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2

  ..續本文上一頁、崇敬與名譽是多麼的可怕,是證得解脫束縛而達到至上安全處極強的障礙。所以,諸比丘,你們應當如此訓練自己:『無論我們得到了什麼利養、崇敬與名譽,我們都會舍棄它,以免它淹沒了我們的心。』」──《相應部‧因緣品‧利養相應‧糞甲蟲經》

  如果我們是虔誠的佛弟子,當然是不會不聽佛陀的話,而硬是要做糞甲蟲的。然而,即使沒有受到名聞利養的腐蝕,佛弟子還是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不可只是滿足于自己清淨的戒行與滿腦袋的佛學知識,因爲只要是還沒有親身體證四聖谛,他還只是一個爲別人看管牛的牧牛者。

  即使他背誦了許多經典,

  然而並不依法實行,

  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

  沒得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

  ──《小部‧法句經》偈十九

   比丘不應只是因爲有戒行、或多聞、或有禅定、或獨處、或自知「我得享凡夫享受不到的出離樂」 而感到滿足,而不滅盡煩惱(即證悟阿羅漢道果)。

  ──《小部‧法句經》偈二七一、二七二

  潔身自愛的人當然不會想要做個愚蠢的捉蛇者,也不會想要做只糞甲蟲或做個牧童。所以,如果還沒有完全解脫,學習的正確目的應當是──爲了解脫。

  爲什麼要解脫?對于這點,佛陀在許多經裏已給予答案。以下是其中一部解說生死輪回之厄難的《淚水經》:

  于舍衛城附近:

  「諸比丘,這輪回是無始的。爲無明蒙蔽、爲渴愛束縛的諸有情的輪回起點是不可知的。

  諸比丘,你們認爲如何,是那一者比較多?是在這漫長的輪回裏來來去去,而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所流(而積下)的淚水比較多,還是四大洋之水比較多?」

  「世尊,依我們從世尊處所接受到的教導,在這漫長的輪回裏來來去去,而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所流(而積下)的淚水比四大洋之水還多。」

  「說得好,說得好,諸比丘。你們已善于接受我所給予的教導。的確是在這漫長的輪回裏……。

  長久以來,你們都在爲經曆父母、子女與親人之死而傷痛,也爲失去財富及患上疾病而傷痛。而在這漫長的旅途裏爲這一切傷痛、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你們痛哭淚流之水確實已比四大洋之水來得更多。

  爲什麼呢?諸比丘,這輪回是無始的。爲無明蒙蔽、爲渴愛束縛的諸有情的輪回起點是不可知的。所以,諸比丘,長久以來你們都在受盡折磨與厄難,把墳場都給填滿了,的確長久得足以令你們對一切都感到厭倦,長久得足以令你們舍離一切,以獲取解脫。」──《相應部‧因緣品‧無始輪回相應‧淚水經》

  如果我們真的愛護自己,我們應當爲自己的解脫而努力。如果我們真的愛護他人,我們也應當爲自己的解脫而努力,因爲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引導他人至解脫,才是真正地愛護他們。在《愛惜者經》裏提及了愛護自己的人如何照顧自己:

  波斯匿王向世尊說:「世尊,在我獨自一人休息時,我在想:『誰愛惜自己?誰不愛惜自己?』世尊,當時我這麼思惟:『造身語意惡行的人,是不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愛惜自己」,他們並不愛惜自己。這是什麼原故?因爲他們爲自己所做的,是怨恨者對其敵人所做的。所以他們並不愛惜自己。

  然而,修身語意善行的人,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不愛惜自己」,他們還是愛惜自己。這是什麼原故?因爲他們爲自己所做的,是朋友對其友人所做的。所以他們是真正地愛惜自己。』」

  「的確如是,陛下,的確如是。你所說的一切我一再重複,及印證它是正確的。」──《相應部‧具偈品‧僑薩羅相應‧愛惜者經》

  希望大家都真正地愛惜自己,作個爲解脫而努力的學佛者,而並非只是一個佛學家。

  在此,譯者應當稍作說明,解釋翻譯此書的情形。此書主要采用義譯的方式,以便較順暢、易讀、易懂。但在表達方式上,義譯比直譯會與原文有較大的出入,尤其是阿耨樓陀尊者所著的原文,輾轉從巴利文譯成英文後再譯成中文,可想而知原著與其中譯在表達方面必定會有不少的差異。

  在英文編輯界有這麼一句話:「編輯的工作是永無止盡的,即使只是一本書,編到死也編不完。所以,在某個時候,我們必須說:『夠了』。」

  肯定的此中文譯本是如此,而其英文版也是如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發現英文版有一些像是疏忽而致的錯誤。譯者在還未知照英文版編者之前即予以改正,希望這麼做並不會誤導讀者。

  關于注腳,若沒有注明是譯按,那即是英編按。在注腳裏所提到的《阿毗達摩要義》是緬甸的棉頂蒙博士(Dr. Mehm Tin Mon)所著的The Essence of Buddha Abhidhamma。

