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am namarupanam hetapasena; sahajata cetana sahajatanam namarupanam; nanakkhanika cetana kammabhinibbattanam namarupanam kammavasena; vipakakkhandha abbamabbam sahajatanam rupanam vipakavasena ti ca pabcadha namam namarupanam paccayo hoti.
名以五種方式作爲名色的緣:
因、禅支與道分是俱生名色法的因緣等。
俱生思是俱生名色的業緣;異剎那思是業生名色的業緣。
諸果報(名)蘊互相作爲果報緣及作爲俱生色的果報緣。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因緣:于此緣,緣法的作用是有如根一般使到緣生法穩固。此緣的緣法是名爲「因」的六種心所(見第叁章、節五):貪、瞋、癡叁不善因,以及可以是善或無記的無貪、無瞋、無癡叁美因。緣生法是與每一因相應的名法及俱生的色法。俱生色是指在結生時生起的業生色,以及在生命期裏生起的心生色。就有如樹根是樹存在、成長與穩固的根本一般,這些因引生了緣生法,以及使到它們穩固。
禅那緣:此緣的緣法使到緣生法緊密地觀察目標。于此的緣法是七禅支,但只有五種心所(見第七章、節十六、廿叁)。緣生法是與禅支相應的心與心所(除了雙五識),以及俱生色法。雖然俱生色法並不能觀察目標,但由于它們是因緊密觀察目標的禅那支而産生,所以它們也被包括在緣生法之內。
道緣:此緣的緣法使到緣生法作爲達到某個目的地的管道。此緣的緣法是十二道分,但只有九種心所(見第七章、節十七、廿叁)。四邪道分是達到惡趣的管道,八正道分則是達到善趣與涅槃的管道。于此的緣生法是除了十八無因心之外的一切與道分相應的心與心所,以及俱生色法。雖然果報心與唯作心裏的道分並沒有導向任何目的地,但還是被列爲道分,因爲依它們的本性,它們與能夠導向各種目的地之法類似。
業緣:此緣有兩種:一、俱生業緣(sahajata-kammapaccaya);二、異剎那業緣(nanakkhanika-kammapaccaya)。
(一)于俱生業緣,緣法是八十九種心裏的思心所,緣生法是與思心所相應的心與心所及俱生色法。于此作爲俱生業緣的思使到其相應名法執行各自的作用,同時也激使某種色法生起。
(二)于異剎那業緣,緣法與緣生法之間間隔著一段時間。此緣的緣法是過去的善或不善思;緣生法是在結生與生命期裏的果報心及其心所,以及業生色。于此,緣力是思産生相符的果報名法及業生色的能力。此緣也存在于道心與果心之間。
果報緣:此緣的緣法使到與它同生的緣生法保持被動及不活躍。此緣的緣法是果報心與心所;緣生法也是該些果報名法,以及俱生色法。由于諸果報心是因爲業成熟而産生,它們並不活躍而且被動。如是,于熟睡者的心中,果報有分心連續不斷地生滅,但其時他並沒有致力于造身、語或意業,也沒有清晰地覺知目標。同樣地,在五門心路過程裏的果報心也沒有致力于識知它們的目標。只有在速行的階段才有致力于清楚地識知目標,也只有在速行的階段才有造業。
節十五:名作爲色的緣
Pacchajata cittacetasika dhamma purejatassa imassa kayassa pacchajatavasena ti ekadha va namam rupassa paccayo hoti.
名只以一種方式作爲色的緣:後生心與心所是前生(色)身的後生緣。
節十五之助讀說明
後生緣:此緣的緣法支助及增強在它之前生起的緣生法。此緣的緣法是後生的心與心所;緣生法是在該心的前一剎那裏生起、由一切四因産生的色法。此緣始于一世當中的第一個有分心,該有分心支助在結生那一剎那生起的業生色。就有如後來才下的雨輔助已有的植物成長一般,後生名法也能夠支助前生色法。
節十六:色作爲名的緣
Cha vatthuni pavattiyam sattannam vibbanadhatunam; pabc”alambanani ca pabcavibbanavithiya purejatavasena ti ekadha va rupam namassa paccayo hoti.
