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4

  ..續本文上一頁爲四大部份:依正面發趣、依反面發趣、依正反發趣、依反正發趣。它們每一部份又可再分爲六個部份:叁法發趣、二法發趣、二法叁法發趣、叁法二法發趣、叁法叁法發趣、二法二法發趣。在這二十四個部份裏,都可以依可能性把二十四緣順次地應用于一切法。上座部的正統傳承視此論爲佛陀的一切知智的最佳明證。

  注疏

  由覺音尊者依古代注疏所編的阿毗達摩注疏有叁部:注解《法聚論》的《殊勝義注》(Atthasalini)、注解《分別論》的《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及注解其他五部論的《五論注疏》(Pabcappakarana Atthakatha)。也是由覺音尊者所編的《清淨道論》同樣是屬于這一層次的著作。《清淨道論》是部禅修手冊大全;其中的「慧地品」(第十四至十七章)舉出了在修觀禅之前必須掌握的佛學理論,而這些是一部濃縮後的阿毗達摩論文。上述的每一部注疏都有各自的再注釋,即由錫蘭的阿難陀尊者(Acariya Ananda)所著的《根本疏鈔》(Mulatika)。而這些再注釋又有其重再注釋,即由阿難陀尊者的弟子護法尊者(Dhammapala)所著的《隨疏鈔》(Anutika)(當分別這位尊者與另一位注解覺音尊者的著作的護法尊者。)

  雖然那些注疏是由覺音尊者所編,但卻不應誤以爲他是它們的原作者,也不可以爲他是在嘗試注解所傳承下來的資料。事實上,那是覺音尊者依位于阿奴拉塔布拉(Anuradhapura)的大寺(Mahavihara)所提供的諸多注疏資料精細編輯而成。那些注疏資料在覺音尊者出現好幾個世紀之前即已存在,是許多代博學的佛教論師注解論藏的努力成果。由于論藏裏有一大部份都須要注釋才能完整地理解,所以,若視大部份的注疏資料是在接近論典的時代即已存在,而後再與隨後發展出來的注釋一起流傳下來也不無道理。

  《阿毗達摩概要》

  由于論藏本身已非常龐大,再加上其注疏與疏鈔,更是複雜得令人難以學習與理解。所以在上座部佛教的某個發展階段,肯定有人感到有必要編一部能夠反映整部論藏的精確概要,以便研讀論藏的沙彌能夠正確與透徹地掌握它的基本要義。

  爲了補足這需要,大約在五世紀至十二世紀期間,陸續地出現了九部阿毗達摩手冊:

  一、 《阿毗達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ngaha);作者是阿耨樓陀尊者。

  二、 《名色分別論》(Namarupa-pariccheda);同一作者。

  叁、 《究竟抉擇論》(Paramattha-vinicchaya);同一作者(?)。

  四、 《入阿毗達摩論》(Abhidhammavatara);其作者是和覺音尊者同時代的佛授尊者(Acariya Buddhadatta)。

  五、 《色非色分別論》(Ruparupa-vibhaga);同一作者。

  六、 《谛要略論》(Sacca-sankhepa);作者是護法尊者(Bhadanta Dhammapala,可能是錫蘭人,但與大疏鈔論師不是同一人)。

  七、 《斷癡論》(Moha-vicchedani);作者是迦葉波尊者(Bhadanta Kassapa,南印度人或錫蘭人)。

  八、 《開曼論》(Khema-pakarana);作者是開曼尊者(Bhadanta Khema,錫蘭人)。

  九、 《名色燈論》(Namarupa-dipaka);作者是薩達摩喬帝波羅尊者(Bhadanta Saddhamma Jotipala,緬甸人)。

  其中,從大約十二世紀至今日最廣爲人研讀的是《阿毗達摩概要》。它如此廣受歡迎是因爲它在精簡與周全兩方面有極適度的平衡。阿毗達摩的一切要義皆被細心與精簡地編入極短的篇幅裏。雖然此書簡短得令無師自讀者難以深明其義,然而在一位明師的指導或在助讀說明的協助之下,它能令讀者充滿自信地掌握整部論藏的組織。基于這原因,《阿毗達摩概要》在上座部佛教界裏常被采用爲學習阿毗達摩的第一本課本。在許多佛寺裏,尤其是在緬甸,沙彌與新學比丘必須在把《阿毗達摩概要》(巴利版)背得滾瓜爛熟之後,才獲得准許研讀《阿毗達摩論》及其注疏。

  作者阿耨樓陀尊者的生平並沒有被詳細地記載下來。他被視爲是上述其他兩部手冊的作者。據說他一共著作了九部手冊,但只有這叁部得以流傳至今。《究竟抉擇論》是以極優雅的巴利文著成,是一部極高水准的文學作品。根據其後話,作者生于南印度甘吉布拉州(Kabcipura 或Conjeevaram)的卡威裏(Kaveri)。據說佛授尊者與覺音尊者也住在同一個地區,疏鈔論師護法尊者也很可能是出生在那一帶。有證據顯示甘吉布拉州有好幾世紀都是一個重要的上座部佛教中心,而且有許多出自此處的博學比丘前往錫蘭深造。