  在此,譯者謹以此書獻給他尊敬的戒師──緬甸帕奧禅林的帕奧禅師(The Ven. Pa-Auk Sayadaw),也感謝所有協助校稿及出版此書的人。

  最後,譯者與他敬愛的母親、長輩、親人、朋友、所有的讀者及一切衆生分享翻譯此書的功德,也把此功德回向予其已故的父親。願他們的隨喜成爲他們早日獲得解脫的助緣。

  願大家不再快樂、不再痛苦、不再笑、不再哭、不再生、不再死,不再……。

  重複是爲了不再重複,努力是爲了不必努力;

  厭離是爲了不再厭離,休息是爲了一切止息。

  願佛法久住于世。

   譯者尋法比丘

   (Bhikkhu Dhammagavesaka)

   一九九九年叁月

   寫于緬甸帕奧禅林

  

  導讀(節譯)

  作爲此書基礎的是一部中世紀的佛教手冊──《阿毗達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ngaha)。據說該部著作是由阿耨樓陀尊者所著;他是一位佛教博學者,但人們對他的事迹所知的則非常少,甚至連他在那一國出生、住在那一國也還是人們的疑問。雖然對作者的事迹所知不多,他所著的那一小本概要卻已成爲上座部佛教最重要及最具影響力的課本之一。在厚約只有五十頁的九章裏,作者提供了佛教裏最爲深奧的《阿毗達摩論》的基本概要。他是如此善于攝收論藏的根本要義,把它整理爲一個易于理解的方式,使其著作成爲所有南亞與東南亞上座部佛教國家修學阿毗達摩的標准入門書。在這些國家裏,尤其是修學阿毗達摩的風氣最盛的緬甸,《阿毗達摩概要》早已被視爲一支打開佛法智慧大寶藏無可或缺的鑰匙。

  阿毗達摩

  阿毗達摩教法的主體即是阿毗達摩藏(Abhidhamma Pitaka,亦作論藏);這是上座部佛教所承認的巴利叁藏聖典的其中一藏,是佛教的權威性聖典。此藏是于佛陀入滅之後的早期,在印度舉辦的叁次佛教聖典結集時所編。第一次聖典結集是在佛陀入般涅槃叁個月之後,由以大迦葉尊者爲首的五百比丘長老在王舍城(Rajagaha)舉行;第二次結集是在佛陀入滅一百年後,在毗舍離(Vesali)舉行;第叁次結集是在佛陀入滅兩百多年後,在巴達離布達(Pataliputta)舉行。在這叁次聖典結集所編的聖典是采用巴利文(Pali)來保存與傳承;巴利文是古印度的「中國」(現今的印度東北部)所用的一種語文。這些聖典被稱爲叁藏(Tipitaka):第一藏是律藏,包含了比丘與比丘尼的戒條,以及僧團運作的條規;第二藏是經藏,收集了佛陀在漫長的四十五年弘化期裏,在不同時候所給予的開示;第叁藏則是阿毗達摩藏或論藏,包含了佛陀上等或特別的教法。

  論藏或《阿毗達摩論》裏有七部論:《法聚論》(Dhammasangani)、《分別論》(Vibhavga)、《界論》(Dhatukatha)、《人施設論》(Puggalapabbatti)、《事論》(Kathavatthu)、《雙論》(Yamaka)及《發趣論》(Patthana)。有別于諸經,這些論並不是記錄生活上的演說或討論,而是極其精確及有系統地把佛法要義分門別類與诠釋。在上座部傳承裏,論藏受到最高的崇敬,被視爲是佛教聖典當中的至上寶。舉例而言,公元十世紀錫蘭的國王迦葉五世(Kassapa V)把整部論藏銘刻于金碟,而且更以寶石嵌在第一部論上。另一位十一世紀的錫蘭國王雨加耶巴護(Vijayabahu)則有每天上朝之前必須先讀一讀《法聚論》的習慣,而且也親自把該論譯爲錫蘭文。若只是粗略地讀(論藏),人們可能會難以明白爲何論藏如此受到尊崇。因爲那些論看起來像是只是學者們在玩弄不同類別的佛教術語(名相),極須費神思考,而且有很多煩悶重複之處。

  然而,在透徹地學習與省思之下,論藏極受尊崇的原因即自然變得清楚。在正統上座部的觀點,論藏所教的並不是臆測的理論,也不是出自形而上學,而是開顯生存的真實本質,只有已徹見諸法微細深奧的一面的心才能識知。由于它具有此特征,上座部佛教視阿毗達摩是最能顯示佛陀的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之處。

  兩種教法

  偉大的佛教論師覺音尊者(Acariya Buddhaghosa)解釋Abhidhamma(上等法;音譯:阿毗達摩)爲「超越法與有別于法」(dhammatireka-dhammavisesa);其前綴詞abhi(上等;音譯:阿毗)的意義是顯著與卓越,而dhamma(法;音譯:達摩)在此則是指經藏之教法。 當說到阿毗達摩超越經教時,那並不是意謂經教有任何缺陷,或是意謂阿毗達摩是開顯在諸經裏所無的深奧教義。事實上,經教與阿毗達摩兩者都是以佛陀獨特的四聖谛教法作爲根基,而且論藏中趣向解脫的主要法義也都在諸經裏提及。它們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根本上是無關重要的,有的只是範圍與教導的方式不同而已。

  關于範圍,阿毗達摩提供了在諸經裏所無的透徹與完整解釋…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