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93

  ..續本文上一頁因而轉起行等之故,

  所以與(無明等)以外的所謂“梵天、大梵天、最勝者、創造者”的如是遍計爲

  輪回的作者的梵天等是毫無關系的,或與所謂“我的我是說者、是受者”的如是

  遍計我是苦樂的受者是毫無關系的。如是當知“沒有作者和受者”。

  (Ⅳ)(十二種的性空故爲空)此無明,因爲是生滅法故恒常性空;因爲是

  染汙及可染汙故淨性空,因爲是生滅煩惱故樂性空;因爲是依于緣而進行故自在

  的我性空。行等諸支的說法亦然。或者說無明非我,非我的,非在我中,亦非我

  有。行等諸支亦然。是故應知“十二種的性空故此有輪是空”。

  (2)(叁世兩重因果)

  (Ⅰ)(二種有輪的叁時)如是已知,則應更知:

  有輪的根本是無明與渴愛,

  過去等是它的叁時,

  依照十二支中的自性,

  分爲二、八、二的諸支。

  當知無明及渴愛二法是有輪的根本。這有輪有二種:因爲從前際而得來,故

  無明是根本而受爲最後;從後際的相續,故渴愛是根本而老死爲最後。此中前者

  是依見行者說,後者是依愛行者說;因爲見行者的無明(是輪回的引導者)及愛

  行者的渴愛是輪回的引導者。或爲除斷見而說第一(有輪),因爲由于果的生起

  而顯示諸因非斷之故;爲除常見而說第二(有輪),因爲顯示其生起之法而成老

  死之故。或爲胎生者而說前者,因爲說明依次轉起之故。爲化生者而說後者,因

  爲顯示一時生起之故。過去、現在、未來是它(有輪)的叁時。在聖典中,從它

  們的自性說:無明與行二支爲過去時,以有爲最後的識等八支爲現在時,生及老

  死二支爲未來時,

  (Ⅱ)(叁連結及四攝類)更應知道:

  這有輪而有以因及果與因爲首的叁連結,

  有四分攝及二十行相的輻,

  有叁輪轉,

  輾轉不息。

  此中:行與結生識之間爲一因果的連結,受與愛之間爲一果因的連結,有與

  生之間爲一因果的連結,如是當知“有以因及果與因爲首的叁連結”。

  其次依叁連結的初後而差別爲四攝類:即無明與行爲一攝;識、名色、六

  處、觸、受爲第二攝;愛、取、有爲第叁攝;生、老死爲第四攝,如是當知這有

  輪的“四分攝”。

  (Ⅲ)(二十行相的輻)

  過去有五因,今世有五果,

  今世有五因,未來有五果。

  當知以此等二十行相的輻爲“二十行相的輻”。此中:“過去有五因”,亦

  不過是說無明與行的二種而已。但因爲無知者而渴愛,渴愛者而取,以取爲緣而

  有,故(于無明及行中)亦包攝了愛、取、有。所以說:“于以前的業有,癡即

  無明,努力爲行,欲求爲渴愛,接近爲取,思即是有。如是此等于以前的業有的

  五法,是今世結生的緣”。

  這裏的“于以前的業有”,是在以前的業有,意即在過去生時所作的業有。

  “癡即無明”,即那時對于苦等的癡,並爲癡所癡迷而行業,便是無明。“努力

  爲行”,即彼行業者以前所起的思(意志)——即如生起“我將布施”之心,乃

  至一月、一年而准備其所施之物者的思。到了把所施之物置于受者的手中的人的

  思,便名爲(業)有。或者于一(意門)轉起的六速行中的思,名爲努力的行。

  于第七(速行的思)爲有。或者任何思都名爲有,而相應的思爲努力之行。“欲

  求爲渴愛”,即彼行業者對于生有之果的欲求和希求名爲渴愛。“接近爲取”,

  是業有之緣——即如“我作此行,將于某處而受諸欲或斷滅”等的轉起、接近、

  執、執取,是名爲取。“思即是有”,是說在努力之後的思爲(業)有。當知如

  是之義。

  “今世有五果”,即如聖典所說的從識至受的五種。即所謂:“此世的結生

  爲識,入胎爲名色,淨色爲處,去觸爲觸,曾受爲受。如是此等于此世的生有的

  五法,是以宿作的業爲緣”。此中:“結生識”——此識之所以稱爲結生,因爲

  是連結于他(過去)有而生起之故。“入胎爲名色”——那來入于母胎之中的色

  與非色諸法,如入來似的,是爲名色。“淨色爲處”——是指眼等的五處而說。

  “去觸爲觸”——去觸所緣而生起觸,是名爲觸。“曾受爲受”——與結生識,

  或與以六處爲緣的觸共同生起的異熟受,是名爲受。此義應知。

  “今世有五因”,是渴愛等;即來自聖典所說的愛、取、有。說有之時,則

  包含了它的前分(行)或與它相應的行。說愛與取之時,則包含了與它們相應的

  (無明)或愚癡者以彼而行業的無明。如是則有(愛、取、有、行、無明的)五

  因。所以說:“因爲此世成熟了的處,癡即無明,努力爲行,欲求爲渴愛,接近

  爲取,思即是有。如是此等于今世業有的五法,是未來的結生之緣”。此中:

  “此世成熟了的處”——是顯示于成熟了的(內六)處的作業之時的癡迷。余者

  易知。

  “未來有五果”,是識等的五種,它們是用生的一語來說的。老死亦即彼等

  (識等)的老死。所以說:“未來的結生識,入胎爲名色,淨色爲處,去觸爲

  觸,曾受爲受。如是此等五法于未來的生有,是以此世所作之業爲緣的”。這是

  二十行相的輻。

  (Ⅳ)(叁輪轉)其次“有叁輪轉,輾轉不息”,此(緣起支)中:行與有

  爲業輪轉。無明、渴愛,取爲煩惱輪轉。識、名色、六處、觸、受爲異熟輪轉。

  這有輪以此等叁種輪轉爲叁輪轉。因爲直至煩惱輪轉未斷,則無間斷之緣,故爲

  “不息”;再再回轉,故爲“輾轉”。

  (3)(緣起的決定說)如是輾轉的有輪:

  以谛的發生,以作用,以遮止,以譬喻,

  以甚深,以法理的差別,當適宜而知。

  此中:(Ⅰ)(以谛的發生)因爲善、不善業,依據于谛分別所說的總體的

  集谛,故知于“無明緣行”(等句),以無明爲緣而有行,是由第二谛發生第二

  谛。由行而生識,是由第二谛發生第一谛。由識而生名色乃至異熟之受,是由第

  一谛發生第一谛。由受而生渴愛,是由第一谛發生第二谛。由渴愛而生取,是由

  第二谛發生第二谛。由取而生有,是由第二谛發生第一和第二谛。由有而有生,

  是由第二谛發生第一谛。由生而有老死,是由第一谛發生第一谛。如是當先適宜

  而知(此有輪)由谛的發生。

  (Ⅱ)(以作用)此(緣起支)中:無明使有情對于事物的癡迷,並爲行的

  現前之緣。行則造作有爲,並爲識的現前之緣。識則認識事物,並爲名色之緣。

  名色則互相支持,並爲六處之緣。六處則于自境轉起,並爲觸的緣。觸則去接觸

  所緣,並爲受的緣。受則嘗于所緣之味,並爲渴愛之緣。愛則染著于可染著的諸

  法,並爲取的緣。取則取其可取的諸法,並爲有的緣。有則散于種種的趣中,並

  爲生的緣。生則生起諸蘊,並且由于彼等(諸蘊)的生而轉起故爲老死之緣。老

  死則主持諸蘊的成熟與破壞,且爲愁等的住處(原因)故爲他有的現前之緣。是

  故當適宜而知于一切句都轉起二種的作用。

  (Ⅲ)(以遮止)此中:“無明緣行”是遮止有作者的見。“行緣識”是遮

  止有自我轉生的見。“識緣名色”是遮止因爲見事物的區別而遍計自我的濃厚之

  想。“名色緣六處”等是遮止我見……乃至識、觸、覺受、渴愛、取、有、生、

  老死等亦然。是故當適宜而知這有輪是遮止邪見的。

  (Ⅳ)(以譬喻)于此(有輪)之中,無明如盲者,因爲不見諸法的自相及

  共相之故;以無明爲緣的行如盲者的顛踬;以行爲緣的識如顛踬者的跌倒;以識

  爲緣的名色如跌倒者(被擊傷)所現的腫物;以名色爲緣的六處如腫物所成將破

  裂的膿疱;以六處爲緣的觸如膿疱的觸擊;以觸爲緣的受如觸擊的痛苦;以受爲

  緣的渴愛如熱望痛苦的治愈;以渴愛爲緣的取如以熱望治愈而取不適當的藥;以

  取爲緣的有如塗以不適當的藥;以有爲緣的生如因爲塗了不適當的藥而腫物起了

  變化;以生爲緣的老死如腫物的破裂。

  或者,無明以不行道及邪行道的狀態而迷惑有情,如白內障對于兩眼相似。

  爲無明所迷惑的愚人以能取再有的行包裹自己,如蠶作繭自纏自縛。由行取來的

  識而得住于諸趣,如由首相扶持的王子(得住)于王位。因爲遍計生起之相,而

  識于結生中生起多種的名色,如幻師之現幻相。于名色中存在的六處而至增長廣

  大,如存在于沃土的叢林(而至增長廣大)。由于處的擊觸而生觸,如從燧木的

  摩擦而生火。由觸于所觸而現起受,如爲火觸者而現起傷。由于(苦樂受的)受

  者而渴愛增長,如飲鹽水者而增渴。渴愛者熱望于諸有,如渴者熱望于水。而彼

  (熱望)是他的取,由(四)取而自取于有,如魚貪味而上鈎。有了有則生,如

  有了種子則發芽。生者必有老死,如生的樹必倒。是故當以適宜的譬喻而知有

  輪。

  (V)(以甚深的差別)其次關于以義、以法、以說法、以通達(而說明這

  緣起的)甚深性,世尊說:“阿難,此緣起甚深,具甚深相”,故應以適宜的甚

  深的差別而知有輪。

  (義甚深)此中:無生無老死,不是從生以外的其他而有(老死),而此

  (老死)是從生而來的。如是這以生爲緣而生起之義難知,故此老死以生爲緣而

  生成生起之義甚深。同樣的,生以有爲緣……乃至行以無明爲緣而生成生起之義

  甚深。是故這有輪義甚深是先說“義甚深”。這裏是以因的果而名爲義。即所謂

  “關于因之果的智爲義無礙解”。

  (法甚深)其次以什麼行相及什麼位置的無明,爲什麼行的緣,實難覺知,

  故無明爲行的緣的意義甚深。同樣的,行……乃至生爲老死的緣的意義甚深。是

  故這有輪的法甚深。這是說“法甚深”。這裏是以因爲法。即所謂:“對于因的

  智爲法無礙解”。

  (說法甚深)其次這緣起,因爲是由種種的原因而轉起種種的說法,故亦甚

  深…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