色只以一種方式作爲名的緣:在生命期裏,六依處是七識界的前生緣;五所緣是五門心路過程心的前生緣。
節十六之助讀說明
前生緣:于此緣,屬于緣法且已達到住時的色法致使屬于緣生法的名法隨之生起。這就有如先出現的太陽,帶給在它出現之後才出現的人類光明。前生緣有兩大分類:一、依處前生(vatthu-purejata);二、所緣前生(arammana-purejata)。
(一)在生命期當中,六依處色都作爲依靠它們而生起的心與心所的「依處前生緣」(見第叁章、節二十至廿二)。在結生的那一剎那,心所依處並不是名法的前生緣,因爲其時心所依處與名法同時生起,所涉及的緣是俱生緣與相互緣。但在結生剎那生起的心所依處是隨結生心之後生起的第一個有分心的前生緣。隨後,在生命期裏,心所依處作爲一切的意界與意識界的前生緣。
(二)五所緣是取它們爲目標的五門心路過程心與心所的「所緣前生緣」。再者,一切已達到住時的十八種完成色(見第六章、節二)都能成爲意門心路過程心與心所的「所緣前生緣」。
節十七:名色作爲名的緣
Arammanavasena upanissayavasena ti ca duvidha pabbatti namarupani namass”eva paccaya honti.
Tattha rupapasena chabbidham hoti arammanam.
Upanissayo pana tividho hoti: arammanupanissayo, anantarupanissayo, pakatupanissayo ca ti. Tatth”alambanam eva garukatam arammanupanissayo. Anantaraniruddha cittacetasika dhamma anantarupanissayo. Ragadayo pana dhamma saddhadayo ca sukham dukkham puggalo bhojanam utu senasanab ca yatharaham ajjhattab ca bahiddha ca kusaladidhammanam kammam vipakanan ti ca bahudha hoti pakatupanissayo.
概念與名色以兩種方式作爲名的緣,即:所緣緣與親依止緣。
于此,所緣是顔色等六種。但親依止緣則有叁種,即:所緣親依止緣、無間親依止緣及自然親依止緣。
其中,當所緣變得顯著時,它本身即成爲所緣親依止緣。剛滅盡的心與心所作爲無間親依止緣。自然親依止緣則有許多種:貪心所等、信心所等、樂、苦、個人、食物、氣侯、住所──(這一切)內外(之物)都能依情況作爲善法等的緣。業也是其果報之緣。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所緣緣:此緣的緣法是所緣,它使到緣生法取它爲目標而生起。此緣的六種緣法是六所緣;取它們任何一個爲目標的心與心所是緣生法。
親依止緣:對于叁種親依止緣:
(一)「所緣親依止緣」(arammanupanissaya)的緣法是極可喜或重要的所緣,使到屬于緣生法的名法極度依靠它地生起以識知它。
(二)「無間親依止緣」(anantarupanissaya)的緣法及緣生法與無間緣的相同,只是在于緣力稍爲有些差別。無間緣是導致後生名法在前生名法滅盡之後即刻生起之力;無間親依止緣是導致後生法極度依靠前生法的滅盡地生起之力。
(叁)「自然親依止緣」(pakatupanissaya)所涉及的層面極廣,其緣法包括了一切能夠在往後有效地使到屬于緣生法的心與心所生起的過去名色法。例如:以前的貪欲能夠作爲殺生、偷盜、邪淫等思的自然親依止緣;以前的信心能夠作爲布施、持戒、禅修等思的自然親依止緣;健康作爲快樂與精進,生病作爲愁苦與怠惰等的自然親依止緣。
節十八:名色作爲名色的緣
Adhipati-sahajata-abbamabba-nissaya-ahara-indriya-vippayutta-atthi-avigatavasena ti yatharaham navadha namarupani namarupanam paccaya bhavanti.
根據情況,名色以九種方式作爲名色的緣,即:增上緣、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食緣、根緣、不相應緣、有緣及不離去緣。
節十九:增上緣
Tattha garukatam alambanam alambanadhipativasena namanam sahajatadhipati catubbidho pi sahajatavasena sahajatanam namarupanan ti ca duvidho hoti adhipatipaccayo.
其中,增上緣有兩種:
一、所執著與重視的所緣是名的所緣增上緣。
二、四種俱生增上法是俱生名色的「俱生(增上緣)」。
節十九之助讀說明
增上…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