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個、
意門轉向心一個、無色界善心四個、無色界唯作心四個、
出世間心(除須陀洹道心)七個。
--------------------------------------------------------------------------------PS:本品可參考《附錄》之《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與心識活動》。
第四 攝路分別品
--------------------------------------------------------------------------------
<1>心生起綱要,已如前略說。
依地人差別,前後所決定,(注2)
我將再簡述:在結生(注3)轉起。
心生之過程。此乃攝轉起(注4)。
一、六種六法
<2>在攝路中(注5),當知有六種六法:即六所依、六門、六所緣、六識、六路、六種境轉起。
但于離路(注6)(的心),只有叁種境轉起,即業、業相、趣相
此中:(六)所依、(六)門、(六)所緣,即如前(第叁品)中所說。
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路:(心的過程)依門的區別,即眼門路、耳門路、鼻門路、舌門路、身門路、意門路;或者依識的區別,各爲眼識路、耳識路、鼻識路、舌識路、身識路、意識路。依門的過程及依心(識)的過程當這樣使其調合。
<3> 于五門(眼、耳、鼻、舌、身),有極大、大、小、極小(的所緣境);于意門則有明了不明了(的所緣境)。如是當知有六種境轉起(現前)。
二、通過五門的心識過程
(心識的活動過程)怎幺樣?以生、住、滅(注7)的叁刹那名爲一心刹那。如是有十七心刹那爲色法(生滅的)壽命。經過一心刹那或多心刹那(到達)住位之時,而五所緣來現于五根門。因此,如果那色所緣是經過一刹那來現于眼前的,則從此以後有分心波動二次,遮斷了(注8)有分之流,轉向(喚起注意)那色所緣而有五門轉向心(的一次)生滅。此後無間,便生起見色的眼識、領受(所緣)的領受心、推度的推度心、確定的確定心,如其次第(各有一次)生滅。此後在欲界二十九速行心(注9)中的任何一心,獲得(生起之)緣便波動七次,隨于速行之後而有二(刹那)彼所緣異熟心適宜地轉起。從此以後便墮入有分。
至此有十四(刹那)路心的生起,二(刹那)有分的波動,以及前面經過的一心刹那,(那色法)便具足十七心刹那。此後(那個所緣境便)消滅了。那樣(經過十七刹那相續的)所緣名爲極大的境。
(如果)來現的所緣不可能延至彼所緣的生起,是名大境。這就是說在速行終了便墮入有分,沒有彼所緣的生起。
(如果)來現的所緣不可能延至速行(心)的生起,是名小境。這就是說連速行(心)也不生起,僅僅有二或叁次的確定(心)轉起,此後便墮入有分。
(如果)來現的所緣不可能延至確定(心)的生起便臨近于滅的,則名爲極小境。這就是說僅僅是有分波動而無路心的生起。
在眼門如是,在耳門等也是一樣。當知于一切五門有四種時分即:彼所緣時分、速行時分、確定時分、空時分(注10)。如是次第爲四種所緣境的轉起(注11)。
<4>路心唯七種(注12),心生有十四(注13),
如是依五門,詳說五十四(注14)。
這是五門路的轉起法。
叁、通過欲界意門的心識過程
<5>其次于意門中,如果是明了的所緣境來現,從此在(二刹那)有分波動、(一刹那的)意門轉向(心)、(七刹那的)速行(心)之末(後),轉起(二刹那的)彼所緣異熟(心),此後便墮入有分。
如果在不明了的所緣,則于速行心之後,便墮入有分,沒有彼所緣的生起。
<6>路心唯叁種(注15),心生說爲十(注16)。
若再詳分釋,欲界四十一(注17)。
這是小(欲界)速行時分(的轉起法)。
四、上二界及出世間的禅心過程
<7>其次于安止(根本定)速行時分,(所緣)是沒有明了不明了的區別,也沒有彼所緣(心)的生起。此處即在八個智相應(注18)欲界速行(心)中的任何一個生起四次或叁次,次第的名爲遍作、近行、隨順和種姓(心)。它們滅了以後,依適當的(行道),即在第四或第五(注19)(速行刹那)引發那二十六個大界(上二界)、出世間速行心(注20)中任何一個速行心入安止路。此後在安止速行之末便墮入有分(注21)。
