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頁
英編序 i
中譯序 v
導讀(節譯) xi
第一章:心之概要 1
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57
第叁章:雜項之概要 99
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 137
第五章:離心路過程之概要 177
第六章:色之概要 229
第七章:類別之概要 259
第八章:緣之概要 289
第九章:業處之概要 325
附錄(一) 365
附錄(二) 369
索引 371
英編序
這一版包含了阿耨樓陀尊者所著的《阿毗達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ngaha)的巴利原文、英譯及助讀說明。在所有的上座部佛教國家裏,《阿毗達摩概要》是修學《阿毗達摩論》之主要入門書。開始修訂那拉達大長老(Ven. Mahathera Narada)所譯的《阿毗達摩概要》已是四年前的事。如今,在此書即將付梓時,它已蛻變成另一本完全不一樣的新書,但其書名基本上還是相同。保留原名的原因之一是爲了保留與其前身的相續關系,另一個原因純粹是因爲《阿毗達摩概要》(A Manual of Abhidhamma)是對該書巴利原名最爲恰當的英譯;直譯該巴利原名是「包含阿毗達摩諸法的概要」。在此爲原名再加上「周全」 以示此書所涉及的範圍已比其前身更爲廣泛。
于此當簡要地說明此書的演變過程。雖然那拉達長老所譯的《阿毗達摩概要》已經經曆了四版,而且幾十年以來都廣爲初學阿毗達摩者采用爲入門書,但很明顯地此書在說明及編排兩方面都需要重新改善。所以,于一九八八年年杪,在此書已急需重印時,本人聯絡了住在英國伯明罕的烈瓦達達摩長老(Ven. U Rewatadhamma),敬請他修訂第四版的「助讀說明」。本人也提議他增添他認爲對認真學習阿毗達摩者有助益的更詳細說明。我特別邀請烈瓦達達摩長老協助這項任務,因爲他具足了罕有的各方面條件:他在研究《阿毗達摩論》成果卓著的緬甸受過傳統的訓練、他本身編輯了《阿毗達摩概要》及其主要注疏《阿毗達摩義廣釋》(Vibhavinitika)、他以印度文寫了自己對該概要的注疏、及他精通英文。
當烈瓦達達摩長老在英國編輯其修訂稿時,我則在斯裏蘭卡著手審校那拉達長老對該概要的英譯。在對照幾版的巴利原文及其注釋之下,(本人)對那拉達長老所采用的巴利底版及其英譯作了一些更改。在修訂該英譯時,我的目的並不只是爲了改正一些小錯誤,而是也注重保持對巴利術語的英譯有高度一貫性及准確性。爲了便于參照智髻比丘(Banamoli)所譯的《清淨道論》(英文版),我采用了許多該書裏所用的英譯術語,但有時我保留了那拉達長老的用語,有時我則采用其他英譯。在該概要的編輯工作將近結束時,我才接到哈瑪拉瓦沙達帝沙法師(Ven. Hammalawa Saddhatissa)所編、巴利聖典協會出版的最新版《阿毗達摩概要》,但這已太遲了,無法采用它的節碼以利于對照。
准備這一版最具挑戰性的是編輯助讀說明。在開始編輯工作時,我們的原意是盡量保留那拉達長老所寫的原注解,而只在必要時才作少些更改及加入新的資料。然而,在進行編輯工作不久之後,較大幅度更改的必要性已很明顯。爲了對《阿毗達摩概要》裏的主要法義提供更精確及詳細的說明,烈瓦達達摩長老及本人不得不一再參考該概要最主要的兩部注疏:善吉祥智者尊者(Acariya Sumangalasami,斯裏蘭卡,十二世紀末)所著的《阿毗達摩義廣釋》(Abhidhammattha-Vibhavinitika)及緬甸列迪長老(Ledi Sayadaw)所著的《究竟燈注》(Paramatthadipanitika)(一八九七年初版)。助讀說明裏的許多資料即是摘自這兩部注疏。
如衆阿毗達摩學者所熟知的,這兩部注疏時常持有不同的見解;列迪長老的注解對《阿毗達摩義廣釋》時常作出批評性的分析。由于我們的目的是闡明《阿毗達摩論》裏的基本法義,而不是爲了爭辯,所以我們把重點放在這兩部注疏的共同點及具有相輔之處。一般上,我們盡量避免分裂它們的爭論,但當它們不同的見解看來很吸引人時,我們則把兩種不同的觀點都列了出來。我們也采用了《清淨道論》的許多資料;尤其是該論包含了具有阿毗達摩風格的「慧地品」(pabbabhumi,第十四至十七章)。
從這些所收集的說明資料,我們嘗試編一部對《阿毗達摩概要》的詳細說明,以便能夠協助新學阿毗達摩者掌握錯綜複雜的《阿毗達摩論》,而又能夠對資深的阿毗達摩學者起激勵及啓發的作用。編排助讀說明的方式是依照上座部佛教傳統著作論注的方式。如此避免了采用自己個人的見解,也避免了與現代哲學及心理學作比較。雖然這種比照的學問固有其價值,但我們認爲在呈獻上座部正統學者所持的阿毗達摩法義時,它們應該被除外。
此書的整體架構是依照典型的注疏方式。每一節以一段《阿毗達摩概要》的巴利原文爲始,接下來是其譯文,然後即是對原文裏的主要術語及概念作出說明。采取這種方式是必要的,因爲該概要只列出極簡短的《阿毗達摩論》大綱,設定了有導師會爲學生解釋那些大綱。若自讀則會令讀者徘徊在其奧密之外。
導讀一篇也是烈瓦達達摩長老及本人合力所作,以便不單只對讀者介紹《阿毗達摩概要》,同時也更廣泛地介紹整部《阿毗達摩論》。在准備此書的最後階段,我們很慶幸能夠得到另一位緬甸阿毗達摩學者錫拉難達法師(Ven. U Silananda)的准許,以采用他爲他的美國學生所准備的阿毗達摩圖表。這些圖表簡明地把許多資料濃縮起來,肯定對掌握阿毗達摩要義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收錄在本書附錄,有關心與心所的聖典出處的表單也是錫拉難達法師的功勞。
在結束此序文之前,本人負責對協助完成此書者致謝,這是一項令人感到愉快的任務。
烈瓦達達摩長老很感謝協助他編輯此書的:Mikro Fryba, Mar Mar Lwin, Peter Kelly, Jill Robinson, Upasaka Karuna Bodhi, and Dhamma Tilak.