  阿耨樓陀尊者究竟住在那裏及在那裏著作此概要並沒有明確的記錄。有一個古老的傳承認爲他是佛授尊者的師兄弟;若是如此他則是第五世紀的人。根據這傳承的說法,那兩位長老各自寫了《阿毗達摩概要》與《入阿毗達摩論》,把它們獻給他們的師父作爲謝禮,而他們的師父說:「佛授以珍寶裝滿了一間房間,然後再把門鎖上;阿耨樓陀也同樣地以珍寶裝滿了一間房間,但保持房門開著。」

  在《阿毗達摩概要》的後話裏,阿耨樓陀尊者注明了他是在母拉蘇瑪寺(Mulasoma Vihara)著作此概要;而所有傳承的注釋都認爲該寺位于錫蘭。

  《阿毗達摩概要》的疏鈔

  由于《阿毗達摩概要》極其精簡,若無解釋是難以明白的。所以,爲了闡明這部精粹的概要而延生了許多疏鈔。事實上它比其他巴利聖典擁有更多部的注釋,不單是有以巴利文著作的注釋,也有以緬甸文、錫蘭文、泰文等所著的注釋。自從十五世紀以來,緬甸即是研修阿毗達摩的國際性中心,所以此概要的注釋多數是由緬甸學者以巴利文或緬文書寫。對于此概要,僅是以巴利文著作的疏鈔已有十九部;以下是其中較爲重要的六部:

  一、《阿毗達摩概要疏鈔》(Abhidhammatthasangaha-Tika),也名爲《古注》(Poranatika)。這是一部很小的疏鈔,由十二世紀錫蘭的新離垢覺尊者(Acariya Navavimalabuddhi)所著。

  二、《阿毗達摩義廣釋》(Abhidhammattha-Vibhavinitika),由善吉祥智者尊者(Acariya Sumangalasami)所著。他是十二世紀錫蘭著名的長老舍利子大智者(Sariputta Mahasami)的弟子。這部疏鈔很快地超越了《古注》而成爲《阿毗達摩概要》最深奧與可靠的注釋作品。其作者對阿毗達摩的博學極爲受人敬佩。著作這部疏鈔時,他以更古老的《隨疏鈔》、《清淨道論大疏鈔》(Visuddhimagga-Mahatika,也稱爲《勝義燈注》Paramatthamabjusa)等疏鈔作爲主要的根據。雖然列迪長老在他對《阿毗達摩概要》的注釋裏極激烈地批評《阿毗達摩義廣釋》,但其聲望非但沒有受到損減,反而比以前更高。而且有許多的緬甸學者爲它辯護,反駁列迪長老對它的批評。

  叁、《略疏》(Sankhepa-vannana),由十六世紀緬甸比丘薩達摩喬帝波羅尊者(Bhadanta Saddhamma Jotipala)所著。他的另一個名稱是卻巴達大長老(Chapada Mahathera)。

  四、《究竟燈注》(Paramatthadipanitika),由近代緬甸的著名學者列迪長老(Ledi Sayadaw-1846-1923)所著。其疏鈔在研修阿毗達摩的圈子裏激起了很大的回響,因爲他指出《阿毗達摩義廣釋》裏有叁百二十五項他認爲是錯誤的。但他的批評也激起了維護《阿毗達摩義廣釋》的反應。

  五、《安古拉疏》(Ankuratika),由無垢長老(Vimala Sayadaw)所著。這部疏鈔是在《究竟燈注》出版十五年後寫成,支持廣爲人們接受的《阿毗達摩義廣釋》的觀點,以及反駁列迪長老的批評。

  六、《新醍醐疏》(Navanitatika),由近代印度學者法悅谷生毗(Dhammananada Kosambi)用天城字母(devanagari)寫成,于一九叁叁年出版。

  《阿毗達摩概要》的大綱

  《阿毗達摩概要》有九章。它以列舉心、心所、色與涅槃四種究竟法爲始。首六章涵蓋了對這四種究竟法的詳細解釋。第一章是「心之概要」,诠釋與分別了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種心。這一章涵蓋的範圍與《法聚論》的「心之生起」相同,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法聚論》以分析論母的第一組叁法爲始,所以先依善、不善與無記分析諸心,再于這些分類裏依欲界、色界、無色界及出世間分析諸心。反之,《阿毗達摩概要》則先依界分析諸心,然後再依品德的素質作第二層的分析。

  第二章是「心所之概要」,依遍一切心、雜、不善與美列舉了所有的五十二心所。然後再以兩種方法分析諸心所:一、相應理(sampayoganaya),以心所作爲分析的重點,探討每一個心所能與什麼心相應;二、攝理(sangahanaya),以心作爲分析的重點,探討有那一些心所能與每一心組成一體。這一章也是以《法聚論》的第一章的分析法爲根據。

  第叁章是「雜項之概要」,依因(hetu)、受(vedana)、作用(kicca)、門(dvara)、所緣(arammana)與依處(vatthu)把諸心與心所分門別類。

  首叁章主要是在分析諸心的結構。相反地,隨後的兩章是分析諸心活動的一面,即它們發生的方式。根據阿毗達摩…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