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
节九:二根
Avijjatanhavasena dve mulani ca veditabbani.
当知无明与爱是二根。
节九之助读说明
无明被称为从过去直透到现在受之根;爱被称为从现在直透到未来老死之根。
节十:总结
Tesam eva ca mulanam nirodhena nirujjhati
Jaramaranamucchaya pilitanam abhinhaso
Asavanam samuppada avijja ca pavattati.
Vattam abandham icc”evam tebhumakam anadikam
Paticcasamuppado ti patthapesi mahamuni.
通过断除此二根,轮回即会断灭。对于常受老死之惑逼迫者,一旦诸漏生起,无明即再次转起。如是大贤者说示三地缠结及无始的轮回为「缘起」。
节十之助读说明
在《正见经》(《中部‧经九》)里,舍利弗尊者受到询问以解释无明之因,而他回答道:「当漏生起,无明即生起」(asavasamudaya avijjasamudayo)。在询问他什么是漏的因时,他回答道:「当无明生起,漏即生起」(avijja-samudaya asavasamudayo)。由于在诸漏当中最为根本的即是「无明漏」(avijjasava),舍利弗尊者所说的意谓了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这即成立了无始(anadikam)轮回,因为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而如此往回推是无尽的。关于诸漏,见第七章、节三。
发趣法
(patthananaya)
节十一:二十四缘
(1) Hetupaccayo, (2) arammanapaccayo, (3) adhipati-paccayo, (4) anantarapaccayo, (5) samanantarapaccayo, (6) sahajatapaccayo, (7) abbamabbapaccayo, (8) nissayapaccayo, (9) upanissayapaccayo, (10) purejatapaccayo, (11) paccha-jatapaccayo, (12) asevanapaccayo, (13) kammapaccayo, (14) vipakapaccayo, (15) aharapaccayo, (16) indriyapaccayo, (17) jhanapaccayo, (18) maggapaccayo, (19) sampayuttapaccayo, (20) vippayuttapaccayo, (21) atthipaccayo, (22) natthi-paccayo, (23) vigatapaccayo, (24) avigatapaccayo ti ayam ettha patthananayo.
(此发趣法有二十四缘):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五、相续缘;六、俱生缘;七、相互缘;八、依止缘;九、亲依止缘;十、前生缘;十一、后生缘;十二、重复缘;十三、业缘;十四、果报缘(异熟缘);十五、食缘;十六、根缘;十七、禅那缘;十八、道缘;十九、相应缘;二十、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无有缘;廿三、离去缘;廿四、不离去缘。于此,这是发趣法。
节十一之助读说明
上面所列的二十四缘是《发趣论》的主题。《发趣论》详尽地解释了于《阿毗达摩论》第一部《法聚论》里列举的名法与色法之间种种互相连系的方式。若要正确地理解《阿毗达摩论》里的发趣法,至少必须明白每一缘所涉及的三法:一、缘法(paccayadhamma)──这是作为其他法之缘的法;此缘法通过产生、支助或维持其他法而成为其缘。二、缘生法(paccayuppannadhamma)──这是受到缘法缘助之法;它在受到缘法支助之下而得以生起或持续存在。三、缘力(paccayasatti)──这是缘法作为缘生法之缘的特有方式。
从节十三至廿七,阿耨楼陀尊者将会解释二十四缘如何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法之间的关系。他没有照着原有的次序逐一地解释每一个缘法,而是把缘法及缘生法归纳为名法、色法及名色法三组,然后再把这三组组成六对以解释关于每一对之间的缘。在阐明这些节里的内文时,若遇到不清楚之处,我们将会提起每一缘所涉及的上述三法。
表8-1:二十四缘及其分类
1 因缘 14 果报缘
2 所缘缘 15 食缘 一、色食 二、名食
3 增上缘 一、所缘增上 二、俱生增上
16 根缘 一、前生根 二、色命根 三、俱生根
4 无间缘
5 相续缘
6 俱生缘
7 相互缘 17 禅那缘
8 依止缘 一、俱生依止 二、前生依止 a.依处前生依止 b.依处所缘前生依止 18 道缘
19 相应缘
20 不相应缘 一、俱生不相应 二、前生不相应 三、后生不相应
9 亲依止缘 一、所缘亲依止 二、无间亲依止 三、自然亲依止
21 有缘 一、俱生有 二、前生有 三、后生有 四、食有 五、根有
10 前生缘 一、依处前生 二、所缘前生
11 后生缘 22 无有缘
12 重复缘 23 离去缘
13 业缘 一、俱生业 二、异剎那业 24 不离去缘
节十二:简要应用
Chadha naman tu namassa pabcadha namarupinam
Ekadha puna rupassa rupam namassa c”ekadha.
