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52

  ..續本文上一頁除。

  節九:二根

  Avijjatanhavasena dve mulani ca veditabbani.

  當知無明與愛是二根。

  節九之助讀說明

  無明被稱爲從過去直透到現在受之根;愛被稱爲從現在直透到未來老死之根。

  節十:總結

  Tesam eva ca mulanam nirodhena nirujjhati

  Jaramaranamucchaya pilitanam abhinhaso

  Asavanam samuppada avijja ca pavattati.

  Vattam abandham icc”evam tebhumakam anadikam

  Paticcasamuppado ti patthapesi mahamuni.

  通過斷除此二根,輪回即會斷滅。對于常受老死之惑逼迫者,一旦諸漏生起,無明即再次轉起。如是大賢者說示叁地纏結及無始的輪回爲「緣起」。

  節十之助讀說明

  在《正見經》(《中部‧經九》)裏,舍利弗尊者受到詢問以解釋無明之因,而他回答道:「當漏生起,無明即生起」(asavasamudaya avijjasamudayo)。在詢問他什麼是漏的因時,他回答道:「當無明生起,漏即生起」(avijja-samudaya asavasamudayo)。由于在諸漏當中最爲根本的即是「無明漏」(avijjasava),舍利弗尊者所說的意謂了任何一世的無明都緣生于前一世的無明。這即成立了無始(anadikam)輪回,因爲任何一世的無明都緣生于前一世的無明,而如此往回推是無盡的。關于諸漏,見第七章、節叁。

  發趣法

  (patthananaya)

  節十一:二十四緣

  (1) Hetupaccayo, (2) arammanapaccayo, (3) adhipati-paccayo, (4) anantarapaccayo, (5) samanantarapaccayo, (6) sahajatapaccayo, (7) abbamabbapaccayo, (8) nissayapaccayo, (9) upanissayapaccayo, (10) purejatapaccayo, (11) paccha-jatapaccayo, (12) asevanapaccayo, (13) kammapaccayo, (14) vipakapaccayo, (15) aharapaccayo, (16) indriyapaccayo, (17) jhanapaccayo, (18) maggapaccayo, (19) sampayuttapaccayo, (20) vippayuttapaccayo, (21) atthipaccayo, (22) natthi-paccayo, (23) vigatapaccayo, (24) avigatapaccayo ti ayam ettha patthananayo.

  (此發趣法有二十四緣):一、因緣;二、所緣緣;叁、增上緣;四、無間緣;五、相續緣;六、俱生緣;七、相互緣;八、依止緣;九、親依止緣;十、前生緣;十一、後生緣;十二、重複緣;十叁、業緣;十四、果報緣(異熟緣);十五、食緣;十六、根緣;十七、禅那緣;十八、道緣;十九、相應緣;二十、不相應緣;廿一、有緣;廿二、無有緣;廿叁、離去緣;廿四、不離去緣。于此,這是發趣法。

  節十一之助讀說明

  上面所列的二十四緣是《發趣論》的主題。《發趣論》詳盡地解釋了于《阿毗達摩論》第一部《法聚論》裏列舉的名法與色法之間種種互相連系的方式。若要正確地理解《阿毗達摩論》裏的發趣法,至少必須明白每一緣所涉及的叁法:一、緣法(paccayadhamma)──這是作爲其他法之緣的法;此緣法通過産生、支助或維持其他法而成爲其緣。二、緣生法(paccayuppannadhamma)──這是受到緣法緣助之法;它在受到緣法支助之下而得以生起或持續存在。叁、緣力(paccayasatti)──這是緣法作爲緣生法之緣的特有方式。

  從節十叁至廿七,阿耨樓陀尊者將會解釋二十四緣如何構成了各種不同的法之間的關系。他沒有照著原有的次序逐一地解釋每一個緣法,而是把緣法及緣生法歸納爲名法、色法及名色法叁組,然後再把這叁組組成六對以解釋關于每一對之間的緣。在闡明這些節裏的內文時,若遇到不清楚之處,我們將會提起每一緣所涉及的上述叁法。

  表8-1:二十四緣及其分類

  1 因緣 14 果報緣

  2 所緣緣 15 食緣 一、色食 二、名食

  3 增上緣 一、所緣增上 二、俱生增上

  

