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ha kame rupe pannaras”iraye
Cittani dvadas”aruppe atthadh”anuttare tatha.
不善心十二,善心二十一,
果報心卅六,唯作心二十。
欲界五十四,色界心十五,
無色界十二,出世間心八。
節廿九之助讀說明
在上述兩首偈,阿耨樓陀尊者總結他在《阿毗達摩概要》至此所說的八十九種心。在第一首偈,他依諸心的本性(jati)而把它們分爲四類:
十二不善心(akusala);
二十一善心(kusala);
叁十六果報心(vipaka);
二十唯作心(kiriya)。
後兩類心皆歸納于無記(abyakata,即不造業),因爲它們非善亦非不善。
表1-5:依本性分八十九心
不善心 善心 無記心
果報心&, nbsp;唯作心
欲界 12 8 23 11
色界 --- 5 5 5
無色界 --- 4 4 4
出世間 --- 4 4 ---
總數 12 21 36 20
在第二首偈,他依心之地(bhumi)而把同樣的八十九心分爲另四類:
五十四欲界心(kamavacara);
十五色界心(rupavacara);
十二無色界心(arupavacara);
八出世間心(lokuttara)。
如是,雖然諸心依識知目標之相而爲一心,但依不同的條件則可分別爲許多種。
一百二十一心
(ekavisasatani cittani)
節叁十:簡說
Ittham ekunanavutippabhedam pana manasam
Ekavisasatam v”atha vibhajanti vicakkhana.
如是種種心,共有八十九;
智者再分別,一百二十一。
節叁十一:詳述
Katham ekunanavutividham cittam ekavisasatam hoti
1. 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pathamajjhana-sotapatti-maggacittam.
2. 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dutiyajjhana- sotapatti-maggacittam.
3. Piti-sukh”ekaggata-sahitam tatiyajjhana-sotapatti- magga-cittam.
4. Sukh”ekaggata-sahitam catutthajjhana-sotapatti- magga-cittam.
5. Upekkh”ekaggata-sahitam pabcamajjhana-sotapatti- magga-cittab ca ti.
Imani pabca pi sotapatti-maggacittani nama. Tatha sakadagami-magga, anagami-magga, arahatta-maggacittab ca ti samavisati maggacittani. Tatha phalacittani ca ti samacattalisa lokuttaracittani bhavanti ti.
如何把分別爲八十九種的心再分別爲一百廿一種?
1.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禅須陀洹道心。
2.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禅須陀洹道心。
3. 喜、樂、一境性俱第叁禅須陀洹道心。
4. 樂、一境性俱第四禅須陀洹道心。
5.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須陀洹道心。
這五種名爲須陀洹道心。斯陀含道、阿那含道與阿羅漢道亦如是(各有五種道心);如此即成二十種道心。同樣地,果心亦有二十種。因此共有四十出世間心。
節叁十至叁十一之助讀說明
所有證悟道果的禅修者都因修慧(pabba)而成就;此慧即是知見無常、苦、無我叁相之智。然而,諸道果之間在定力的程度上有所差別。不以禅那爲基礎而修習觀禅的禅修者名爲「純觀者」(sukkhavipassaka)。當這種人達到道果時,其道果心與初禅相符。
對于以禅那爲基礎而修習觀禅的禅修者(止行者),當達到道果時,其道果心與他們之前已證獲的禅那相符。古代諸師對決定道果心屬于那一個禅那層次的因素有不同的見解。有一派認爲該因素是「基礎禅那」(padaka-jjhana),即是在修觀禅與證悟出世間道之前,作爲令心專注的基礎之禅那。第二派認爲道心屬于那一個禅那層次是決定于作爲觀智目標的禅那,即「所觀之禅那」或「所思惟之禅那」(sammasitajjhana)。第叁派則認爲當禅修者已熟練于某些禅那時,他可依自己的意願或傾向(ajjhasaya),而決定該道屬于那一個禅那層次。
然而,無論是采取那一種見解,亦不論是純觀行者或止行者,一切道心與果心都是一種禅那心。如此視之是因爲它們有如世間禅那一般,完全投入地思惟其目標,亦由于它們的禅支之強度與相符的世間禅那相等。道果出世間禅與世間禅在幾個方面有所不同。一、世間禅的目標是某種概念,如:遍相;出世間禅的目標則是涅槃,即:無爲究竟法。二、世間禅只是暫時鎮伏煩惱,所以諸煩惱還是潛伏性地存在;屬于出世間禅的道則徹底根除諸煩惱,令它們不會再生起。叁、世間禅能導致投生到色界天,因而延長了生死輪回;屬于出世間禅的道則斬斷把人緊縛于輪回之諸結,因而導向解脫生死輪回。最終,在世間禅裏,慧次要于定;在出世間禅裏,慧與定則適當地平衡:定把心專注于無爲界,而慧則知見四聖谛之奧義。
根據其禅支的組合,道心與果心可依五禅的層次分類。所以除了把出世間心列爲四道四果八心,亦可依照它們發生于不同的禅那層次,而把每個道心與果心分別爲五種。如此分別之下,八出世間心則成四十心。
節叁十二:結論
Jhanangayogabhedena katv”ekekan tu pabcadha
Vuccat”anuttaram cittam cattalisavidhan ti ca.