Pabbattinamarupani namassa duvidha dvayam
Dvayassa navadha ca ti chabbidha paccaya—katham
名以六种方式作为名的缘。名以五种方式作为名色的缘。再者,名以一种方式作为色的缘,色也以一种方式作为名的缘。概念与名色以两种方式作为名的缘。名色以九种方式作为名色的缘。如此有六种缘。如何?
节十三:名作为名的缘
Anantaraniruddha cittacetasika dhamma paccup-pannanam cittacetasikanam anantara-samanantara-natthi-vigatavasena; purimani javanani pacchimanam javananam asevanavasena; sahajata cittacetasika dhamma abbamabbam sampayuttavasena ti chadha namam namassa paccayo hoti.
名以六种方式作为名的缘:
刚灭尽的心与心所是现在心与心所的无间缘、相续缘、无有缘及离去缘。
前生速行是后生速行的重复缘。
俱生心与心所互相作为相应缘。
节十三之助读说明
无间缘与相续缘:此二缘的意义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这是为了从稍微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缘。如之前所作的诠释,无间缘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即刻生起,以便没有其他名法可以插入它们之间。相续缘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依照心之定法即刻生起。此二缘可应用于在任何一个剎那里灭尽的心与心所,以及紧随它们之后生起的心与心所。刚灭尽的心与心所是缘法,随后即刻生起的心与心所是缘生法。然而阿罗汉的死亡心并不能作为无间缘或相续缘,因为在它之后并没有任何心生起。
无有缘与离去缘:此二缘是另一对性质相同而名称不同之缘。无有缘是名法之灭尽给予其他名法有机会随它之后生起。离去缘是名法之离去给予其他名法有机会随它之后生起。此二缘的缘法及缘生法与无间缘及相续缘里的相同。
重复缘:于此缘,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与它同类但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更强更有效率地生起。就有如学生在重复地温习功课之下,变得对其功课更加熟悉;同样地,缘法在导致与它同类的缘生法相续地生起时,即对后者注入了更强劲之力。除了每一个心路过程里的最后一个速行之外,任何一个世间善、不善及唯作速行名法,只要它们能够作为下一个速行剎那里拥有同一种业力品质(善、不善或唯作)的名法之缘,它们即能作为此缘的缘法。后者是属于此缘里的缘生法。
虽然四出世间道心也是善速行,但它们不能作为重复缘的缘法,因为随它们之后生起的是属于果报心的果心,因此缺少了重复。虽然果心能相续地生起于速行的阶段,但由于它们是果报心,它们并不符合重复缘的缘法的定义。然而,在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三因善心是属于重复缘的缘法,而道心则属于缘生法。
相应缘:此缘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一同生起及作为一个无可分离的相应组合;该组合的特征是同生、同灭、拥有同一个目标(所缘)及拥有同一个依处色(见第二章、节一)。对于此缘,若取任何一心(指心与心所的组合)的任何一个名法为缘法,其余的相应名法即是缘生法。
节十四:名作为名色的缘
Hetu-jhananga-maggangani sahajata…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