本人則很感謝烈瓦達達摩長老能夠在百忙之中抽空編寫修訂資料,也很感謝協助他編寫的那群人。于本國,本人很感謝Ayya Nyanasiri極准確地把《阿毗達摩概要》的巴利原文及重編的英譯輸入電腦;感謝Savithri Chandraratne也很准確地把助讀說明的手稿輸入電腦;也感謝Ayya Vimala對該助讀說明的草稿提出極有用的建議,使到本書獲得顯著的改善。最後,本人很感謝錫拉難達法師慈悲允許我們在這一版裏采用他那些極具價值的圖表。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一九九二年八月
肯地──斯裏蘭卡
中譯序
近年來以中文爲媒介語修學上座部止觀禅者明顯地增加。而在止與觀兩種禅法當中,阿毗達摩的知識對修學後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敬于此譯出《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希望有助于華文源流的禅修者減少在修學觀禅時的障礙,也希望有助于正法長住于世,更長遠地讓衆生獲得至上法義的熏陶。
佛法肯定不只是理論而已,而阿毗達摩也不是紙上談兵的某某世間學。從以下《殊勝義注》對佛學的觀點,我們即可窺見此學之目的所在。
「在此,應當思慮對叁藏的叁種學習(態度):如捉蛇者的學習(態度)、爲解脫而學習、以及如財政的學習(態度)。當中,爲惱怒他人等 ,而不當地獲取學問就有如在捉蛇。 關于這點(佛陀)曾說道:『諸比丘,有如一位想要捉蛇的人會四處尋找蛇。當看到一條大蛇時,他捉住它的身體或尾巴,而該蛇即回過頭來咬他的手、臂、或身體任何或大或小的部位。他即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爲何?諸比丘,這是因爲他捉蛇捉錯了。如是,諸比丘,于宗教,有些一無是處的人不適當地學習諸部教理。學了教理之後,他們並沒有理智地探討教義。由于沒能領會該教義,所學到的教理並沒帶給他們智慧。這些人學習教理的目的只是爲了惱怒他人或爲了使自己免除他人的批評或指責。對于善行者所學習的任何善法,一無是處者都無法體驗;而這些不當學得的教理會帶給他們傷害,以及長久的痛苦。爲什麼呢?諸比丘,這是因爲那些教理是以不正確的態度學得。』
然而,有人爲了成就戒學等,不是爲了惱怒他人,而是爲了解脫,因此適當地學得教理。關于這種學問(佛陀)說道:『正確地學得的教理會帶來利益,以及長久的快樂。爲什麼呢?諸比丘,這是因爲那些教理是以正確的態度學得。』
最後,對諸蘊已有透徹的智見、已斷除一切煩惱、已成就道、通達阿羅漢果、證悟滅谛、以及滅盡諸漏的聖者,學習教理的目的純粹只是爲了保存傳統,以及護持正法的傳承。這即是財政 的學習(態度)。」──《殊勝義注》巴、頁二叁至二四;英、頁二九至叁○。
由此可知,佛學是趣向出世間的實用解脫學。把佛學視爲「錯誤的捉蛇學」是非常危險的。爲什麼呢?這是因爲佛法殊勝之故。雖然無知的捉蛇者只能光說不練,但由于佛學的優越,不久他們就會獲得《糞甲蟲經》裏所提到的叁種極可怕的東西──利養、崇敬與名譽。
「諸比丘,利養、崇敬與名譽是極爲可怕的,是證得解脫束縛而達到至上安全處極強的障礙。就有如一只吃糞的甲蟲,滿身是糞,滿肚子也是糞,站在一大堆的糞前,鄙視其他甲蟲道:『我是吃糞者,充滿了糞,滿肚子也是糞,在我面前也有一大堆的糞。』」
「這受到利養、崇敬與名譽淹沒其心的比丘鄙視其他良善的比丘。但這將會爲那腐敗的人帶來極長久的厄難與痛苦。諸比丘,這顯示了利養…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