:“本來是一身而念多身。念百身千身或百千

  身已,以智決意“我成多身”,即成多身。譬如尊者周利槃陀迦”。

  這引文中的“念”是依遍作(准備)說的。“念已以智決意”是依神通智說

  的。是故他念多身,然後于遍作心之末而入定,出定之後,更念“我成多身”,

  自此起了叁或四的前分心之後,僅以生起一刹那的神通智而決意——以決定而得

  名爲決意。如是當知這裏的意義。

  次說“譬如尊者周利槃陀迦”,是舉示多身的實例。其故事說明如下:

  據說,他們兩兄弟因爲是生于路邊,所以得名爲槃陀迦。他們之中的哥哥摩

  诃槃陀迦(大路邊),出家之後,曾證得了具有無礙解的阿羅漢果。他證阿羅漢

  後,遂令其弟周利槃陀迦(小路邊)出家,教以此偈:

  俱迦難陀紫金蓮,

  清早開花幾芳鮮,

  鴦耆羅娑(即佛)光普照。

  猶如紅日照空間。

  然而他用了四個月工夫也不能念熟此偈,于是(摩诃槃陀迦)長老對他說:“你

  不能入教”,即逐他于精舍之外。當時長老是一位監食者(典座)。耆婆(醫

  王)來對長老說:“尊師,明天請世尊帶領五百比丘到我的家裏應供”,長老

  說:“除了周利槃陀迦之外,其余的都得聽許”。周利槃陀迦站在寺門外悲泣。

  世尊以天眼看見了,即走近他說:“爲什麼事悲泣”?他便告以始末之事。世尊

  說:“不能讀誦者,不是不能入教的。比丘,不要哭”!便攜其臂進入精舍,並

  以神變化作一塊小白布給他說:“比丘,現在抹拭此布,並念“去塵、去

  塵””。他便這樣做,不料那布卻變成黑色了。他想道:“這淨白的布原無過

  失,汙穢了布是自己的過失”,令他智察五蘊,增長毗缽舍那(觀),于隨順

  (心)而達種姓心。這時世尊對他說此光明偈:

  貪塵不名爲微塵,

  塵爲貪的同義語,

  彼等智者舍了塵,

  得于離塵教中住。

  嗔塵不名爲微塵,

  塵爲嗔的同義語,

  彼等智者舍了塵,

  得于離塵教中住。

  癡塵不名爲微塵,

  塵爲癡的同義語,

  彼等智者舍了塵,

  得于離塵教中住。

  在說完此偈之後,他便獲得了四無礙解與六神通爲伴的九出世間法(四向四果及

  涅槃)。

  在第二天,導師(佛)與比丘衆赴耆婆家。食前的供水已畢,當供粥時,世

  尊以自己的手遮缽。耆婆問:“何以故,尊師”?“因爲寺內還有一位比丘”。

  耆婆即遣一人道:“去!速請那位上人來”。世尊在出寺之時曾說此偈:

  周利槃陀迦,自化作千身。

  庵婆林間坐,直至來請時。

  那人去了之後,看見滿園的袈裟輝煌,回來說“尊師,滿園都是比丘,我不知道

  是那一位上人”?世尊對他說:“你去,看見最初的一位,便拉住他的衣角說,

  導師要你去”。他又去,拉住長老的衣角。其他一切變化之身,便立刻消失了。

  長老道:“你先去吧”!他做了洗臉及大小便等事,並早在那人之前到達坐于爲

  他所設的座上了。與此有關,所以說“譬如尊者周利槃陀迦”。

  此處所化的多身與能化的神變者是相似的,因爲沒有決定(各別的)化作之

  故。即于立坐或語默等的態度中,神變者怎樣行,那(被化作者)也怎樣行。如

  果神變者希望(其所變化者的)作不同的形態:有些是青年、有些中年、有些老

  年,或者有些長發的、半禿發的、全剃了的、斑白發的,半紅衣的、黃衣的,或

  者誦句、說法、詠唱、質問、返答、染衣、縫衣、洗濯等;或者希望化作其他各

  各種類,則由彼(神變者)自基礎禅出定已,用“這些比丘爲青年”等的方法而

  遍作(准備),再入定而出定,便當決意。與決意心共,便如其所欲而作各各種

  類。

  (2)(多身成一身神變)上面的方法亦可用于“多身而成一身”等。其不

  同之處如下:由此比丘化作多身已,更思“我成一身經行,我讀誦,我質問”;

  或者此少欲者想:“此寺只有少數比丘,如果有人來看到說:“那裏來的這些相

  似的比丘,這當然是長老的神力”,于是他們會知道我(是神變者)”,由于他

  希望于(此未達預定神變的期限)中便成爲一身,故入基礎禅而出定已,以“我

  成一身”而遍作(准備)之後,再入定而出定,當決意“我成一身”。與決意心

  共,便成一身。如果不這樣做,則到了預定的期限而自成一身。

  “顯與隱”——即作顯現及作隱匿之義。關于此義,正如《無礙解道》中

  說:“顯,即無任何東西蓋覆、無遮蔽、開顯、明了。隱,即被什麼東西蓋覆、

  遮蔽、關、閉”。

  (3)(顯現神變)此(顯與隱)中,具神變者,欲求顯現,令黑暗爲光

  明,令遮蔽爲開朗,或令不見爲可見。他怎樣做呢?即此人(神變者)希望自己

  或他人,雖然遮蔽著或站在遠處亦可得見,于是他從基礎禅出定已,憶念“此黑

  暗之處將成光明”、或“此遮蔽將成開朗”,或“此不可見的將成可見”而遍作

  (准備)、更以前述的同樣方法而決意。與決意共、便成如他的決意。他人站在

  遠處可見,如果他希望自己亦可見。

  然而誰曾行過這種神變?即由世尊。因世尊受小善賢女之請,乘毗首羯磨所

  化作的五百座高樓,從舍衛城出發,到距離七由旬以外的娑雞帝城的時候,他決

  意那娑雞帝城的住民得見舍衛城的住民,舍衛城的住民得見娑雞帝城的住民。他

  于市的中間下降,破大地爲二分,直至阿鼻(地獄),並開虛空爲二分,直至梵

  天界,使他們都看見。此義亦得以世尊自叁十叁天下降來解釋:

  據說世尊曾作雙神變,使八萬四千生類解除結縛。他念“過去諸佛行過雙神

  變後至于何處”?並知至叁十叁天。于是世尊以一足踏于地面,置另一足于持雙

  山,又拔其前足踏到須彌山頂,于崩陀根跋羅寶石上作雨季安居,對聚集在那裏

  的一萬輪圍界的諸天,最初講說阿毗達摩。當乞食的時候,他便化作另一化佛在

  那裏對他們說法。而世尊則嚼龍蔓的齒木,到阿耨達池洗了臉,往北俱盧洲去乞

  食,又到阿耨達池之畔來吃。舍利弗長老到那裏去禮拜世尊。世尊授長老以綱要

  …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