Yatha ca rupavacaram gayhat”anuttaram tatha
Pathamadijhanabhede aruppab ca pi pabcame.
Ekadasavidham tasma pathamadikam iritam
Jhanam ekekam ante tu tevisatividham bhave.
Sattatimsavidham pubbam dvipabbasavidham tatha
Pakam icc”ahu cittani ekavisasatam budha ti.
依禅支不同,每心分作五;
故說無上心,共有四十種。
至于色界心,依初禅等分;
無色界禅心,歸于第五禅。
于是初禅等,各說十一種;
最後第五禅,則有二十叁。
善有叁十七,果報五十二;
是故智者說,一百廿一心。
節叁十二之助讀說明
無色界心歸爲第五禅:如前所述,無色禅擁有與第五色禅一樣的兩個禅支,因此被視爲一種第五禅。如此,當禅修者以無色禅作爲修習觀禅的基礎,其所證悟的道心與果心是屬于第五禅出世間心。
于是初禅等,各說十一種:從初禅至第四禅,每一禅都各有一個色界善心、果報心、唯作心(一共叁心),以及四個道心和四個果心,總共有十一心。
最後第五禅,則有二十叁:在此第五禅包括了第五色禅與四無色禅,所以各有五個善心、果報心、唯作心(一共十五心),以及八出世間心,總共有二十叁心。
把出世間善心(道心)與果報心(果心)各分別爲二十心,則得叁十七善心與五十二果報心。如此在「心之概要」裏的諸心數目從八十九增至一百二十一。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Cittasangahavibhago nama
patham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裏
名爲「心之概要」的
第一章至此完畢。
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Cetasikasangahavibhaga)
節一:序文
Ekuppada-nirodha ca ekalambana-vatthuka
Cetoyutta dvipabbasa dhamma cetasika mata.
與心同生亦同滅,所緣依處皆相同,
心相應法五十二,其等稱爲心所法。
節一之助讀說明
心相應法(cetoyutta dhamma):《阿毗達摩概要》的第二章專只講解第二種究竟法,即:心所(cetasika)。諸心所是與心同時發生的名法,它們通過執行個別專有的作用來協助心全面地識知目標。心所不能不與心同時生起,心也不能脫離心所而單獨生起。雖然這兩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賴,但心被視爲是最主要的,因爲諸心所必須依靠心才能協助心識知目標,所以心是識知的主要成份。心與心所之間的關系就有如國王與大臣。雖說「皇上來了」,但國王是不會單獨來的,而時常都有隨從陪伴。同樣地,每當心生起時,它決不會單獨生起,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在「心所之概要」裏,阿耨樓陀尊者先把諸心所列入各自的種類(節二至九)。過後他會再從兩方面分析諸心所。其一名爲「相應理」(sampayoganaya);這方法以心所作爲出發點,再探索每一個心所能與那些心相應(節十至十七)。第二種方法名爲「攝理」(sangahanaya);此法以心作爲出發…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