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yatana(处)意为禅心的住处或住所。然而「空无边处」本身也用以代表该禅那。
识无边处(vibbanabcayatana):在此称为无边的识是第一无色禅心。由于第一无色禅心以无边空间之概念作为目标(所缘),这表示遍满地取空间为目标的识也取了它的「无边」。若要修习第二无色禅,禅修者就必须取「空无边处禅心」为目标,专注于该心为「识无边、识无边」,直至证入第二无色禅。
无所有处(akibcabbayatana):第三无色禅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或「无所有」为目标(所缘)。通过专注该心之不存在,缘取第一无色禅心的不存在或无所有之概念(natthibhava-pabbatti)目标的第三无色禅心即会生起。
非想非非想处(n”evasabban”asabbayatana):第四亦即最后一个无色禅因不能说其有想或无想而得是名。在这种心里,其想心所(sabba)已变得极其微细,而无法执行其想的作用,因此不能切实地说此心有想。但该想并非不存在,而保留了其残余之状,因此亦不能说它无想。在此虽然只提及想,但应明白组成该心的其余名法(译按:除想之外还有一心廿九心所)也都是极其微细,而无法贴切地说它们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第四种无色禅取「无所有处禅心」为目标。
节廿五:无色界心之总结
Alambanappabhedena catudh”aruppamanasam
Pubbapakakriyabheda tam puna dvadasadha thitam.
依所缘分别,四无色界心,
更依善、果报、唯作,则成一十二。
节廿五之助读说明
依所缘(目标)分别:每个无色禅心的目标(alambana)皆可分为两种:一、心直接缘取的目标(alambitabba);二、应超越的目标(atikkamitabba)。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见表1-4。
无色禅与色禅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色禅可缘取各种不同的目标,如不同的遍相等等,而每一个无色禅则只缘取各自专取的目标。另者,诸色禅之间的差异在于各自所有的禅支,即:初禅有五禅支、第二禅有四禅支、等等。欲证得更高层次的色禅的禅修者可继续专注于同一个目标,而从粗至细地逐一弃除各禅支,直至证入第五禅。反之,从第五色禅进修第一无色禅,以及从一无色禅至更上一层的无色禅,都没有弃除禅支,而是必须逐一地超越更微细的目标。
所有的无色禅心都有同样的两个禅支,即:舍、一境性。基于这点,有时四无色禅亦被包括在第五禅之内。在「心」这方面,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界,且缘取不同的目标。然而,在「禅那」方面,由于它们都有相同的二禅支,所以有时阿毗达摩论师视它们为第五禅。
表1-4:无色界心
心 直接缘取的目标 所超越的目标
1 空无边处禅心 空无边的概念 遍相的概念
2 识无边处禅心 空无边处禅心 空无边的概念
3 无所有处禅心 不存在的概念 空无边处禅心
4 非想非非想处禅心 无所有处禅心 不存在的概念
十五色界心与十二无色界心在整体上总称为「广大心」(mahaggatacitta),即「殊胜」、「优越」、「高尚」之心,因为它们已脱离诸盖,且是清净、升华、广大的心境。
至此所讨论的八十一种心称为「世间心」(lokiyacitta),因为它们是属于欲世间(kamaloka)、色世间(rupaloka)、无色世间(arupaloka)三世间之心。
八出世间心
(lokuttaracittani)
节廿六:四出世间善心(lokuttara-kusalacittani)
1. Sotapatti-maggacittam.
2. Sakadagami-maggacittam.
3. Anagami-maggacittam.
4. Arahatta-maggacittab ca ti.
Imani cattari pi lokuttara-kusalacittani nama.
1. 须陀洹道心。
2. 斯陀含道心。
3. 阿那含道心。
4. 阿罗汉道心。
这四种名为出世间善心。
节廿七:四出世间果报心 (lokuttaravipakacittani)
5. Sotapatti-phalacittam.
6. Sakadagami-phalacittam.
7. Anagami-phalacittam.
8. Arahatta-phalacittab ca ti.
Imani cattari pi lokuttara-vipakacittani nama.