   16 根緣 一、前生根 二、色命根 叁、俱生根

  4 無間緣

  5 相續緣

  6 俱生緣

  7 相互緣 17 禅那緣

  8 依止緣 一、俱生依止 二、前生依止 a.依處前生依止 b.依處所緣前生依止 18 道緣

   19 相應緣

   20 不相應緣 一、俱生不相應 二、前生不相應 叁、後生不相應

  

  

  9 親依止緣 一、所緣親依止 二、無間親依止 叁、自然親依止

   21 有緣 一、俱生有 二、前生有 叁、後生有 四、食有 五、根有

  

  

  10 前生緣 一、依處前生 二、所緣前生

  

  

  11 後生緣 22 無有緣

  12 重複緣 23 離去緣

  13 業緣 一、俱生業 二、異剎那業 24 不離去緣

  

  節十二:簡要應用

  Chadha naman tu namassa pabcadha namarupinam

  Ekadha puna rupassa rupam namassa c”ekadha.

  Pabbattinamarupani namassa duvidha dvayam

  Dvayassa navadha ca ti chabbidha paccaya—katham

  名以六種方式作爲名的緣。名以五種方式作爲名色的緣。再者,名以一種方式作爲色的緣,色也以一種方式作爲名的緣。概念與名色以兩種方式作爲名的緣。名色以九種方式作爲名色的緣。如此有六種緣。如何?

  節十叁:名作爲名的緣

  Anantaraniruddha cittacetasika dhamma paccup-pannanam cittacetasikanam anantara-samanantara-natthi-vigatavasena; purimani javanani pacchimanam javananam asevanavasena; sahajata cittacetasika dhamma abbamabbam sampayuttavasena ti chadha namam namassa paccayo hoti.

  名以六種方式作爲名的緣:

  剛滅盡的心與心所是現在心與心所的無間緣、相續緣、無有緣及離去緣。

  前生速行是後生速行的重複緣。

  俱生心與心所互相作爲相應緣。

  節十叁之助讀說明

  無間緣與相續緣:此二緣的意義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這是爲了從稍微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緣。如之前所作的诠釋,無間緣是屬于緣法的名法導致屬于緣生法的名法在它滅盡之後即刻生起,以便沒有其他名法可以插入它們之間。相續緣是屬于緣法的名法導致屬于緣生法的名法在它滅盡之後依照心之定法即刻生起。此二緣可應用于在任何一個剎那裏滅盡的心與心所,以及緊隨它們之後生起的心與心所。剛滅盡的心與心所是緣法,隨後即刻生起的心與心所是緣生法。然而阿羅漢的死亡心並不能作爲無間緣或相續緣,因爲在它之後並沒有任何心生起。

  無有緣與離去緣:此二緣是另一對性質相同而名稱不同之緣。無有緣是名法之滅盡給予其他名法有機會隨它之後生起。離去緣是名法之離去給予其他名法有機會隨它之後生起。此二緣的緣法及緣生法與無間緣及相續緣裏的相同。

  重複緣:于此緣,屬于緣法的名法導致與它同類但屬于緣生法的名法在它滅盡之後更強更有效率地生起。就有如學生在重複地溫習功課之下,變得對其功課更加熟悉;同樣地,緣法在導致與它同類的緣生法相續地生起時,即對後者注入了更強勁之力。除了每一個心路過程裏的最後一個速行之外,任何一個世間善、不善及唯作速行名法,只要它們能夠作爲下一個速行剎那裏擁有同一種業力品質(善、不善或唯作)的名法之緣,它們即能作爲此緣的緣法。後者是屬于此緣裏的緣生法。

  雖然四出世間道心也是善速行,但它們不能作爲重複緣的緣法,因爲隨它們之後生起的是屬于果報心的果心,因此缺少了重複。雖然果心能相續地生起于速行的階段,但由于它們是果報心,它們並不符合重複緣的緣法的定義。然而,在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叁因善心是屬于重複緣的緣法,而道心則屬于緣生法。

  相應緣:此緣是屬于緣法的名法導致屬于緣生法的名法一同生起及作爲一個無可分離的相應組合;該組合的特征是同生、同滅、擁有同一個目標(所緣)及擁有同一個依處色(見第二章、節一)。對于此緣,若取任何一心(指心與心所的組合)的任何一個名法爲緣法,其余的相應名法即是緣生法。

  節十四:名作爲名色的緣

  Hetu-jhananga-maggangani sahajata…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