這裏如果在喜俱(欲界)速行心之後,則安止(定)也是喜俱(心)。若在舍俱(欲界)速行之後,則安止定也是舍俱(心)。此中如果是在(欲界)善速行之後(非阿羅漢的),(則安止定)也是善速行心,以及決定是下面的叁界(心)。如果是在(欲界)唯作(阿羅漢的)速行(心)之後,(則安止定)也是唯作速行心,以及(決定是)阿羅漢果(心)。
<8>樂善叁十二(注22),舍善生十二(注23),
樂唯作有八(注24),舍唯作生六(注25),
凡夫與有學,從欲善叁因(注26),
離欲者安止,叁因欲唯作(注27)
這是(六門中的)意門路心的轉起法。
五、彼所緣的決定
<9>于(六門的)一切處,對于不可意的所緣(逆境),那是不善異熟(注28)的(前)五識、領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緣(心的生起)。對于可意的(所緣──順境),則唯是善異熟的(前五識、領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緣心)。如果極可意的(所)則唯喜俱的推度(心)和彼所緣(心)。此(彼所緣)中,如果是在(阿羅漢的)喜俱唯作速行(心)之末,則唯是喜俱彼所緣(心生起)。如果在舍俱的唯作速行(心)之末,則唯是舍俱(彼所緣心)。但于憂俱速行(心)之末,則彼所緣及有分(注29)也必是舍俱。是故若以喜俱(心)結生者(注30),則在憂俱速行之末不生彼所緣心。此時便對于任何過去已熟練的小(欲界)所緣,生起舍俱推度心。諸阿阇黎說:在那(推度心)之後,便墮入有分。他們(諸阿阇黎)並且主張(1)僅在欲界速行(心)之末、(2)欲界的有情、(3)欲界諸所緣法,才有彼所緣心。
<10>在欲界速行,有情及所緣,
于明了極大,說有彼所緣。
這是(路心轉起中)彼所緣的決定。
六、速行的決定
<11>在速行之中:于小(欲界)的速行路中,欲界速行(心)速行(跳動)七次或六次。如果在命終或發暈等的時候而轉起昏弱的(速行心)則唯速行(跳動)五次。他們(諸義疏師)也說:當世尊(示現)雙神變(注31)等的時候,(他那)迅速轉起的觀察(速行)心,只有四至五刹那、但在初學者第一次修習(安止定的速行)不論是上二界速行心的神通速行心都只速行(跳動)一次便墮入有分。
四(聖)道(速行心)的生起,(各)有一心刹那。從此以後有二叁(刹那)的果心依次生起,然後墮入有分(注32)。在入滅盡定的時候,第四無色的速行(心)速行(跳動)了二次之後便證得滅盡定。在從滅盡定出定的時候,獲得一次阿那含果心或阿羅漢果心的生滅之後,便墮入有分(注33)。
如是,于一切處的叁摩缽底(注34)(等至)路(過程)中,不象在有分之流那樣有一定不變的路。然而亦可有多數的(速行)。
<12>欲界速行七,道神通各一,
其余諸速行,多數亦可得。
這是(路心轉起中)速行的決定。
七、路心依人的區別
<13>二因者及無因者(注35),不得唯作速行(心)和安止速行(心)。他們縱生于善趣亦不得智相應異熟心。如果(無因者)生于惡趣,則智不相應大異熟心亦不能得。
在叁因者:(1)漏盡者不得善與不善速行(心)。(2)有學與凡夫不得唯作速行(心)。(3)有學不得惡見相應(心)及疑俱速行(心)(注36)。(4)阿那含人不得嗔恚速行(心)(注37)。(5)出世間速行心只適合聖者得以相應生起。
<14>無學四十四(注38),有學五十六(注39)。
余者心生起,說有五十四(注40)。
這是(路心轉起中)依人的區別。
八、諸地路心的區別
<15>于欲界地,一切(八十)路心(注41)都得相應生起。
于色界地,除去嗔恚速行及彼所緣(得六十四心)(注42)。
于無色界地,除去初道(心)、色界(心)、笑(心)及下無色界心。
于一切處,如果缺乏某些淨(根)之人,則不得經過那些(根)門的路心。無想有情則沒有一切心轉起。
<16>八十路心在欲界,色界相應六十四,
無色界中之路心,可得生起四十二(注43)。
這是諸地(路心生起)的區別。
<17>如是(經過)六門而心轉起,隨其發生,墮入有分(注44),直至壽存、不斷地活動。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路分別品第四竟。
[注 釋]
1. 對于此頌,各種譯本都有些出入。本譯者依據前後文的意思作此意譯。全頌的大意是這樣的:在前一品,已經根據受、因等簡略地討論了心與心所法的生起。現在我將依照地和人的差別以及依在前和在後所決定再進一步簡單地敘述在結生與轉起的兩種心識活動過程。在本品是說在轉起的心識活動…
《攝阿毗達摩義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