Icc”evam sabbatha pi attha lokuttara-kusala-vipaka-cittani samattani.
5. 须陀洹果心。
6. 斯陀含果心。
7. 阿那含果心。
8. 阿罗汉果心。
这四种名为出世间果报心。
如是总结所有出世间善与果报心。
节廿八:出世间心之总结
Catumaggappabhedena catudha kusalam tatha
Pakam tassa phalatta ti atthadh”anuttaram matam.
依四道分别,善心有四种,
果报亦如是,故知八无上。
节廿六至廿八之助读说明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ni):出世间心是「超越」(uttara)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loka)之心。此心导向脱离生死轮回(samsara),及证入涅槃(Nibbana):苦的止息。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须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还);三、阿那含(不还);四、阿罗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maggacitta)与果心(phalacitta)。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槃。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别为道心与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断除(或永远地减弱 )诸烦恼;果心的作用则是体验因相符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果报心。
每一道心皆只生起一次,且只维持一心识剎那;它不能重复地出现于已证悟该道者的心流里。相符的果心起初只随道心之后出现两三次,即只维持两三个心识剎那。但过后果心能够重复地生起,而且能在属于出世间定的果定(phalasamapatti)当中持续地出现许多次。(见第四章、节廿二;第九章、节四十二)
诸道与果是通过修习观禅(vipassanabhavana,毗婆舍那)而证得。这种禅法涉及提升慧根(pabba)。通过持续地观照名法与色法的生灭,禅修者得以知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真实相。当这些观智完全成熟时,它们即会导致道心与果心生起。(见第九章、节廿二至四十四)
须陀洹道心(sotapatti-maggacitta):进入趣向解脱的不退转之道是为入流,而体验此道之心则名为入流道心或须陀洹道心。「流」(sota,音译:须陀)即是八圣道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恒河之水不断地从喜玛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间八圣道分亦从正见之生起不断地流向证悟涅槃。
虽然八圣道分也能在具备德行的凡夫的世间善心中生起,但它们的结果却还未肯定,因为凡夫的性格还有可能会改变,而舍弃正法。但对于已达到入流的圣弟子,这些道分的终点已肯定,必定会有如河水之流般趣向涅槃。
须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断除首三结:一、身见或我见;二、对三宝的怀疑;三、执着地相信实行仪式能够趣向解脱(戒禁取)。它也断除了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低于人道之处(即:四恶道)的贪瞋痴。此心也永远地根除了其他五心,即:四个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以及与疑相应的痴根心。已证得入流者肯定会在最多七世的时间内证得最终的解脱,而且肯定不会投生至任何恶道。
斯陀含道心(sakadagami-maggacitta):此心是与八圣道相应而属于一还界之心。此心没有断除任何「结」,但灭除了较粗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与瞋恚。已达到此境者最多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即证得最终的解脱。
阿那含道心(anagami-maggacitta):已证得第三道者将不会再次投生到欲界。若这类人在今世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他即会在来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证得最终的解脱。阿那含(不还)道心断除了欲欲与瞋恚二结,也永远地根除了两个瞋根心。
阿罗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阿罗汉是已完全解脱者;他已「破除」(hata)烦恼「敌」(ari)。阿罗汉道心是令到直接证得阿罗汉果、完全解脱的心。此心彻底断除了五个微细「结」,即:对色界生命之欲求、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求、我慢(骄傲)、掉举、无明。它也断除了剩余的不善心:四个邪见不相应贪根心,以及一个掉举相应痴根心。
果心(phalacitta):每一个道心都会令到与之相符的果心,自动地紧接着道心之后在同一心路过程里生起。过后,当圣弟子进入果定时,果心即会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属于果报心(vipakacitta)。应注意到于出世间是没有唯作心的。这是为何当阿罗汉入果定时,于该定中生起的是果报心,是出世间道之果。
节廿九:诸心之总结
Dvadas”akusalan”evam kusalan”ekavisati
Chattims”eva vipakani kriyacittani visati.
Catupabbasad…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